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本期是“隨波逐流”新年伊始的首次推送。面向充滿未知和可能性的2018年,在依舊等待逾越的嚴冬里,讀書會為大家捎上一份珍貴的禮物:走進著名法國學者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所著的《禮物》(1925),以禮物及其交換為切入點來理解社會,思考人如何與物聯系在一起,以及如何通過物與他人發生關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里,原子化社會中的人們,越來越難以無視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系。拜讀經典著作《禮物》,重新審視上述問題,這對我們來說都是頗有裨益的。
作 者
馬塞爾·莫斯(1872—1950),法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現代人類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紀法國民族學之父”之稱,對人類學的交換、巫術、身體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分享者
吳世文,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偽信息傳播、互聯網歷史、新媒體事件與在線行動,代表作包括《新媒體事件的框架建構與話語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與文化認同——以武漢市為例的經驗研究》等。
現象與研究問題
1.
>>> 日常的禮物現象 <<<
“腦白金”廣告
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其廣告詞中對“禮物”的強調。
西門豹治鄴
圖片來自網絡
選自《東周列國志》。當地人要以年輕女子為禮贈與河神。
麥琪的禮物
圖片來自網絡
麥琪為其丈夫吉姆準備圣誕節禮物,剪去一頭秀發換錢買下了表鏈,但回來卻發現吉姆把珍愛的手表賣了,給她買了一把梳子。需要關注的是小說中的描寫:“她一見這條表鏈,就知道一定屬于吉姆所有。它就像吉姆本人,文靜而有價值——這一形容對兩者都恰如其份。”這個描寫與接下來要分享的書就表達的觀點發生關聯:禮物就是我們,我們送出的禮物就是我們自己。這不一定在任何語境都成立,但在莫斯的邏輯鏈條中,這是成立的。
2.
>>> 中國語境下的禮物 <<<
《禮物》所討論的禮物現象是基于古代社會的,有其特定的背景。閱讀此書時,我們也需要思考中國社會的禮物文化及其特殊的表現。如閻云翔的《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可以與之對應,幫助我們去回憶在自身文化中一些對禮物有意思的表述,比如:千里送鴻毛,禮輕仁義重;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禮尚往來;“拿人的手軟”;伴手禮;見面禮;彩禮、禮金等。
值得重視的是禮物的情境,這對理解《禮物》這本書至關重要。莫斯基于材料去研究禮物本身,禮物的情境產生了對禮物的定義,又基于對禮物的定義就產生了一套理論。這是他思考的邏輯。
回到《禮物》,這本書梳理了古代社會的禮物現象,并提出了許多問題,大致可分為:人與人的禮物;人與神的禮物(獻祭)——基于人與神的禮物來談人與人的禮物;古代社會中的禮物;現代社會中的禮物;禮物的多重功用及其流通;禮物及其建立的交流模式。最后一點對我們研究新聞傳播問題頗有啟發,比如跨文化語境中的禮物、信息和意義的流通……基于新聞與傳播學科去重新思考《禮物》,這是我談論這本書的初衷。
3.
>>> 研究問題 <<<
莫斯在書中主要提出了兩個研究問題,后兩個則是個人的補充:
(1)禮物這一形式背后的原則,在后進社會或古式社會中,是什么樣的法律和利益規則,導致了接受饋贈就有義務回報?
(2)禮物中究竟有何力量使受贈者必須回禮?
(3)禮物如何流動?
(4)如何在道德、經濟、政治、斗爭、走向聯盟的等多視角中理解禮物與禮物交換?
