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過是從歲月中借來的一段光陰,自己把這一段光陰過成什么模樣,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樣。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我們不一定要等到七十歲,才能達到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怎么做,才能早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孔子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他說,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地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人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么好學的人卻是很少。這就是從他十五開始向學的心情。
今天,我們知道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了,關于學習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的好,什么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
其實,我們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么呢?有很多孩子會背圓周率,能背很多很多位,有很多孩子在客人面前能背長長的古詩,但是背圓周率對他的一生真的就有用嗎?今天的向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那種為己之學能夠學以致用,所以在一個信息時代,我們面臨的是悲哀是信息的“過猶不及”,“過猶不及”這四個字也出自《論語》,《論語》其實認為所有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制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
我們現在可以說,學院的教育它是有一個規范長度的,但是長度是確定的,寬度是不定的,每個人在有限的時光里學到什么,也許孔子這樣的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啟發,只有走過這樣一個的光陰,這樣的一種歷練,逐漸逐漸地提升,有所感悟,才能夠抵達他所說的三十而立。那么,人能在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樣的而立呢?這一個“立”字是什么樣的擔當呢?
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幾歲時候覺得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候覺得一片慘淡。三十歲而立,這種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會坐標給自己的一個符號。
從內在的心靈獨立來講,什么是好的學習?就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這是中國文化中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人如何達到這樣一種融合境界呢?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方式讀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窮經呢,把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種境界叫做《六經》注我,就是真正好的學習是融會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來詮釋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三十歲這個年紀,真正在中國古人的文化坐標中,他是一個心靈建立自信的年紀。
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你已經如何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心靈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信和一種堅定。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其實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的資格,他的學習經驗、財富、情感、名譽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其實物質的東西越多,人是越容易迷惑的。
怎么樣能到四十不惑呢?這就是三十歲以后就開始要用減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舍去。其實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里面,當最后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時,發現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東西奴役了,而且學會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絕了,甚至不想掙的錢你可以不受那個委屈了,當敢于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
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對很多世界給你的不公正啊、打擊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問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這樣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表現為一種淡定而從容。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
孔子是怎樣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其實“不怨天、不尤人”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話,就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嗎?一個人如果做到這樣的話,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里,因為你不再向他人推卸的時候,就意味著你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
那么孔子說為什么可以做到這樣呢?就是因為自己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的多。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么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
其實人生的成長是倒著的,我們都是最先“知言”,在與人言和讀書中了解這個社會,這能夠做到知人,
知道他人怎么樣。但是知人之后不能夠擔保你不尤人,你也會抱怨人,因為每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短之間就會出現磕磕碰碰。
再下一個層次就是“知禮”,知禮之后,人就能夠做到“立”了,也就是說人自我建立了,這種抱怨會少的多;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這個知命就是孔子所說的,作為君子建立了一個自循環的系統,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對抗外界,這就是知命。
其實走到知天命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想起來,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到獨孤求敗的境界。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武俠小說的表述中,經常我們會可以看到,一個少俠,初出道時,用的是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青鋒寶劍,在這個時候,所有那種蕭蕭劍氣,那種張揚的光彩,就是一個人的絢爛之極。等到他武藝精進,人到三十來歲,真正安身立命,成為一個門派,一個掌門人,或者江湖上一個有名的俠客的時候,這個人可能用一口不開刃的鈍劍,因為鋒利現在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內功開始變的沉渾雄厚。等到這個人四十來歲,已經成為名動江湖的一個大俠,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一個的流派,而成為一種道義的化身的時候,這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說金屬那樣一種鋒利、跟那種質地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有這樣一個外在的東西就可以了。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什么是獨孤求敗的境界,但求一敗而不得,因為這個時候人手中是沒有兵器的,這個時候十八般武藝全都內化了,也就是說他雙手一出可能就能嘯出劍氣,雙拳一掄可能就能成為銅錘,所有的武藝全都在這個人的內心里,全在他的肢體上,所以敵人為什么不能接這種招,不能破解呢?就是因為你不知道他溶入了多少武藝,所以融匯貫通的境界這一直是中國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什么是“耳順”呢?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有他存在的道理;聽任何一種話,你會站在他的出發起點上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其實這種“耳順”的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一種悲天憫人,其實這就是一種悲憫之心,也就是說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這是一種體會。
也就是說當你見到那么多人的時候,每個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現的時候,我們是有理由驚訝的,但是如果你的這個體系能夠體諒到他的體系,如果你知道他帶著什么樣的生活歷程走到今天,也許就會多了一番諒解。
有一個諺語說的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實“耳順”之人是什么?就是不管這個云在5000米還是在500米,他總能體諒到在他這個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實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是讓自己做到無比遼闊,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讓自己的標準堅持在某一個地方。
其實用這樣的觀點來解釋“中庸”也許更為恰當。“中庸”其實是學習了所有外在知識之后,得到內心的陶冶與熔鑄。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這里膜拜,但是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是跟它采自同一塊山石的很多花崗巖,終于有一天,這些臺階變得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我們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個佛像就淡淡地對這些臺階們說了一句話:因為你們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千刀萬剮終于成佛。
所以我們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多少千錘百煉,甚至于千刀萬剮,只有了解這樣一個外在過程,才能夠穩健地建樹自己的內心。
孔子所說的這樣一個人生歷程的描述,也許對于我們今天來講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已經立起來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經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經包容悲憫去體諒他人,是否終于做到從心所欲。
今天的社會給大家的壓力太大了,但是只有一個人有效的建立內心價值系統,才能把這種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
英國的科學家公布過一個實驗。他們為了試一試南瓜這樣普普通通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做了一個實驗,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加的前提呢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極限,既不要把它壓碎了,也不要把它壓的不再成長了,就在確保它還能成長的前提下壓最多的砝碼,那么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只有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一天幾十克、幾百克,到一天幾千克,直到這個南瓜跟別的南瓜毫無二致的長大,長成熟的時候,這個南瓜上面已經是壓著幾百斤的分量。最后的實驗就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一試一刀剖下去是什么樣的質地?當別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砸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刀下去彈開了,斧子下去也彈開了,最后這個南瓜是用電劇吱吱嘎嘎給劇開了,南瓜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于一棵成年的樹干。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實驗呢?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一個生命的實驗。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處的外在環境跟我們內在反張力最好的寫照。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其實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學習《論語》,學習經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的崗位,都作出無愧的交代,讓我們越早提前實現那種最高的人生境界越好。
[資料鏈接]
★只有患得才能患失。
★機遇是個前面滿是頭發但又面目模糊,后面是禿腦勺的怪東西。在前面你不想抓,等看清了想抓了,又
是光禿禿的后腦勺,怎么也抓不住。
★人生如竹。突破一個關節,拔高一節。
★沒有什么課能重要到讓你隔著玻璃窗看人生的第一場雪花。
★在一個聰明人的世界里,做一個不太聰明的人也許更好。
★我不選擇最好的,我讓最好的選擇我。
★人生如雞蛋:內核永遠流動、鮮活,外殼硬著保證我們的生存。不要做沒有外殼的雞蛋,也不要做里外
硬邦邦的熟雞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