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縣能源辦 |
一、概述 (一)定義 農村省柴灶技術是指針對農村廣泛利用柴草和秸稈進行直接燃燒的狀況,利用燃燒學和熱力學的原理,進行科學設計而建造或者制造出的適用于農村炊事、取暖等生活領域的灶等用能設備。顧名思義,它是相對于農村傳統的舊式爐、灶而言的,不僅改革了內部結構,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而且衛生、方便、安全。 (二)分類 省柴灶與舊式柴灶相比,省柴灶優化了灶膛、鍋壁與灶膛之間相對距離與吊火高度、煙道和通風等的設計,并增設保溫措施和余熱利用裝置,以達到熱效率20%以上的要求。省柴灶的特點是省燃料、省時間,使用方便,安全衛生。 在我國農村,各地根據當地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和經濟條件,有許多種類型的省柴灶。按照建造方式,可分為手工砌筑灶和商品化灶;按通風助燃方式,可分為自拉風灶和強制通風灶(帶風箱或風機);按煙囪和灶門相對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前拉風灶和后拉風灶;按鍋的數目,分為單、雙、多鍋灶。 (三)適宜推廣情況分析 推廣省柴節灶始終應該是我縣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適合于我縣大部分農民。越來越多富裕的農民今后將以工廠化商品煤爐配套使用液化石油氣,但大多數農民則將仍以傳統的省柴灶作為日常生活的炊事及取暖用具。 第一,應在重視提高省柴節煤爐、灶熱效率的同時,更加關注室內空氣污染的控制。第二,應制定相應暖用具。在研發推廣應用過程中,更加注意了爐具的多功能性(既可炊事、取暖)的農村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對空氣中C02、顆粒懸浮物和可吸人顆粒物等提出明確的指標要求。第三,要增加政府對省柴節煤爐、灶研發資金的投入,研制出適合新農村建設的各種農村節能技術與產品。 二、省柴灶技術要點 1.技術路線(工藝流程) 為了提高柴灶的熱效率,盡量減少熱損失,以便達到省柴、省時的目的,就必須弄清楚燃料在柴灶內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熱量的具體去向,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造。根據柴灶的結構和特點,柴灶的熱損失主要有排煙熱損失、化學及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灰渣帶走的熱損失以及灶體、鍋體的蓄熱等。 從灶型的結構方面來看,老式柴灶結構不合理,燃燒不完全,保溫性能差,熱損失大,所以熱效率低。其主要缺點是: “兩大”(灶門大,灶膛大)、“兩無”(無煙囪,無灶箅)、“一高” (吊火高,一般在30厘米左右)。而省柴灶與老式柴灶相比,具備了“兩小”(灶門和灶膛較小)、“兩有”(有灶箅和煙囪)、 “一低”(吊火較低)的優點(圖6—1),結構比較合理,有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能得到較充分的燃燒。由于設置了保溫層,增加了攔火圈,延長了高溫煙氣流在灶膛里的回旋路程和時間,從而使熱損失減少,熱效率提高,既省柴又省時間,并且安全衛生,使用方便。根據全國 各地的測試與調查,省柴灶一般比老式柴灶省柴l/3~l/2,節約時間1/4—1/3。 從熱力學原理來看,省柴灶基本達到了節能的三個條件:一是能將燃料充分燃燒,使燃料中的化學能比較完全地轉化為熱能。二是傳熱保溫效果好,使有效利用的熱值較大,散熱的熱值較小。三是余熱能較好利用,盡可能減少排煙余熱和其他熱損失。這就是省柴灶能夠節能的重要原因。 2.主要技術環節及要點 (1)各部件和設備的特點。省柴灶基本結構包括灶體灶膛、進風道、灶箅、煙囪等。 (2)技術的主要性能參數。根據我國各地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烹飪方法,省柴灶一般應具備以下性能特點: 一是點火容易起火快。為了提高水或食物的溫度,例如燒開水或食物加工過程中的加熱,要求點火容易、起火快、省時、省工。 二是持續加熱效能高并溫度可調。炊事過程中,需要在一定溫度下,持續加溫一段時間,且溫度可調。例如蒸、煮、炸食物時,三者所不同的僅在于維持的溫度不一樣,用油炸需要的溫度要比蒸煮時的高。 三是安全衛生和保溫性能好。直接利用輻射熱和傳導熱加工食物,例如烤、烙、炒食物時,需要柴灶灶口不冒煙,灶膛保溫,余熱可利用。 四是熱效率高。一般省柴灶的熱效率要在25%以上,而新建的省柴灶則要求熱效率要高于30%,并能適應當地基本生活用能要求。 (3)推廣省柴灶需要注意的事項。推廣省柴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正確進行省柴灶的外部施工: 第一步是砌灶體。灶體主要起保溫和承擔鍋臺重量的作用。灶體內徑大小可以這樣確定:即用燃燒室的內徑加上燃燒室結構的雙邊厚度,再加上保溫層厚度,三項之和就是灶體的內徑尺寸。灶體外表應做得整齊、面平,以利于粉刷。 第二步是砌灶門。灶門的作用是添加燃料和觀察燃燒情況,其位置應低于出煙口3~4厘米,若高于出煙口,就會出現燎煙現象。一般農產的灶門高12厘米、寬14厘米,燒草的灶門可大一些,燒煤的灶門可小一些。為了防止熱能從灶門散失掉,灶門上應安裝活動的帶有觀察孔的擋板。 第三步是砌灶臺。通常把灶臺突出灶身4—8厘米,做成一種滴水邊,既方便使用,又美化了灶形。砌灶臺時還要注意內口留出3~4厘米,以便做鍋邊。 第四步是抹鍋邊。鍋邊是緊貼和托起鐵鍋的結構,常用硬泥或混合泥做成。一般大鍋的鍋邊厚度為25—30厘米,抹鍋邊為20—25厘米,小鍋、特小鍋15~20厘米。抹鍋邊時,應邊抹邊用鍋試,力求抹嚴、不跑氣;鍋沿超出灶面的高度要控制在3厘米以內,以便增大鍋的受熱面積。 第五步是砌煙囪。煙囪具有一定的抽力,可以保證燃燒室內進入充足的空氣,并將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排到大氣中。戶用爐灶的煙囪高度在3米左右,出口內徑為12~18厘米。在煙囪的適當位置上要設置閘板,以控制調節煙囪的抽風量,在煙囪的基部要留掏灰孔。如果采用預制結構煙囪,內徑不得小于16厘米。一般情況下,煙囪應高出屋脊0.5米。 第六步是粉刷。粉刷要在爐灶測試合格以后進行,一般灶臺面、出煙口等部位最好使用l:3的水泥砂漿粉刷。灶臺面如貼瓷磚,一般應在灶的各種性能達到技術要求且灶體陰干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