總體觀點
本書的總體觀點如下:
《禮物》一書起初試圖追隨馬林諾夫斯基探求原始社會的“原始經濟”的大思路,破除西方人對與商品經濟相對的“自然經濟”比較原始的偏見。
后來研究發現,禮物交換的“經濟—道德”一體的模式中,有意識的慷慨好客和“回贈的義務”同時也伴隨著無意識的間接地獲得經濟利益。在禮物交換習俗中,道德情感的義務也是推動經濟流通的潛規則,物的交換也是人的交換和整個社會性的再生產,而活躍的節慶儀式也預設了共同體的歸屬與契約同盟的和平。(引自《為什么要從事“禮物”的研究呢?》)
這里提及道德原則先于經濟原則。換句話說,禮物的交換先于信用的產生。可以說,我們如今的工商法也需要從禮物交換處尋找起源,從而使法制更加完善。“物的交換是人的交換”,這句話是我們理解禮物的關鍵。
這本書有其理論價值:不僅深刻地揭示了“禮物經濟”及其所體現的道德—法律原則,而且將“禮物交換”作為理解古式社會的經濟與道德、法律與契約、巫術與神話、婚姻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形態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模式,開辟了一條理解和闡釋古式社會的“文化人類學”之路。(引自《為什么要從事“禮物”的研究呢?》)
這本書采用二手資料的民族志方法來展開論述,書中涉及了許多當地用詞,在此主要介紹如關夸富宴、競技式總體呈獻、庫拉等關鍵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本書。
夸富宴是莫斯該書比較重視的關鍵詞。我們先從“西晉貴族石崇和王愷斗富”這一例子切入:
石崇與王愷斗富(圖片來自網絡)
當王愷用糧食做柴火燒菜的時候,石崇就用蠟來煮飯,王愷用紫色絲布做了一道長40里帷帳,石崇就用錦緞做了一條50公里的,石崇用香料粉刷墻壁,王愷就用紅色石脂。
王愷是梁武帝的舅舅,梁武帝見王愷老是失敗,就把宮里面的一顆高大二尺的珊瑚樹給王愷拿去斗富。當王愷拿著這棵難得珊瑚樹到了石崇家里面后,被石崇直接炸碎了。王愷以為是石崇惱羞成怒,嫉妒自己才這樣的,沒想到的是,石崇寶庫里有很多比炸掉的珊瑚樹還要好的還要漂亮的寶石。
西晉貴族間的斗富其實就是夸富宴的變體,但可能不如夸富宴那樣豐富。夸富宴實際上是古代貴族間進行的贈送禮物的盛大儀式,儀式表現得極為謙卑。如,主人邀請諸位來參加宴會,送禮時表現得極為謙卑,把禮物拋到客人腳下來表示禮物并不值錢,但其實這可能是寶石等貴重物品,最后等待客人撿起禮物并收下。
這個過程十分有意思,首先是主人家把最好的財富在宴會中予以炫耀,確認自身的社會身份與地位,即禮物賦予榮譽、權威與地位,但送禮物過程又要表現出對財富的滿不在乎。
當有一些很貴重的禮物因為體積過大而無法分割和贈與時,主人家又可能會直接毀壞來顯示對其不屑一顧,這是禮物的破壞。
另外,夸富宴還包含著互相的競技與爭奪。當主人家設下夸富宴的時候,來參加的人同樣也有了回請夸富宴的義務。這樣一來,送禮、收禮和回禮都變成一種義務。
如前所述,夸富宴是一場盛大的集體儀式,儀式感是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夸富宴的關鍵。想及如今,贈送禮物的儀式感被消弭了——對比夸富宴的集體儀式感,現代社會的贈禮則更多是私人化語境。
針對夸富宴,莫斯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來概括:競技式總體呈獻。
概念解釋:總體呈獻
這些呈獻與回獻(contre-prestation)根本就是一種嚴格的義務,甚至極易引發私下或公開的沖突,但是,它們卻往往透過饋贈禮物這樣的自愿的形式完成。我們把這一切稱為總體呈獻體系。
如果我們把總體呈獻理解為“交易”,而夸富宴就是一種競技式的交易,涉及到財富的轉讓、破壞、揮霍和消費。在夸富宴中被送出禮物都能彰顯主人家的地位與榮譽,因此禮物本身也包含了權力。莫斯也由此延伸開來,認為夸富宴與人本能的固有動物性及心理,乃至帝國主義都有關聯,在此不一一贅述。
這本書對“夸富宴”的論述不止于此,莫斯還認為,夸富宴是一種總體的現象:夸富宴是宗教的、神話的和薩滿的,如夸富宴的舉辦者禱告神靈;夸富宴是經濟的,還是一種社會形態學現象。
夸富宴還表現為審美現象,比如宴會上財富的編排與炫耀等。莫斯對夸富宴的論述深入透徹,分析維度豐富,這也是十分吸引我的地方。
馬林諾夫斯基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圖片來自網絡)
莫斯考察了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提到的現象:庫拉,(kula)(馬林諾夫斯基還區分了 “金瓦利”與庫拉),一種大型的夸富宴。莫斯在書中將“庫拉”作為與“夸富宴”相對應的概念,將其視為對兩種社會制度的預示。“夸富宴是贈禮制度的一種變形產物”, 這過程存在打斗和競爭,而庫拉則被視為“禮物交換的一種高級形式”,主要特點是:和平而有規律的交換、穩定性的身份關系與儀式性互惠。
論述、邏輯與觀點
1、什么是禮物?禮物何以成為禮物?
