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雨品讀古詩詞 |元稹《離思》(其四)
中國人愛寫詩,也愛讀詩。長期讀詩的人,不鳴則已,一開口就讓人驚艷。長期讀詩的人,讓人久處不厭,閑談不煩。在楊雨看來:詩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詩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展翅飛翔;詩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今天請一起跟楊雨老師品讀古詩詞吧!



離  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當代人的愛情生活中,有四首古詩中的句子的引用頻率可能是最高的:一句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蘇軾的《蝶戀花》詞;一句是“愿得一心人”,出自托名為卓文君的《白頭吟》;一句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觀的《鵲橋仙》詞。
除了這三首之外,還有一首引用頻率絕對不亞于他們,那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在有人失戀的時候,安慰的人往往會說:“別難過了,天涯何處無芳草啊!你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呢?”被安慰的人往往會嘆口氣,回答:“曾經滄海難為水啊!我這一輩子不可能再遇到比他(她)更好的人了。”

這說明今人是把“天涯何處無芳草”理解為豁達灑脫的意思,而“曾經滄海難為水”,當然就是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意思了。這句詩出自中唐詩人元稹的《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離思》歷來膾炙人口,“曾經滄海”甚至成為了大家常用的成語。這首詩表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一個人如果曾經經歷并且震撼于大海的蒼茫遼闊,那他當然就不會再輕易被一般的小河小溪所吸引;同樣,一個欣賞過巫山云雨那種極致美麗的人,其他地方的云在他眼里也就黯然無光了。

“曾經滄海”的典故出自《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巫山云的典故則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巫山上的云是由神女變化而來,千姿百態,美麗絕倫。

同樣道理,當我欣賞過世界上最美的花朵,那么即便我經過的地方百花盛開,爭奇斗艷,我也懶得回頭多看它們一眼。“取次花叢懶回顧”,這里的“花叢”當然還有重要的象征涵義:古代詩詞經常用花來比喻女性美麗的容貌,“花叢”其實就是美女如云的地方。“取次”可以理解為匆匆經過。

因此,“取次花叢懶回顧”真正的意思是說:即便身邊美女如云,“我”也只是匆匆走過,草草應付一下,一點兒都不會對她們動心!為什么呢?“半緣修道半緣君”,原來“懶回顧”的原因一半是因為“修道”,一半是因為“你”啊。

別人看到美女如云的時候可能會眼花繚亂,蠢蠢欲動,而元稹卻能目不斜視,泰然處之,修身養性、“清心寡欲”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元稹真正想說的另一個原因其實是“半緣君”,是因為心中有一個“她”啊!這個“她”牢牢占據了元稹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她就像蒼茫的大海和巫山的云一樣,是詩人心里最極致的、最不可替代的美。

那么,寫下這樣動人詩句的元稹,到底經歷了一段怎樣的愛情呢?

他心目中的滄海水、巫山云說的又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呢?

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公元803年,也是大唐王朝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這一年,大唐才子元稹和他的新娘舉行了一場令世人矚目的婚禮。風華正茂的元大才子娶得了艷若桃李的名門閨秀。這一年,新郎元稹年方25歲(虛歲),新娘韋叢小他4歲。

如果要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這場婚姻,我倒是想到了一句:“癩蛤蟆終于吃到了天鵝肉。”當然,用“癩蛤蟆”來形容元稹,實在有點委屈他了,但用癩蛤蟆與天鵝的身份差距來形容元稹與新娘韋叢的差距,倒也不算太過分。我還是先介紹一下新郎和新娘吧。我歸納了新郎元稹和新娘韋叢之間的三大差距,分別是家境懸殊、門第懸殊、容貌懸殊。

首先,家境懸殊。元稹是一介貧寒子弟,韋叢卻是名門閨秀。雖然追根溯源的話,元稹算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改革的時候,曾經將鮮卑族的一些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氏改為元氏。

這樣算來,元氏家族就是拓跋氏的后裔了,因此元氏先祖可能也曾經很興旺發達過,可惜的是,元氏一門到元稹這一輩已經完全衰落了。元稹出生的時候(779,唐代宗大歷十四年),父親元寬已經年近五十,元稹8歲時父親便撒手歸天,一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最困難的時候甚至到了要不斷變賣家產勉強糊口的地步。

