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三層含義(P1~2)
1.是由一定社會關系所決定的思想關系
社會關系:1、物質關系(主要是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2、思想關系 (P1)
2.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自律、他律
3.是社會中各種道德現象的總和 道德的基本構成(三個成分)(P2)
(1)道德活動現象:道德行為、道德教育、道德評價、道德修養等
(2)道德意識現象:道德觀念、道德信念、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理論等
(3)道德規范:從道德角度提出的行為準則和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等。
二、道德的特點(P3~5)
1.是一個歷史范疇 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2.對社會經濟具有能動作用
3.具有相對獨立性 相對獨立于經濟關系
(1)道德的變化同經濟關系的變化并不同步(2)道德相對獨立地直接與上層建筑的其它成分發生關系和作用
(3)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歷史(屬最重要的表現)
4.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
(1)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2)統治階級的道德是占統治地位的道德 (主流道德?)
(3)經濟利益上對立的階級在道德上也是對立的
5.道德具有多層次性
(1)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一種形態的道德體系都存在著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道德的斗爭。(階級道德)
(2)不同階級的道德間“存在著共同的東西”(社會公德?)
(3)社會各生產部門和不同的行業從維護其自身利益出發,形成不同的道德(行業道德)
6.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1)從時間上看,道德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2)從空間上看,道德作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領域
(3)從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看,道德滲透在人們各種社會關系(如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工作關系、朋友關系、親屬關系等等)及人們的思想行為之中。
三、道德的作用(社會作用)(P6~7)
1.社會的主體道德對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先進道德對于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有促進作用
3.道德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4.道德對于調整人際關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四、道德的作用方式(P7)
道德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方式是非強制性的,是以“教化”為手段,以人們內心對道德內容的認同或部分認同為前提的,即使是社會輿論所形成的外部壓力也不具有強制性。這是道德作用方式的特征。
1. 道德通過道德輿論的褒揚和貶斥來引導人們的社會行為
2.道德通過傳統習慣的力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3.道德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發揮作用。
五、道德觀的歷史沿革(P8~13)
(一)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是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互助、平等是原始社會的主要道德規范。
正義是原始社會人們的基本道德觀念。
原始人所謂的正義,即以打還打、以傷還傷、以牙還牙,亦即為同等的報復原則。這出于集體的自我保護的需要。
(二)奴隸社會的道德
道德分裂為各對立階級的道德。
奴隸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是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關系。
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輕視婦女是奴隸社會重要的道德規范。
(三)封建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專制制度和宗法等級制度。
忠君孝親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男尊女卑,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規范。(與奴隸社會道德相同)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
(四)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利己主義是資產階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
合理利己主義:在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的時候,必須兼顧他人的利益和幸福。“顧他人是手段,為自己才是目的,其實質是極端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按:此說不妥。損人利已才真正是“極端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金錢萬能,有錢就有德是資產階級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自由、平等、博愛是資產階級重要的道德規范。
資產階級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欺騙性和虛偽性。
(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
核心:為人民服務。
基本原則:集體主義。
基本規范:“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五愛”的核心是愛社會主義
“五愛”對于我國公民來說,不僅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