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卡教授對心理學,有多年的研究經驗,目前已經出版了數十本關于教育以及心理方面的書籍。這本書以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為例,特別是父母和孩子在制定規矩時對峙的場景,剖析了場景中的人們的心理活動,同時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很適合家長們閱讀。
其實,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再對照自己3歲多女兒的近況,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近期生活案例:早晨7:00鐘,我起床后準備好早餐,走進房間叫女兒起床:“起床啦,寶貝”。“媽媽,我還困,想再睡一會”。那就讓她再睡會吧,我心里想著就走出了房間。
大概過了十分鐘,看著孩子根本沒有要起床的意思,我只好再喊:“乖寶,快點起來啊”,娃睜開眼看我一眼說:“我再睡兩分鐘”。我隨手拿出她的衣服說:“自己穿上衣服”,就離開房間了。
然后,我邊換衣服邊沖著她喊:“穿好沒有?再不起床,媽媽就要去上班啦。”房間里依然沒動靜,我探著頭往床上一看,女兒竟然還沒起床,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大步走進房間,掀開她被子,邊給她穿衣服邊嘮叨:“喊這么多遍,你怎么不起床呢?再不起來,媽媽要生氣了,現在馬上穿好衣服吃完飯,送你去幼兒園”。
好不容易小祖宗哭哭鬧鬧的起床了,磨磨唧唧的刷牙洗臉,慢慢悠悠的吃著早餐,我站在她旁邊心急火燎的看著時間,眼看上班快遲到了忍不住催促:“你能不能快點吃,一根一根的吃面條得吃到什么時候?”為了節省時間,我開始端著碗喂著她吃。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情景很熟悉呢?不知不自覺中,我們就控制不住情緒了、就歇斯底里了,不知不覺中就跟孩子對著干了。
崩潰如我,最近我女兒基本就是這個狀態:你說起床她不愿意;你說關電視她想再看一集,你強行關了她哭了;你說吃飯她說再玩會兒;你說讓他睡覺她說不困想搭積木;你說別吃糖和巧克力了,她說我喜歡吃,我的名字叫糖糖,媽媽你叫巧克力吧……。有時候看到孩子的行為會氣到七竅生煙,有時候聽到他們善辨的語言又會哭笑不得。
給孩子定的這些規矩,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能推翻,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實,就是因為孩子對規矩有抵觸情緒。家長們希望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孩子能聽話、能不吵不鬧。并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應當遵守家長定的規矩,必須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然而,孩子可不吃這一套。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家長有這種心理,孩子才更不聽話,更喜歡跟家長對著干。
正像文中所說的,我們給孩子定規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擊他的自信,而是鼓勵他努力照正確的做法去做,讓他明白一意孤行和“見機行事”這兩者的區別。而聰明的家長,也應該懂得用正確的方法跟孩子定規矩,讓孩子快快樂樂的照著做。
那么,怎么定規矩,孩子才不會抵觸呢?書中介紹了9種定規矩的法則,下面我們就挑選幾點來說一下。
1.給孩子定的規矩想要有效,要讓孩子看著你,面對面的跟他說話有眼神交流,孩子才能聽你的。比如: XX(名字),你看著我,然后再告訴孩子該怎么做。
2.給孩子定的規矩要簡單、具體,直接,只需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的,他們才樂意照著做。比如:“把房間收拾好”改為“把床鋪好”、“把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具體語言。
3.另外,和孩子說話時,要用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么做。比如:“請馬上把玩具收起來”,而不是用問句“你可以把玩具收起來嗎?”,否則孩子會從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個“不”字一口拒絕你。
4.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控好制自己的情緒:你越冷靜,孩子就越服帖,越樂意遵守規矩。你越煩躁、生氣,孩子的抵觸情緒就越強烈。
5.要允許孩子對你定的規矩有反對意見,并認真傾聽。如果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不斷就反駁他說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孩子就會對規矩也產生抵觸情緒。他就覺得為什么只能聽你的呢?
比如,你打算帶孩子去超市,去之前你就要跟孩子說,“寶貝,等一下我們要去超市,如果你不亂拿東西不到處亂跑,媽媽就給你獎一朵大紅花。”孩子也許會說:“我想買個棒棒糖吃。”如果可以吃你就答應他,笑著對他說,“要是寶貝在超市里沒有亂跑,媽媽就買棒棒糖給你哦!”
如果你定規矩不讓孩子吃糖,那就遵守這個規矩,把棒棒糖換成別的物品。這樣孩子會感覺你在傾聽他的需求,并尊重他的意見。而絕非“我是家長,我說了算”式的命令……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總結的,怎么定規矩孩子才能不抵觸?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孩子的要求去制定規矩,一旦定下了規矩就要堅決按規矩做,家里的任何一位成員都要遵守。要讓孩子知道,定下規矩不是要限制他們,而是為了讓他們變得更優秀、更懂事!
雖然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明確標注適合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但在我看來也很適合我家3歲多女兒現階段的情況,畢竟規矩要盡早指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