而韋叢的家族,卻是鐘鳴鼎食的貴族之家。韋家富貴到什么程度?用元稹自己的話來回答當然最有說服力。元稹曾經寫過一首詩《追昔游》,形容岳父家笙歌燕舞的盛況:“花園欲盛千場飲,水閣初成百度過”——韋家豪宅私家花園里的百花到了盛開的時候,衣冠楚楚的賓客們在這里一邊賞花一邊暢飲美酒,水上的亭閣剛剛落成,給豪宅增添了幾分雅致,所謂“千場飲”、“百度過”,充分說明宴游的次數頻繁,場面熱鬧。可以想象,當年的窮書生元稹,一腳邁進豪門,可算是大開眼界了。
其次,門第懸殊。元稹和韋叢結合的時候,元稹雖然已經考中進士,但官職還只是秘書省校書郎,大概也就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級別很低。韋叢的父親韋夏卿卻是當時的朝廷顯貴,當過京兆尹,相當于今天北京市的市長,女兒韋叢出嫁的時候,他還兼著太子賓客、檢校工部尚書,是相當于國務院副總理級別的朝廷高官。而韋叢正是韋夏卿最為寵愛的小女兒。

而且韋叢長得還特別漂亮,連元稹最好的朋友白居易都寫詩贊美過韋叢的美貌為“南國貌”,“南國貌”典故出自曹植的一首《雜詩》:“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一句“容華若桃李”傳神地勾勒出了“佳人”傾國傾城的美貌。娶得豪門女子,又是盛世美顏,一介寒門書生元稹可真是運氣爆棚啊!

而且還有一點我不得不狠心地說明,元稹之所以娶韋叢,未必全是因為愛情,我甚至敢這么說,對于元稹而言,也許功利的目的遠遠大于愛情的動機。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結論呢?

這就不能不說到唐代士子的人生理想了。眾所周知,古代男子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官。

對于并非出身名門的士人來說,他們當官的途徑通常只有兩條:一是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另一條路是通過婚姻關系改變自己的身份,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通過“高攀”名門女子,從此擺脫貧寒之苦,躋身上層社會。

關于這一點,陳寅恪先生有過很精辟的論斷:“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清望官”在唐朝一般是指三品以上的高官。走仕途如果當不到三品以上的官,娶妻娶不到名門閨秀,那都是要被人看不起的!而且,在“婚”和“宦”這兩條評價標準之間,其實“婚”的目的也還是為了“宦”——對一個出身寒門的讀書人來說,即使他擠過了獨木橋,中了進士,可是要做到“三品大員”,那還不知道要熬多少年資歷,攀附多少權貴做靠山,才能達到目的。

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婚”當然就是一條快速達到目的的捷徑了。元稹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他通過婚姻邁出了實現人生理想極為關鍵的一步,他結婚的時候,“韋門正全盛”(元稹《夢游春七十韻》,他的岳父韋夏卿正是處在如日當空的鼎盛時期!

那么,為什么韋夏卿肯把掌上明珠嫁給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靠山的窮書生呢?這也許只能用一個詞來解釋,那就是“慧眼識珠”了。根據史書的記載,韋夏卿“世稱知人”,素來以“伯樂”聞名,經他所賞識、提拔的很多青年才俊,像柳宗元、劉禹錫、李景儉等人,有的當上了宰相一類的高官,有的成了著名作家。

而元稹在結婚的這一年,也剛剛通過了吏部的考試,算是一匹“黑馬”,是國家認可的正式編制的“公務員”,雖然暫時只能屈居九品的圖書管理員,但從他的才學來看,前途應該是不可限量的!換言之,韋夏卿是用女兒一生的幸福來賭元稹飛黃騰達的明天。當然,這個賭注下得有點大。

但,本來編得有些狗血的劇情,有時候偏偏會被出色的演員反轉劇情。這場婚姻的結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也出乎元稹自己的意料,這場本來不以愛情為名義的婚禮,卻出人意料地結出了愛情的圣果;在這場本來很功利的婚禮背后,居然出人意料地醞釀出了一場經典的愛情——一場讓元稹“曾經滄海”的愛情,一場讓風流浪子感嘆“取次花叢懶回顧”的愛情。而反轉劇情的主要力量,竟然就來自那位出身豪門的美貌女子——韋叢。

韋叢下嫁元稹之后,馬上要面對的是所有名門閨秀都難以面對的現實。這個現實,歸結為一點,就是窮。

韋叢進了元稹的家門,才知道,原來父親為自己挑選的“大才子”,其實并不是戲文中滿腹文采風度翩翩又富貴多金的“高富帥”,無比骨感的現實是:丈夫身為一個九品的圖書管理員,所能得到的俸祿,不要說維持她原本作為豪門千金的生活習慣,連應付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常常是入不敷出。
連元稹自己都不得不承認,妻子自從嫁給了自己,才生平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貧窮卑賤!“食亦不飽,衣亦不溫”,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富家女子,一夜之間淪落到飯吃不飽,衣穿不暖的地步,換了誰都難以接受。韋叢作為父親從小捧在手心的“明珠”,能接受得了生活條件上如此巨大的落差嗎?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照現代甚至是當時的一些女子看來,一下子從云端跌落凡塵,就算不大哭大鬧后悔不迭,也總會心生不滿悲戚埋怨。然而韋叢不同,她沒有哭鬧也沒有埋怨,而是在這種落差中展現出了傳統女性的美德:辛勤持家,甘苦與共。

