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謝安
宋·蔡襄
宋·蘇過
清·劉墉
明·宋克
《苦筍帖》[唐] 懷素
絹本
上海博物館收藏
文字:“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苦筍帖》,絹本,長25.1厘米,寬12厘米,字徑約3.3厘米左右。
《精茶帖》[北宋] 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于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
文字:“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
《思詠帖》[北宋]蔡襄
全文:“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游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愿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
《啜茶帖》[北宋] 蘇軾
縱23.4厘米,橫18.1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
《一夜帖》[北宋] 蘇軾
縱27.6厘米,橫45.2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牘》。《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行書。
文字: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宋代著名書法家,“宋四家” 之一。
文字:“風爐小鼎不須摧,魚眼常隨蟹眼來。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乳粥瓊糜泛滿杯,色香味觸映根來。睡魔有耳不”
該作是其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其詩曰: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云來。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壓聲喧萬壑雷。
風爐小鼎不須摧,魚眼常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
乳粥瓊糜泛滿杯,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道林帖》[北宋] 米芾
米芾自書詩帖,文字: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檐。”
[元]趙孟頫書
《幼孚齋中試涇縣茶》 [清] 汪士慎 隸書
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縣人,名慎,揚州八怪之一。
全文:不知涇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
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
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
一甌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
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
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濕煙客忘返。
鄭燮(鄭板橋)《湓江江口是奴家》行書
全文: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
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