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花
宋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詞句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地。知:知道。
3.為(wèi):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白話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那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的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作品賞析】
《梅花》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霜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喻其品格高貴,暗香沁人。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比喻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卻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是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重點寫梅花的幽香。“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暗香清幽。以梅擬人,凌寒獨開,暗香沁人,喻其品格高貴。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