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多到過啊? 練瑜伽,可以練得太多到過嗎?
什么東西,就是再好,也要適量,不能過度,這是一個生活中的常識。水,對人身體好吧,可是你不能喝的太多,喝到多都能把人喝死;其他的好吃的,有營養的,補的也都是這樣。 人的身體是一個系統,需要各種營養素均衡才健康。就像水的例子,水是好,但是超過了平衡的適量點就不好了.... 到這里你可能就很容易得出結論,就是瑜伽練到太多,超出對身體的合適的度就不好了.... 但是,腦筋急轉彎了,你如果得出這個結論, 說明你腦中想的瑜伽實際對應的是Asana - 瑜伽的八支中的一支體位法;但是瑜伽是一個系統,是八支的系統,不僅僅是Asana。瑜伽不是練體式,至少不僅僅是練體式。 所以, 練體位法 (Asana)太多了不好,但是練瑜伽 (Yoga)卻多多益善,沒有止境。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中一共有196個揭頌,提到Asana體位法的只有3個。這3個當然重要,但是剩下的193條也是瑜伽呀,也需要練呀,天天練一輩子都不夠怎么會多呢? 而且如果一個人只練習體位法,沒有把瑜伽的其他內容整合在自己的修煉中就不會有瑜伽;這個例子就像你要做一個巧克力蛋糕,你有面粉,糖,巧克力粉,牛奶,但是這些原料攢成一堆并不是巧克力蛋糕呀? 不僅如此,如果你少掉一種或多種原料,你做出來的東西別人吃起來也會告訴你不是巧克力蛋糕。 所以,一個人只練習八支的一支,手倒立做的很漂亮,你能叫她 yogi嗎? 可能叫做Asanaer 更合適。 帕坦伽利《瑜伽經》定義的瑜伽非常清楚:yoga citta vritti nirodhah 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動,這個可以過量嗎? 就像愛,可以過量嗎? 清晰的頭腦可以過量嗎? 自我覺知可以過量嗎? 如果你能夠對自己了解的那么好,能夠看穿所有大腦編制的故事....如果你可以看穿自己的靈魂....如果你能用毫無評判的心對待自己和他人.... 如果你能真正墜入愛,無底的愛..... 如果有這樣的“so much”, I want that.... 失去平衡,才會有“多過量”的狀況, 練瑜伽會失去平衡嗎? 當然會,如果沒有Yama制戒和Niyama遵行, 瑜伽八支的第一支和第二支的修行,瑜伽的修煉就沒有了制衡;整個瑜伽的修煉失去平衡就是早晚的事兒。 你練體式練傷了,肯定沒有修Ahimsa呀那還用說! 貪戀高難體位 - 你沒有修Aparigraha不貪戀吶 還有模仿他人和視頻練習不屬于自己的體式,知道嗎? 違法了Asteya不偷盜你已經走向瑜伽的反面啦! 在瑜伽愛好者中流傳著一句阿斯湯加上師Guruji Pattabhi Jois的名言: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all is coming 注意,腦筋要轉彎了: Guruji 可沒有說:Asana, Asana, Asana... all is coming Practice > Asana Practice - Guruji說的練習是整個8支的練習哦! 只有Asana, All肯定是來不了,來的是傷痛和加速度的小我哦! 瑜伽人還特別喜歡說Guruji的另外一個名言:99% percent practice, 1% theory “瑜伽是99%的練習,1%的理論”。 Guruji 說的不是99%Asana, 1%others... 99%的練習是整個8支瑜伽體系的練習 (中文也可以對應“修行 ”)!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感謝整理如此美麗精妙中文翻譯和詮釋的達人) 《瑜伽經》開篇講: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動,還覺知者本來面目?!