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名重天下。清朝中前期,即1662—1870年,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是西雙版納六大茶山產茶最高峰的時候,可年產干茶8萬擔,茶葉產品的品種也很多。但是,隨著人類歷史的變遷,以及戰爭、瘟疫等諸多原因,普洱茶幾經滄桑,幾度沉浮。
從明末清初到現在的300年間,六大茶山隨著時代的變遷共經歷了三次大的起落。
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后期,清政府不斷加重農民的負擔,使農民不堪重負,茶農的經濟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損害,茶商也無利可圖,許多茶商和馬幫只好另走他途,茶農們紛紛丟棄茶園另謀生路,六大茶山的茶葉產量逐年下降。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地方混亂,盜匪蜂起,交通阻塞,商旅畏途,茶葉經營無銷路,制茶商號紛紛倒閉,過去那種茶商云集、馬幫絡繹不絕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六大茶山的茶葉貿易也一蹶不振。
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國二年(1913年),內陸的漢族商人又逐漸進入茶山購買茶葉運至越南的萊州銷售,運輸全靠馬幫和牛幫,牛幫運送一次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隨著茶葉銷量的逐年增加,六大茶山才慢慢開始復蘇,過去的一些茶號又開始恢復了茶葉加工。在倚邦,除了過去已經有的慶豐號、慶豐益號、元昌號、恒盛號等老茶莊外,又新增加了園信公號、惠民茶莊、升義祥號、鴻昌號等茶莊。但是,老茶園沒有完全得到恢復,茶號雖多,但產量有限,每年只有兩千擔左右,茶號之間相互搶購毛茶,一些茶農為了眼前利益,乘機制造了部分假茶,被買方發現,名茶倒了牌子,銷路再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是六大茶山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第二次興起后,產品主要是運到越南的萊州進行銷售。當時越南被法國占領,法國人看到中國的“普洱茶”在越南很受歡迎,唯恐市場被中國人控制,便任意加重了“普洱茶”的進口關稅,引起了中國茶商的抗議。隨之,法國人即下令禁止中國的“普洱茶”在越南銷售,并強迫中國商人將運到越南的“普洱茶”全部原路運回。中國商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私下與當地華僑商人協商,勉強將茶葉收下,僅收取了一點返回的旅費。茶商回國后,馬幫和牛幫的主人又來追討運費,茶商們只好變賣家產還債,茶號再次紛紛倒閉,茶市一派蕭條。至此,六大茶山出現了大蕭條。這就是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二。
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興旺的同時,勐海茶區的茶葉貿易也處在熱火朝天之中,其產品主要是通過緬甸銷往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國內的四川、西藏等地。二戰期間,國內局勢不穩,道路運輸困難,極大制約了茶葉的銷售。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日本占領了緬甸,勐海茶區的外銷通道被堵死,剛剛建成的佛海茶廠不得不忍痛撤離,私人茶莊多數也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