首先是對“物”的界定,作者莫斯用了距離的維度:房屋中的物,是珍貴之物(“傳家寶或者信物”);遠離房屋而生活于田野的物,是非珍貴之物。這本書所指的物的交換,多指珍貴之物的交換。
禮物的交換也不僅僅限于實物,還有禮節和儀式:
“
他們所交換的,不僅限于物資和財富,動產和不同產等經濟上有用的東西。他們首先要交流的是禮節、宴會、儀式、軍事、婦女、兒童、舞蹈、節日和集市,其中市場只是種種交換的時機之一。
其次是對禮物的分類。馬林諾夫斯基對禮物的分類是:一是純粹的禮物,二是以物易物,以及討價與還價的禮物。作者不主張這種劃分,因為他說出售的物本身也有靈魂,所有禮物都有回禮的義務。作者承認,禮物不是單純的,具有實用的目的,具有經濟的或者非經濟的目的。
從狹義的角度看,禮物具有人格與品性。物是家庭的一份子。有時候,有些寶物還有家族的印記或標志。如此一來,禮物被賦予了主人之靈。有時候,物本身可以再生產,如土地。禮物具有贈與、經濟和情感這三大性質。
從定義來看,莫斯站在宗教和巫術角度,認為禮物中包含了主人之靈。人們所送之禮就蘊含著人的靈性和情感,即送禮就是送出我乃至我的家族的精神和靈性。
作者所論述的禮物帶有手工社會屬性,其中往往被注入了手工勞動。那么時至今日,許多禮物都是購買而來,我們跟這些禮物之間只有金錢關系,那禮物是否也會注入靈性?如果可以,或許可以推論貨幣具有靈性——貨幣本身具有人性,或者說勞動本身具有人性,情感與人性以貨幣的方式注入作為商品流通的禮物中,從而使得禮物具有了主人之靈。此處引發了一些從禮物角度對貨幣進行的研究,從文化、宗教等角度回溯貨幣起源等。
2、禮物流動或者交換的過程為何?
主要結論有三:(1)“非競爭性”與“競爭性”兩種形式,比如上文提及的夸富宴是競爭性的,庫拉則是非競爭性的。(2)禮物贈予的等級性/交互性。(3)不對稱的“債務模式”和對稱性的“義務模式”。
禮物交換具有很強的儀式性與過程性,而禮物具有精神性,因此其轉交是莊重的,具有宗教與巫術的性質。如書所言:
“
贈與所采取的形式極其莊嚴,接受贈與的一方對禮物假裝表示輕視與懷疑,直至它被丟在腳邊以后才收下;而贈送的一方卻表現出夸張的謙卑:在螺號聲中,他恭謹地獻出他的贈禮,并為只能奉上自己所余的東西表示歉意,然后把要送的東西扔在對手——亦是搭檔——的腳邊。這時,螺號和司儀均以其各自的方式宣示這一轉讓的莊嚴。在此過程中,一切都力圖凸顯出慷慨、自由、自主以及隆重。實際上,這是義務機制——確切地說是關乎物的義務機制——在發揮著作用。
莫斯在此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混融(Melange)。
概念解釋:混融
人們將靈魂融于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其間本來已經被混同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
由于禮物具有主人之靈,其交換過程是莊重的,因此轉交禮物,割裂禮物與主人都存在一套彰顯內涵的儀式。
比如在那轉交的莊嚴時刻:
給與者在對牛稱贊一番后,對牛說道:“你們為何物,我即為何物,今日我已成為你們的本質,送出你們,亦送出我自己。”受贈者在接受時說:“在精神上轉交,在靈魂上接受,讓我們兩人互相榮耀,您有這日(Ugra)月(Soma)之形者。”
又比如割裂禮物與主人的儀式:
Cornimont位于浮日(Vosges)山谷之中,在那里,有一種習俗在不久之前尚被廣為遵循,就是現在也有可能仍被一些家庭所保持,這個習俗是:為了讓買來的動物忘記它們原來的主人而不再想要回到原主那里,人們在牲口棚的門梁上標上一個十字,還要保留原來的籠頭,并用手抓起鹽來喂它們吃。
在Raon-aux-Bois,人們要持一片涂了黃油的面包繞著廚房掛鍋用的鐵鉤轉三圈,然后再用右手拿著喂牲口,確實,這是因為大牲畜是家的一部分,而牲口棚是房屋的一部分。
之所以引用這些例子,一來是因為很有意思,二來是作者對禮物的論述不是憑空捏造的,都是基于一定歷史情境材料概括和闡發的。莫斯基于對事實和材料的觀察總結出一套結論,這對我的觸動較大。我們思考問題時,常常拿理論和概念去找對應的材料來加以佐證。這也是之前黃旦老師批評的,我們是先有了媒介類型的分類,才有對媒介差異的論述,而不是針對差異來進行類型劃分。這一點需要我們反省。
3、為什么回禮是一種義務?如何保證回禮的機制?
