分享丨銀行螺絲釘
來源丨中信出版墨菲&財策研習社理財沙龍
整理丨財策研習社
圖片丨unsplash
上一期的分享中,我們了解了三種不同基金類型的特點,也知道 了對股票基金來說,最終解決問題就是幾點:買什么、怎么買、何時買。
今天,我們繼續 為大家分享螺絲釘老師對于投資指數基金的投資方式及入場時間選擇的解析~~
怎么買?
我們現在知道了股票基金、指數基金長期收益不錯,中間可能會有波動,要如何去投資呢?
我們可以選擇把手上的錢一口氣全買進去,也可以分批地買入這些基金。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指數基金有一個很好用的方式——定投。
其實,定投不是給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準備的,它最早的時候是給上班族準備的。比如,我們每個月的工資都會被扣除掉五險一金,那我們每個月都在交的五險一金最后去哪了?其實,國家把這些錢匯總起來,成立了對應的社保基金、養老基金等大型基金品種。
也就是說,每個上班族每個月都是拿出了工資的一部分去定投到了五險一金這些基金品種上。 我們把這里的五險一金換一下,換成指數基金,就是對指數資金的定投了。
為什么我們要選擇定投這種操作,國家為什么選擇定投這種方式去讓上班族配置五險一金?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跟我們的工資現金流非常契合。 每一個上班族每個月都會有比較固定的工資收入,工資發下來的時候就拿出一部分投資進去,是一個非常順理成章的操作。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投資指數基金。
Case: 一個香港的打工仔,他一輩子的收入也就是香港的中位數收入,從1964年18歲開始工作,他每年都拿出收入的20%定投到香港的恒生指數基金里。香港恒生指數基金從1964年到現在包含分紅的收益上漲了700多倍。到2004年的時候,這個普通的打工仔積累下了價值660萬元的指數基金。 到2014年,他積累下了價值1576萬元的指數基金。而完成這一切的定投,他累計投入的總資金量是65萬元左右。這個比例非常懸殊,但它是建立在指數基金一個長期上漲優勢上的。 所以,他只需要投入工資的20%,最后就可以積累下對應的市值的指數基金。
何時買?
我們已經知道了指數基金的優勢,知道了要去定投指數基金,那 我們什么時候我們開始呢? 是不是任何一個時間段開始,最后都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答案也是不確定。
首先,A股的波動非常大。 從1991年誕生到今天,A股從100點到了2500點,在過去的20多年里整體上漲了25倍左右(未考慮分紅收益及新股收益,僅做參考)。
但從其走勢上,我們可以看到A股歷史上一些比較出名的牛市和熊市,比如2006、2007年的一輪大牛市后,A股市場從6000多點一路下跌到了1000多點,然后又持續了幾年的熊市。一直到2015年,又出現了一次短期的劇烈上漲,也就是股民記憶猶新的2015年牛市。但之后A股市場又一次出現了下跌。
A股市場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就是波動劇烈。從歷史來看,A股市場一輪牛熊市的周期大約是7—10年。
第二,A股市場每次牛市來得非常急,波動率非常大,然后熊市實際的時間比較長,也就是“熊長牛短”的特征。
如果我們能夠在熊市最底部把錢買進去,豈不是能賺翻了? 但熊市底部是怎么判斷出來的?我們能否事先知道股票市場何時處于比較便宜的位置?
其實判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投資者會習慣看均線,有的投資者會習慣去看成交量,或者根據一些別的指標。對于指數來說,有一個非常好的輔助參考就是指數估值。
我們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市盈率、市凈率類的估值指標,對個股來說,只看這些估值指標還是不全面的。但對指數來說,估值指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數據。
A股歷史上股價的整體走勢,與其同期A股上市的全部公司的估值走勢是高度相關的。 通常來說,股票整體上漲比較多的時候,是估值漲幅比較高的時候;往往股價短期大跌的時候,也是估值回落比較多的時候。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估值處于歷史比較底部的時候開始定投,這樣可以保證我們買在一個相對比較便宜的位置。
當前的股票市場如何?是否值得投資?
把A股歷史上這幾次熊市最底部的整體市場的估值列出來,找到A股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形式,比如2005年的熊市,2008年的熊市,2013年到2014年的熊市,還有2016年初熔斷股災之后的熊市,我們會發現一個特點: 沒有任何一次熊市底部的估值是完全相同的。
我們沒有辦法精準的判斷最底部的數據。 比如,我們參考2005年熊市最底部的估值是沒有辦法判斷出2008年熊市最底部到多少的。
但我們可以判斷出在熊市底部的時候估值的區間。 比如,在熊市最底部的時候,市盈率的估值大約是在9倍到13倍之間,市凈率的估值在1.3倍到1.6倍之間。
在這個區間內開始定投,可以保證我們買在一個相對便宜的位置,這就是我們應用估值投資的方式。
當前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在2500點左右,整體市盈率11倍左右,整體市凈率1.24倍左右。這個估值只比2013年到2014年最熊的熊市的估值略高一點,但是比其他任何一次熊市最底部的估值低一些,處于一個歷史第二低的位置。
所以,我們在這個位置開始指數基金的定投,是投資價值非常高的一個區域,長期收益也會更好。
買哪只?
我們國內大大小小有四五百只指數基金,這么多的指數基金品種,挑選起來也是非常麻煩的。
對投資來說,最常用到的兩個指數基金,也是國內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指數,就是滬深300和中證500。
除此之外,A股市場上還有一些很不錯的指數基金品種,比如紅利類的品種、基本面類的品種,這些指數基金品種具體的規則會比滬深300和中證500要復雜一些。
從2014年開始我做了一個指數的估值表,每個交易日都會匯總市面上最常用的指數基金品種以及它們的估值情況。
在這個估值表里,綠色區域代表的是當前低估適合定投的品種;黃色區域代表的是當前進入到正常估值的品種,如果之前有買入,可以持有;最后是紅色區域,就是當前進入到了高估值,可以賣出的品種。
在投資指數基金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熊市比較低迷的時候挑選一些比較優秀的品種開始定投的操作,逐漸積累基金份額。 但是即便做到了這幾步,我們在投資過程當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波動。
比如,在2012年的時候, A股市場跌到了一個比較便宜的位置。在2007、2008年,A股市場出現一輪非常高的牛市,之后出現了一些動蕩,2011年、2012年,市場連續熊了兩年時間,從2012年到2014年,又繼續低迷了三年。
這是A股市場比較折磨人的一個地方,它是一個“熊長牛短”的市場。
如果我們把這十幾年A股市場的走勢和美股市場走勢對比一下,比如像美股最出名的標普500指數,從2004年底到現在的收益上漲了一倍,國內的滬深300上漲了大約是三到四倍,中證500上漲了五倍左右。
但我們的感覺卻并非如此。我們經常會聽到新聞說,美股是一個“牛長熊短”的市場,在美股市場里,指數基金的整體體驗會比A股要好。
而A股市場呈現的是一種“熊長牛短”的狀態,需要有足夠多的耐心去做這么一個長期的投資。
所以,這是我們國內做指數基金定投面臨的一個困難,也是普通投資者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