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詢中,經常會有家長問到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該怎么辦,他們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又擔心自己的干涉會讓孩子依賴自己,不敢獨自社交,還擔心小孩會學得驕橫,不講道理。家長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把握干涉與不干涉的尺度呢?
一般在諮詢中,我會建議家長不去干涉,也可以說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我總覺得有些蒼白,故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
孩子之間的社交免不了會有些暴力發生,心理學對兒童暴力也有許多解釋,什么“學習理論”、“行為理論”、“精神分析”等等。然而,當自己的孩子不是實施暴力欺負人的那個,而是被欺負的那個,就什么理論的解釋都沒有用了,哪怕是我自己,似乎就沒有答案了。
我有一個女兒,有一個同學老是要擠她、推她,什至打她。這個孩子頭很大,愛看書,五、六歲就認很多字,看《三國演義》,但動作協調能力較差,走路是搖晃的,奔跑不能,只能慢跑。平日沒有男孩子愿意和他玩,我經??此团⒆油?。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老是“欺負”我女兒。
我當時也很生氣,把他們分開。雖然家長、老師會批評他,但是情況沒有改變。于是,只好讓孩子注意保持距離。
然而,那孩子為什么老是“欺負”我女兒呢?
原因有以下幾種:一、因為他爸爸、媽媽老是用我女兒做榜樣,和他比較,他心里對女兒有怨恨。二、他喜歡我女兒,用反向的方式表達。三、家庭關系里爸爸、媽媽也是用肢體方式解決問題,他也學習和模仿。
當我做完心理分析,心里就釋然了許多。“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不要和他計較”。孩子之間的事情,還是讓他們自己解決。我們只能給一些原則性的建議,“不要打架,這是不好的”,“打不過,就閃,沒有什么關系,不丟人。”“發現人家生氣了,就離遠點!”但是這樣的建議會對什么樣的孩子有效呢?恐怕只能影響個性比較弱的孩子,他們會因為你的話,少吃些虧。而那些個性強的孩子,不會因為你的話而不還擊。那些“沒心眼”的孩子,打完了,哭完了,又會繼續和人家玩在一起。
一切都如此,孩子欺負人或被欺負的事情仍然在繼續,你也許還在難受,但孩子們又開始新的游戲。所以真正出問題的可能就是你自己,連當事人都和解了,沒事了,你還著急什么呢?因為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被欺負,心理學說:“越是怕什么,越是來什么”。我們對孩子的焦慮,會讓我們格外重視孩子的事情,孩子也就格外容易出事情。當我們相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有磕磕絆絆,就可以安心許多。你的擔心少了,孩子就會成長得更順利。
上面的解釋,雖然說得過去,但還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因為這些內容雖然超越了家長的角度,但還只是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看到的東西,我還沒有真正地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個事情,沒有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想法。我關注的還只是家長本人,擔心家長的干涉行為可能會造成孩子依賴權威,狐假虎威。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會有什么不同呢?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影響力、領導力,但是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得來的。學習,是一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把無知變有知,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學習是要學習者、學習物件、學習的人文環境、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成果等幾個元素組成的。
舉一個例子,用手抓食物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學習,而用筷子吃飯就是學習而來的能力了。小孩子不會使用筷子,這就需要對未知領域的學習。在學習使用筷子中,學習者就是孩子;學習物件就是筷子;學習的人文環境就是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的傳統;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會到會,從夾不起到夾得起來,從滿桌狼借到一粒不落的過程;學習成果就是能自如地用筷子把飯吃到嘴里,吃飽肚子。成年的中國人使用西方的刀叉餐具,也是這樣的過程。由此可見,我們學習的物件,都是那些我們未知的,或者與己不同的領域。
回到本文的主題,人際交往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的能力呢?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群居生活是一種本能,但是人際交往中有許多的規則和技巧,那些靈活使用它們的能力卻是要學習的。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就開始最初的社交學習,先是在家庭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中學習,繼而到其他活動環境中學習,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就是社交能力的學習過程。在小孩子的社交中,家長會發現孩子的交往物件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和孩子相近的類型,另一種是和孩子不同的類型。第一種類型會很容易得到家長的認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是,當你的孩子選擇了不同類型的孩子,什至是你不喜歡的類型或你認為屬于“壞孩子”的時候,你一定會擔心、焦慮,因為你擔心孩子會受到影響出現變化,你會失去控制,什至他學壞了,比如你會擔心孩子被欺負而變得畏縮或者暴力。
在我的工作實踐,可以證明你的擔心的確存在,但是它的實現,會有其他因素共同影響。比如孩子是內向的、孩子是低自尊、家庭支援系統失效、孩子學業受挫、孩子處于叛逆期等。如果你的家庭和孩子不存在上面的不利因素,那么,就不應該過份的擔心,因為孩子和不同類型的孩子交往也是一種學習。學習什么呢?學習的是與自己不同的人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力,這種人際的互動也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學習者是你的孩子;學習目的是交朋友的人際能力;學習物件是那些不同的孩子;學習過程是有挫折、有成功、有拒絕、有包容、有淚水、有歡笑的每一個情節;學習結果是擁有寬適的人際能力、影響力、領導力。因為只有與不同類型、族群、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才能了解和理解他們,才能適應和包容他們,什至擁有影響和領導他們的能力。如果交往的物件只是同類型的人群,視野會狹窄,這些能力會很難學會。
舉一個例子,學校中名列前茅的學生能上重點大學,成為某個專業的專家,但是他們少有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或者領導的,而優秀的企業家和領導者往往是學業中上的學生,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習好的學生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關注于學習,社會交往的時間少,交際圈往往又是成績好的一些同學,範圍比較狹窄;而中上的學生會有較多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圈大,三教九流,因此他們的社交能力會強很多。專業知識的成就高,不代表人際能力的能力高,領導者不需要優秀專業水平,主要的是管理能力和影響力。
因此,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多了解不同人的特點,多練就一些與不同的人交往的技巧,可能會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也許,我上面的觀點你并不認同,但是不管怎樣,家長不要去做一個操控孩子發展方向的“舵手”,要做一個順應孩子發展方向、支持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的“推手”,永遠為他支援和加油。
你現在是哪只“手”呢?
當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時,你是說“不要和他玩了”、“別理他”、“你也打還他”的,那么,你就是在為孩子做決定,就是一個“舵手”。
如果你是讓孩子回到引發矛盾的原點,讓孩子自己問對方說“為什么你要打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讓孩子自己學習并嘗試解決問題時,你就是一個優秀的“推手”了。我們要讓孩子自己管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要讓孩子自己健康成長,而不是按照我們的計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