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州是仙四里最豪華的城市了,下面這張是游戲模型里陳州城的俯視圖:
游戲里這是個兩面環水的城市,左下方是城門,城門進來左邊是馬戲團駐地,上方是從來進不去的陳州府治,陳州府左下面的院子是從來進不去的富貴人家秦府,兩棟五角形的房子是客棧和酒館,右上方的島上是弦歌臺,弦歌臺及其兩邊的橋圍出來的內湖(姑且這么稱呼)水面上停著倚欄歌榭的紅色畫舫。右下角一圈沿湖散步著房舍。
游戲里美工在安排城市布局時遵循了園林式的美感,院落建筑的形狀不規則,道路屋舍的布置富于變化。
中國古代城市的由來大致有這么幾種:國家都城和地方治所、軍事要塞、商業城市。
一般來說,城市的建造一些是事先規劃好,從頭建造起來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興(也即唐長安)、元大都(后來歷經明清發展成紫禁城)。這種城市一般功能分區明確,平面嚴整規則。
另一些城市是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逐漸發展或經重建、擴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蘇州等。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整個城市平面不甚規整,但內城(子城或宮城)部分則是按規劃建造的,比較方正規則。
總的來說,只要辦得到,管事的人們還是盡力把城市建得規規矩矩四四方方的。
上古三代時,人們選擇在哪里建造城市,尤其是國都,總是要遵從占卜的結果。但是到了后世,大家不再那么重視鬼神了,而是更重視實際的物質條件,這時城市的選址講究的是要依山傍水,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筑堤防澇的費用。從隋唐以后,大城市都很注重把城市旁邊的水流引入城內,利用其水源來美化環境和提供生活用水。
春秋以至秦漢時,都城往往是先建王城,再圍繞王城建外面的城墻和外郭,因此平面也往往不甚規整。到三國兩晉時,首都的市政規劃初步有點樣子了,有了建城之先的規劃和明確的分區,人們開始注意把主干道和主要宮殿建在中軸線上。北魏建洛陽城時,已經開始劃分里坊和市場,并把王城置于城中央偏北的地方,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后世。
漢長安城遺址平面示意圖:
北魏洛陽城平面示意圖:
北魏洛陽城: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027.htm
6世紀,隋文帝建大興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經過嚴格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城市規劃成就之一。繼之而起的唐代在大興城基礎上建成了長安城。長安歷經隋唐兩代盛世經營,就城市的氣派而言是空前絕后的,不僅之前的城市沒法與之相比,而且在它之后,宋開封、元大都以至明清紫禁城,也許在雕梁畫柱和精細奢華上過之,但再也比不過隋唐長安那種簡潔宏偉的氣勢。
隋唐長安城的氣勢首先體現在它的面積上,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面積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長安城的人口有兩種說法,一說極盛時50萬,一說達到了100萬,總之是個巨無霸就是了。
長安城是個南北為縱向的長方形,用橫平豎直的街道劃成了方方正正的棋盤格子狀,基本是嚴格地關于南北中軸線對稱。
城墻包圍的范圍叫做外郭城。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是個橫長方形,宮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的住處。皇城在宮城南邊,隔著一條街,形狀大小和宮城差不多,是中央政府的辦公場所,還有太廟等祭祀建筑。
外郭城里的大路寬度都很氣派,六條主干道(通城墻大門的)都寬百米以上,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寬度有155米,街道兩側都有排水溝,還有行道樹。大概那年頭人比較少,地不緊張,后世再沒人會建100多米這么寬的大路了。。。
這些大路把外郭城分成了110個格子,這個格子在隋朝叫“里”,在唐朝叫“坊”,我們今天經常里坊并提,就是英文里block的概念。
一座坊就像一座縮微版的小城,四周有圍墻。大坊有四個門,內部有十字形街道,小坊開東西二門,里面有一條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各坊均采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
坊是城市的基本區劃單位,可以用來定位。那時候的人告訴別人自己的地址,都不說在某某街多少號,都是說在某某坊。
現在中國一些城市還有叫某某坊的地名,大約是歷史遺留的痕跡吧。
外郭城內有兩座集市,東市(隋稱都會市)和西市(隋稱利人市),各占兩坊之地,位置和大小都對稱。市場有圍墻,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墻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沿街有各種店鋪。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當然是不能與東西市相比的。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里坊復原圖:
唐長安城: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73.htm
軒轅劍三和天之痕里的長安城就是基本照搬唐長安城的平面圖,西市的位置也對(東市沒做出來),大明宮也有做出來,不過細看還是有區別,宮城和皇城間的大路沒了,北邊的里坊被換成了宮殿,南邊多了一條東西向的大路和與之對應的兩道門。
軒轅劍三里的長安地圖:
順便一提,隋文帝派去建大興城的豪門公子宇文愷,在建大興城時主持開鑿了廣通渠,后來在煬帝朝還主持了洛陽城的修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工程師,頗有一些建筑學著述,可惜都失傳了。
宇文愷:http://baike.baidu.com/view/62876.htm
唐朝時日本人來中國交流比較多,仰慕天朝風物,于是平安京就仿效了長安城的布局。
日本平安京平面圖:
平安京大致寬4.4千米,長5.25千米,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朱雀門大街也是相當的寬,有84米寬。
長安之后,首都變成了汴梁(今開封),汴梁原來是個交通中心,后周世宗柴榮和宋初改建和擴建的的,把唐朝的“宮城在北、皇城在南”布局改成了“宮城居中、皇城圍繞其外”,此后北京城的規劃延續了這個思路。
宋汴梁城平面示意圖:
宋之后,元朝人在遼國南京、金的中都基礎上建起了元大都,這也是完全按照規劃建設起來的都城,布局嚴整對稱,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相交于城市的幾何中心。 在此基礎上,明清兩代直至今天都繼續定都于此,完整保留并改建擴建,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另一個杰出典范。
元大都平面圖,比我們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和北京城要簡陋不少,但是可以看出已經很氣派了,而且非常規整:
遼金元明清時期的北京范圍比較,可以看出北京城的變遷:
元大都:http://baike.baidu.com/view/442909.htm
明清北京城:http://baike.baidu.com/view/432025.htm
元大都面積大約有50平方千米。明清的北京城在清朝嘉靖年間基本擴建完畢,內、外城面積合計約為60平方千米,比明初的南京城要大。
中國歷史上的幾大城市按面積大小排名是:唐長安>北魏洛陽>明清北京城。
元大都的總設計師是劉秉忠,他可不像宇文愷那樣是職業工程師,劉秉忠精通禮制、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一手設計了元大都和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忽必烈的寵臣。元大都作為一個異族政權的都城,卻是規規矩矩地照著《周禮》里對王都規劃的要求建造的,是中國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
劉秉忠:http://baike.baidu.com/view/38601.htm
《周禮·考工記》對城市建設制度規定很明確也很詳細。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級而異,城內道路的寬度、城墻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顏色都有等級區分。對王城的規定“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就是劉秉忠建元大都的指導思想,后來明清對北京城的建設也同樣遵循了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