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陳年茶消費市場與十多年前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喝茶受眾群體的不斷擴大,審美鑒別認知力的提升,普洱茶的倉儲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最早醒悟的人是茶商,還在早幾年“倉儲”就引起了港臺、馬來、沿海部分專業茶商的足夠重視,他們投巨資建立專業倉庫,對溫濕度進行人為控制,趨利避害,起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藏茶葉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
諺語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風土人文和飲食習慣的差異使得茶飲習慣也具有多樣性。普洱茶走遍大江南北,茶品風味也因不同區域的氣候差異導致茶葉風味多樣的特點,“港臺倉”、“大馬倉”、“沿海倉”、“昆明倉”的存在便是這種多樣性的寫照。有人說世上無“倉別”,他試圖把世間的普洱茶都歸為一統,這真可謂“癡人說夢”!
云南普洱茶因制作工藝特殊,其品質風味的形成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陳化去完成,通過后期陳化實現品質的升華,“越陳越好”早已深入飲茶人的心中。普洱茶的陳化效果受環境溫度、濕度、茶品本質和時間制約,人們說普洱茶陳化的的“快”與“慢”既是一個相對概念,還是是個商業概念,有商家為了早回收資金、為了迎合部分消費者,人為加速了茶的陳化速率,通過濕度溫度的人為控制去提高茶的陳化速度,他們忽視了“時間積淀”的價值。在現實中這種提速陳化的結果往往以失敗告終,用“欲速則不達”來形容這類茶較為貼切。
近年來隨著各種老茶的熱炒和古樹原料價格的上漲,人們更加重視對一款茶品本質和存儲品質的要求,各種霉茶、受潮茶逐漸被多數消費者唾棄。市場中傳言的“沿海茶掉價”,“積壓嚴重”等傳聞,仔細思量,導致部分茶葉積壓、掉價的原因,要么茶品質量平平外,要么倉儲出了問題。茶葉本質基礎和倉儲條件決定一款茶的未來,好的茶品不會積壓,只會更受歡迎。
這些年,本人收到了各地茶友購或藏的各種茶品,茶友們希望我對這些茶品倉儲進行評價。同時,有部分消費者對不同地區商家手中購買茶進行開湯比較,從中發現了品質差異,部分茶品甚至出現天差地別,為此產生困惑,希望釋疑。這些現象集中反映出了普洱茶的“倉儲”問題。今天與茶友交流我對幾款不同倉儲茶的分析評價,希望能幫助你提高鑒識水平。
判斷一款茶的倉儲,通過觀色澤、聞氣息、蓋碗開湯品滋味分步觀察。目前市場中的“陳年茶”有幾種情況。
色澤
a、通常十年左右的一款生茶干茶色澤如出現過深(深褐色)、沒有油潤感、條索模糊不清晰、內票染茶色等,初步判斷存儲環境過潮濕。
b、有的茶條索清晰、色澤偏深褐有油光,老相明顯則說明儲存環境溫度較高。普洱茶喜溫潤,怕寒冷,一旦溫度過高就變成了熱了,環境溫度過高影響茶香的積累形成。
c、有一種亞熱帶地區倉儲,因高溫環境加之干濕交替變化大,色澤變化快,茶葉無霉變,茶味中陳味較明顯,這類茶目前市場里常見。對該類茶得分別對待,通過對滋味濃度香氣情定優劣。
d、生茶陳化中的“熟茶化”現象,是指一款生茶從色澤到湯色滋味近似熟茶,這類茶港臺沿海一帶較多,它是儲藏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導致。在部分八、九十年代的7542、8582等茶品中存在。
干聞氣味
干聞茶葉出現明顯的濕霉氣味者基本為霉變茶。有的茶雖然備了上述受潮的色澤,可日經累月后干聞也沒明顯濕霉氣味,但仍滿足受潮的外觀色澤,這類茶也屬于過失茶。
這里值得強調,對于市場中的部分“技術倉”儲藏的茶品,有的干茶色澤顯老相,條索清晰,干聞氣味正常,對這部分茶的考量主要集中于判斷茶滋氣韻的變化。溫度濕度過高,雖然沒有出現霉變,但容易導致滋味氣韻減弱。
開湯品鑒
開湯是對一款茶的終極品鑒,通過觀察干茶色澤,干聞干茶氣息等的判斷出現誤差時,通過開湯能夠清晰詮釋。
a、通過生茶湯色變化(黃、橙黃、橙紅、紅、深紅、紅褐、深褐色等)能夠判別茶的倉儲環境。
b、通過熱聞茶葉氣味類型能夠判斷倉儲情況。
c、通過口腔中的舌尖、舌面、舌根、軟腭、喉根部、食道等部位對茶湯的感受判斷出茶品存儲中是否生霉或高溫干燥處理。其中“包裹感”、“叮刺感”、“燥熱感”是茶葉儲存中生霉、環境高溫、干燥過程中高火等的反映。
d、對綠茶仿制普洱茶的判別:通過對葉底、滋味、湯色等進行綜合判斷。
附圖及注解
梧州茶友藏百二代(鐵餅),色澤油潤,陳化自然,條索清晰,茶葉滋味香氣表現很好。
上圖為廣州專業茶商的“技術倉”存儲2009年3公斤金瓜茶,瓜面油潤,茶條清晰,茶湯橙黃,滋味香氣表現均好,藏者用心。
上圖為茶友藏于香港高層樓內,茶葉條索清晰,色澤變深,茶湯橙紅明亮,茶滋走醇,力道稍減,不失為一片好茶。
臨滄臨翔存儲的2010年500克青磚,色澤油潤,茶湯橙黃,蔗糖香濃郁,氣韻突出。
梧州茶友藏熟餅,存儲得法,茶葉內質有明顯提升。
右側為深圳茶友從市場中夠得,干茶色深湯偏紅,滋味欠協調。
圖中左為昆明存茶,條索清晰,色澤自然。右邊茶為茶友從沿海購得,茶色變深,表明環境濕度溫度過高。
(文稿時間: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