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關鍵著眼點在“亦主婦人少腹寒”,為病機關鍵。女子以血為先天,女性的虛多表現在血虛。溫經湯中以吳茱萸、人參、桂枝、阿膠、當歸、川芎、芍藥來溫經養血益氣,半夏、生姜、甘草和胃止嘔,以麥門冬、丹皮滋陰養血、活血祛瘀兼清上熱。
溫經湯包含有桂枝、白芍、當歸、炙甘草、吳茱萸、生姜,故可以看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去細辛、通草、大棗,加味而成溫經湯。溫經湯證以血虛有寒為主,而水飲不著,故去細辛、通草。因此溫經湯的臨床病機包含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證,即存在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內有久寒。
溫經湯可以看作吳茱萸湯去大棗,加味而成溫經湯。吳茱萸湯證為太陰病,陰寒內盛、水飲上逆而致嘔吐、吐利、頭痛等主癥,且 4 條條文均有嘔、吐的癥狀,且溫經湯在吳茱萸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增強和胃止嘔。因此可以推測溫經湯亦多有嘔、吐的消化道癥狀。
溫經湯可以看作麥門冬湯去粳米、大棗,加味而成。麥門冬甘寒滋陰潤燥,當有火逆上氣的癥狀,多表現為口干,故溫經湯條文有“手掌煩熱,唇口干燥”的癥狀。當理解為血虛血瘀日久則多伴有郁熱,所以溫陽養血的同時,合入麥門冬湯。麥門冬甘寒生津潤燥,丹皮涼血活血,若血虛郁熱明顯,麥門冬量可適當增大。溫經湯病屬厥陰上熱下寒,其中本方的清上熱主要在麥冬、丹皮,麥冬甘寒滋潤,量大可以清熱,如后世增液湯。因熱為虛熱,并非實熱,故仲景并不加入柴胡、黃芩、石膏、知母之類。
本方重在溫經養血。女子以血為先天,女性的虛,多體現在血虛上,臨床多表現為脈細弱,月經量少或月經不調,或痛經,或腹涼,多有手足涼,甚則手足厥寒等。因此本方重在溫經養血。溫經湯除蘊含有上述方劑外,亦可認為方中蘊含有炙甘草湯、當歸芍藥散方義。亦可看做炙甘草湯去干地黃、火麻仁,加味而成溫經湯。因方中有當歸、芍藥、川芎,也可看作含有一半的當歸芍藥散。
溫經湯方藥藥味較多,但從其方中包含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吳茱萸湯、麥門冬湯、炙甘草湯、當歸芍藥散等,因此馮世綸教授將其歸屬于半表半里陰證的厥陰病。病機為血虛內寒而伴有郁熱,從而表現為上熱下寒,下寒常見癥狀有四逆、舌淡脈沉細弱等為表現,在女性多見月經量少、小腹涼等,上熱則多有口干或心煩。若口干等上熱明顯,可增大麥冬劑量。
溫經湯出自仲景《金匱要略》,是一首著名方劑,但因其“溫經”的方名,多被人誤以為只能用于婦科疾患,從而限制了本方的臨床應用及發揮。實際上,在內科疾患中,溫經湯也多有應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