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精髓辨證論治肇始于《傷寒雜病論》,經方因其用藥精當,劑量準確;組方嚴謹,配伍巧妙;劑型豐富,煎服有法;加減靈活,功效卓著等特點而被歷代醫家所尊崇,分析張仲景臨證用藥特點,對當今中醫臨床辨證用藥仍具有相當指導意義。
仲景在辨證治療用藥中,善于使用峻烈之劑,其于配伍、服法、劑型等多方面顯示其應用峻烈之劑之巧妙。
如十棗湯為峻下逐水之劑,麻黃湯為發汗之峻劑,大青龍湯為陽氣郁閉之峻劑劑,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三者相比雖有和、緩、峻之別也,然此三方皆為峻下之劑,抵當湯與抵當丸、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大黃蟲丸等等。
峻烈之劑,易傷正氣,仲景在使用峻劑之同時每每叮囑“中病即止,以防傷其正氣。”
相反相成法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另一種原則和方法,寒熱并用可見于多種情況之下,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大黃附子湯,桃核承氣湯,附子瀉心湯等等。
仲景在《傷寒論》中的用藥非常重視藥物煎服方法,所列之方均詳細記載并詳述注意事項,以使藥物發揮最好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酸
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 梅: 安 蛔
苦
1苦泄
柴胡:泄膽熱
黃芩:清心火,泄脾熱
黃連:清心火,泄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梔子:泄心火
茵陳:退黃
梓白皮:清熱解毒
芍藥:泄熱養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苦破
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實:破氣散結
厚樸: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氣
葶藶子:泄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燥
白術:燥濕健脾
苦參:燥濕殺蟲
豬苦膽:燥濕解毒
4.苦化
赤小豆芽:破血化膿
敗醬草:排膿
5.苦升
瓜蒂:催吐
甘
1.甘補
人參:補元氣
飴糖:建中
甘草:補宗氣,解毒,調和諸藥
小麥:補心氣
黃芪:補氣行氣
大棗:補脾
粳米:補胃
地黃:補心陰
麥冬:補肺陰
阿膠:補血益陰
雞子黃:滋陰潤燥,養血
當歸:補血
麻子仁:養血潤腸
瓜蔞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滲
澤瀉:清熱利水
滑石:清熱利濕
茯苓:通調水道
豬苓:利水
薏苡仁:滲濕
椒目:利水
3.澀固
赤石脂:固小腸
禹余糧:固大腸
灶中土:固胃
4.重鎮
代赭石:降胃氣
龍骨:鎮肝魂
辛
1.辛散
麻黃:宣肺氣,平喘咳,溫表散寒
桂枝:溫心陽,抑水氣,解肌發汗
艾葉:行氣散寒
防己:散水氣,消身腫
烏頭:散寒
蜀椒:散寒
2.辛行
川芎:行血
豆豉:宣氣
半夏:宣肺氣
生姜:宣胃氣
桔梗:利咽
瓜蔞實:寬胸散結
薤白:通陽散結
蔥白:通陽止瀉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瀉
旋復花:行氣消痞
3.辛溫
附子:溫腎陽
干姜:溫脾陽
細辛:溫肺陽
吳茱萸:溫肝陽
咸
1.咸軟
芒硝:軟堅通便
牡蠣:軟堅消痞(膽)
鱉甲:軟堅消癥(肝)
2.咸走
水蛭:活血化瘀
蟄蟲:活血化瘀
虻蟲:活血化瘀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針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