舉個例子來說說韋叢的賢惠吧。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家里沒有足夠的糧食怎么辦?韋叢就去家附近的路旁采集豆葉之類的野菜;沒有柴燒,這也難不倒韋叢,她從屋前屋后揀一些老槐樹落下來的葉子生火燒飯。

為了節省,小夫妻倆經常兩頓飯并成一頓吃,幾口雜糧,一碗雖粗糙卻是親自守著火候細心熬煮的野菜湯,她也和丈夫一起吃得香甜。就這樣,小兩口的生活艱難卻又溫馨地過了下去。

如果僅僅是窮,夫妻倆關起門來過小日子,苦就苦一點吧,元稹偏偏還是個窮大方的人。他少年時期跟隨母親依附鳳翔的舅舅家生活,成年后來到京城長安應試求職,對于一個對前途充滿渴望的年輕人來說,元稹自然少不了要結識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要請客喝酒沒有錢怎么辦?元稹漸漸了解了妻子的性格,只要跑到妻子面前賣個萌撒個嬌,妻子雖皺著眉頭故作嫌棄,眼里卻含笑地看著丈夫撒嬌討饒,一轉身,又能像變戲法一樣,給大孩子似的丈夫想出好辦法來,解了燃眉之急:“泥他沽酒拔金釵。”(《遣悲懷》其一)

這個“泥”字用得真好啊!“泥”可以解釋成“膩”,就是耍賴糾纏不休的意思。元稹自己沒錢倒也罷了,還不害羞硬是纏著妻子給他買酒喝,韋叢就拔下頭上戴的金釵,拿去當了換錢給丈夫置辦酒菜——這金釵也是娘家帶過來的嫁妝啊!一來二去,韋叢連從娘家帶過來的首飾也漸漸當得差不多了。

元稹自己都情不自禁地感嘆:“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遣悲懷》其一)。元稹特別喜歡將岳父韋夏卿比做東晉著名宰相謝安,這個比喻真是一箭雙雕:既吹捧了岳父大人高貴的身份,順便也贊美了妻子:妻子就好比是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

 “自嫁黔婁百事乖”,黔婁是戰國時候齊國一個很有名的窮人,當然,他不是普通的窮人,而是很有才華的窮人,魯恭王聽說這個人有才又有德,曾經想聘他為丞相,可是被黔婁婉言謝絕了。所以元稹就把自己比作貧士黔婁,才華有什么用呢?又不能當衣服穿又不能當酒喝,娶了老婆還不是“百事乖”,“乖”就是不順利、不如意的意思,沒錢當然萬事不順心了。

除了必須要克服的貧窮之外,韋叢嫁給元稹后的婚姻生活還接連遭遇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幸:元稹先是因為直言論政而遭到貶謫,接著又因為母親病故守孝三年,原本就捉襟見肘的生活越發因此而雪上加霜。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韋叢先后生育了五個子女,其中有四個夭折,僅有一個女兒存活……一系列的家庭不幸曾經讓元稹感慨“貧賤夫妻百事哀”(《遣悲懷》)。

很難想象,一個從小一帆風順的富家小姐,該怎樣面對這千瘡百孔的婚姻生活。可是,就是這樣百事不如意的日子,韋叢都能“不悔于色,不戚于言”,憑著堅強的心和對丈夫的深愛一次次挺過了這些打擊,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堅強與豁達。

韋叢,才是那個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靜靜佇立的女子,韋叢就是元稹心目中的女神——這位女神用她的智慧和善良,成功地將貧賤的婚姻生活演繹成了浪漫的愛情神話。

我們很希望,這場幸福的婚姻能一直延續到元稹和韋叢生命的盡頭,完美愛情的結局應該是八個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是,這場婚姻僅僅持續了七年,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剛剛經歷了一連串的奔波回到洛陽的元稹,就遭遇了又一場巨大的悲劇:年僅二十七歲的韋叢病逝,與自己同甘共苦七年的結發妻子就這樣猝然離世,從此以后,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愛妻的離世將元稹推入了痛苦的深淵。他寫了很多悼亡詩,幾乎每一首都堪稱經典,而我個人感受最深的,還是這樣一首詩(《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

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
怪來醒后旁人泣,醉里時時錯問君!

