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龐主任。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中醫調理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事兒。
還是和以前一樣,一起看醫案。
有個患者,他53歲了,但每天還是很多應酬,已經推掉很多的情況下,一個月還能有15天的飯局。沒飯局的時候測血糖,空腹血糖8~9mmo/餐后2h血糖11~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8.5%。
刻診:口渴,多食易饑,眼澀,乏力,困倦,偶有下肢轉筋,大便稀,每日3或4次。舌紅略黯、苔薄白,脈弦。
中醫診斷:消渴病(肺胃熱盛證);治以清熱滋陰、生津止渴。
很快方子就出來了:生石膏,知母,黃連,生地黃,麥冬,玄參,天花粉,川牛膝,丹參,葛根,川芎,益母草,桑葉,菊花。
復診的時候,吃得多容易餓的情況、口渴的情況,腿抽筋的情況好些了,舌稍紅、有裂紋,苔薄白,脈細弦。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h血糖10~12 mmol/L。上方去天花粉,加太子參、炒白術。
調養一段時間后,恢復得很好,囑咐忌食煙酒。
這則醫案說到這里,我就給大家講完了,這中間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熱都清楚,糖尿病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中醫分到了“消渴”的范疇。
但是時代是發展的,以前看有沒有空調,沒有這么多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所以在辨證“消渴”的時候,不能照搬。
醫案里患者是“肺胃熱盛證”的證型,肺就像大禹,疏通著身體里的水道,如果肺受到影響,那么中焦里的脾胃,下焦里的腎,就沒水了,干的不行。
中焦燥熱偏盛,可耗傷肺腎陰津;腎陰為人體陰津之本,腎陰虛火旺則上灼上、中二焦,最終肺燥胃熱腎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