惰べそ洝分v解了八支瑜伽的修煉,這些修煉是一個系統用來達到“控制心念的波動,還覺知者本來面目”的瑜伽狀態 第一支為“制戒” Yama,制戒有五戒:非暴力,不偷盜,不說謊,不貪婪,不淫欲。 非暴力,不強迫自己的身體,也不強迫自己去做能力不夠的事情; 不偷盜,不偷不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也不偷盜別人的想法和思想,不試圖控制別人; 不說謊,不妄語,不狂言,不辯駁,也不對自己的身體說謊,對自己的內心說謊;不貪婪--不執著,要知足當下,知足自我,知足環境,不貪婪的人不會恐懼; 不淫欲,忠于身邊人,忠于情感,潔身方能自好!艾揚格大師把這一支比喻為樹根,是生命修為的根基。 第二支為“遵行”Niyama,有五遵:純潔,知足,苦行,自我研習,熱情奉獻。 保持自我純潔的身體,飲食,心靈,從而知足喜悅得生活和修行,跟隨“古魯”或者經典學習,從而檢驗和修正自我,向天神奉獻虔誠之心。艾揚格大師把這一支比喻為“修為樹干”。 通過身體的練習,觀察身體,在體驗和觀察中,培養自我覺知能力。所以瑜伽是通過身體的練習,而非達到身體姿勢的練習。在觀身體中,修行正念正知正見,身正則心正,心正方不畏懼,不迷亂,不昏庸,不生妄念!我們的脊椎為“業脈”記錄著平時的生活習慣和行動方式。仔細觀察一下,不自信的人,脊柱傾斜,含胸塌背多見;情緒急躁的人,脊柱僵硬而強制,肩頸活動不靈。所以瑜伽是教我們通過練習還回脊柱原本的彈性和伸展的支撐力。 通過觀呼吸知情緒,知身體;通過覺呼吸覺當下,覺自我;通過呼吸練習,推動氣血,意念專注。這些都是在通過觀身體,觀呼吸,進而觀當下,觀自我。這是相互結合的狀態。 收攝感官。因感官總易因外界干擾而起起心動念。瑜伽是向內收攝,把向外分散的意念收攝回當下自我之中。比如,你在靜坐時,聽到外界的聲音,這個聲音引起了你的煩躁,而這種煩躁是動念所致。其實是頭腦在生意念,抗拒外界的干擾。于是干擾就直接引起了心的波動。心若如水,那么這個聲音就如投入水中的石子,升起意念的波動。依我看,不應控制心念波動,因為控制會引起抗拒。而應順應,順應外界,順應當下。以聽去聽,以看去看。水深方無聲,方承載萬物。一把鹽灑在杯水之中,水變咸。若灑入河水中,則瞬間化去,融入水里。所以瑜伽是讓我們在覺知中學會敞開,圓融,豁達,自由,流動,通行無礙。這并不是理論說說,而是通過觀察,而回歸自我起心動念的本源,覺知自己為何會抗拒而煩躁。這樣的練習成為自然,就如在生活中遇到煩躁,引起情緒難安的時候,我們不要抗拒和恐懼。這恰恰是一個契機,如同敲開心靈的門,去覺知自己不安靜的原因。一切情緒的根源是恐懼,而恐懼多是自我起心動念,無明遮蔽了自我覺知的能力。 持續的覺知,精進的收攝。知的能力源源不斷得匯集,形成連續的覺察和看到。如源源不斷的河水正在匯入汪洋大海一樣。又如千萬光束正在匯集成陽光。 智慧是不抵觸,不辯駁,回歸的寬容和圓融。如光照的智慧,在光照中,無明被去除,雜念漸漸隱退。 入定。梵我如一,合于萬物。這是圓融的豁達,覺知的光芒照耀萬物,普照大地。 瑜伽八支是修行的整體,不要單獨分開。比如在你練習瑜伽體式的時候,要試著放下暴力之心,誠實對待自我身體,不貪婪求進,不攀比恐懼,這是“制戒”。保持內心正念正知正覺,從內純潔,知足于當下身體的狀況,誠實聽從身體的感覺,在身體的答案里研習生命之書,讓愛和虔誠在身體里生出自然光照,這是“執持”。通過身體觀呼吸,觀意念,觀當下,順應呼吸的引導,有步驟,安全得伸展身體,不盲從,也不攀比。外界有干擾,不起心動念,能收攝感官。在源源不斷的覺知中,身體都內在能量流動起來,而那覺知就如身體里流動起來的光明,從內在全然綻放,用靜待靜觀的心,靜待身體內在花開。智慧之光飽滿而從容流動起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