這是韋叢去世兩年后元稹寫下的悼亡詩,也就是說,兩年的時間不但沒有讓元稹對亡妻的思念有絲毫減輕,強作歡顏的灑脫反而讓內心的痛苦宣泄得更為強烈了。

表面上看,元稹似乎仍是那個愛好交友,喜歡和朋友終日歡歌醉飲的豪爽詩人,可是有誰能知道,他是希望借酒澆愁,暫時忘卻對妻子刻骨銘心的思念呢!有時,他表現得似乎還很興致勃勃,一高興就喝得醉意醺醺。

可是,一場大醉過后,當他昏昏沉沉從醉意中醒過來,驚訝地發現朋友竟然守在身旁暗自啜泣,元稹奇怪地問:“我不過一時高興喝醉了酒,你哭什么啊?”朋友強忍著悲傷回答他:“你還不知道嗎?你醉了睡在這里,還一直口口聲聲呼喚著你夫人的名字啊!”

“時時錯問君”,這真是錐心泣血的文字!一個“錯”字,蘊含了無數曲折難盡的感情:元稹本來是乘興舉杯想要忘卻痛苦,他應該準備了很多逗人發笑的幽默橋段,讓朋友們的相聚充滿歡笑和快樂,沒想到最后卻因為“錯問君”引來自己和朋友的一片哭泣。

那種發自內心的癡情豈是強顏歡笑可以掩飾得了的?在七年的婚姻中,“泥他沽酒拔金釵”的甜蜜與嬌嗔仿佛還歷歷在目,可是如今,自己只能在酒醉中才能盡情宣泄被強行抑制的痛苦。

編選過《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曾經說過,古往今來,中國的悼亡詩可謂汗牛充棟,可是終究沒有一首能夠超越元稹悼念亡妻的這些詩篇。當然,在元稹所有的悼亡詩中,流傳最廣的無疑還是這首《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了解了元稹與韋叢的愛情經歷,我們重新再讀這首詩,也許對詩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會有更深切的共鳴。“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是至情之語。

誠然,韋叢并不是元稹一生中唯一的女人,在與韋叢結婚前,元稹有過自己的初戀——據陳寅恪先生考證,元稹的初戀就是《鶯鶯傳》里崔鶯鶯的原型。而且關于《離思》懷念的對象,陳寅恪的意見也和別人人不同,他認為寫的是元稹的初戀。韋叢去世幾年后,元稹又續娶了繼室裴氏和妾室安氏。

的確,元稹并不是一個長情的人,但我覺得,他在面對自己的結發妻子的時候,是真真切切地展示出了他最深情、最癡情的一面,可是,在元稹的心目中沒有任何人能與韋叢相提并論,沒有人能夠取代他與韋叢“曾經滄海”的愛情,也沒有人能夠取代韋叢曾與他共度患難的那份情義。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在韋叢去世后,元稹的身邊并非沒有如花般的美人相伴,然而他“懶回顧”的原因,看上去似乎一半是因為修道,一半才是因為對韋叢的思念。

但是,“修道”只不過是元稹放的一個煙霧彈。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句詩要放到這首詩的整體里去理解:既然只有“曾經滄海”過,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而讓詩人“心如止水”的真正原因顯然并不是那些儒家、佛家、道家的學術經典,而是那個讓詩人“曾經滄海”的人!

正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中的那幾句“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原來,愛情里最動人也最美好的表現只有一種,那就是:一往而深,情有獨鐘。無論是在一大群如云如荼的美女中、仍只一心牽掛他心中那位素衣綠巾的貧賤女子的鄭國士子,還是平素風流、喪妻之后卻視身旁無數如花美眷于不顧的元稹,他們心里都存著一份情有獨鐘。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實真正的愛情,并是不在“王子”與“公主”般完美的神話故事里,也許就在生兒育女的平淡中,就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中,就在貧窮患難的相濡以沫中。接受了生活的平凡,才更能體會到愛情的偉大,才能明白也許我們每個人正在經歷的,其實都是一場“曾經滄海”的愛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風泊客一席談:七言絕句·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離思(其四)》: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前兩句是千古名句
第2章——21元稹《離思五首》第四
元稹,寫最騷的詩(《離思-其四》),作最渣的男
元稹 《離思五首》 其四~五 賞析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元稹究竟是不是渣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沛县| 庄浪县| 铜山县| 施秉县| 秀山| 扶余县| 鄢陵县| 金沙县| 北碚区| 兴文县| 鹤岗市| 宝坻区| 阳新县| 博爱县| 义马市| 苍溪县| 吴旗县| 金山区| 汕尾市| 丁青县| 交城县| 平定县| 浙江省| 广宁县| 秭归县| 铜鼓县| 稻城县| 庆城县| 枣庄市| 八宿县| 蒙城县| 读书| 隆林| 山阴县| 杭州市| 台安县| 金堂县| 昌吉市| 东阳市|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