回禮的機制保障:物之力、契約或者法律,抑或是人情?
首先,莫斯提到:回禮是絕對義務,如不回禮便會導致“曼納”、權威、法寶、以及本身便是權威的財富之源的喪失。
概念解釋:曼納
曼納(mana)指的是人和精靈(“面子”)。
毛利人(圖片來自網絡)
其次,回禮是因為禮物有靈。作者舉了毛利的“豪”、“通豪”(即毛利社會中所指的送出者的靈力,禮物之靈)的例子。這種“豪”在巫術中被解釋為:“禮物之靈”蘊含著一種宿命,即禮物要回到主人的身邊。莫斯認為,巫術是回禮機制保障的一部分,古代社會是通過巫術來保證人們必須回禮。財富女神是存在的,如果收下禮物卻不回禮,財富女神就會予以報復。因此,對于“豪”來說,流通是其生命所在,即“通豪”。古代社會就處于“送禮——收禮——回禮——送禮”的循環過程中。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信息傳播,或者說人際交流的過程,流通是信息的生命,這過程中有何機制保證信息重回到傳者一方?
4、禮物的多種面相:巫術、宗教、道德與經濟
這本書為我們審視禮物提供了線索:一是從巫術到社會的變遷,不同社會形態下送禮形式之不同。二是從宗教、道德到經濟的邏輯,送禮方式的轉變。三是從禮物到信用到契約到法律的邏輯。禮物之靈必然導致信用的出現,可以說,我們從禮物交換中發展出現代社會的契約與法律。
西方電影中的巫師形象(圖片來自網絡)
這里存在推論:如果巫術和法律都是保證禮物交換的可行機制,這是否意味著巫術本身也是一種正義?這點也促使我在閱讀存在巫術的西方小說時思考,為何這些小說反復談論巫術,而巫師的出現能幫助擺脫原來的不平衡,扶持正義和提供新的平衡。在他們的觀念中,巫術是否具備正當性和合法性,象征著某種正義?這里僅提供一個思考角度,在此不展開敘述。
5、禮物、斗爭與和平
如前所述,夸富宴表現為競技式總體呈獻,因此其中蘊含的斗爭元素。
“
當給予者的首要目的是要炫耀他所給予的要比其他給予者和競爭者更多、更好的時候,當贈與變成為了就慷慨而進行的爭斗甚至戰爭時,呈獻就帶有了競技性。
對于具有競技性的夸富宴,作者認為這其中可能孕育出聯盟。夸富宴不僅僅有單純的比拼,參與各方也有可能達成某種共謀或共識。
從夸富宴到庫拉,蛻變為更加去儀式化和富有規律性,商品屬性更強烈的貿易形態之時,這種交換就有可能產生和平。禮物和貿易非常關鍵,同時都具有推動和平的期望與可能,減少戰爭。
“作為禮物的信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和平思想。那么信息交換是否具有同樣的功能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就要去尋找不可能的條件,這有可能是信息的不完整,信息堵塞或不公開,偽信息過多,信息質量太差等。
6、禮物與政治,或者禮物的政治?
這本書超越了禮物研究,對社會現實問題頗有關照,使得禮物研究回歸更宏大的主題,或者說從古代社會回到了對當下社會的關注。
主要體現在,莫斯把禮物研究與社會慈善和社會保障制度聯系起來。不論哪種社會形態的慈善似乎總免不了居高臨下的施舍姿態。莫斯明確批判施舍,施舍是一種典型的不求回報的禮物。勞動者的生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送禮”,即勞動送出了頭禮(開禮),資本家得到“禮物”后就有義務加以回饋,僅有工資是不足夠的,因而慈善和保障不是恩典,而是權利,是對勞動者的回禮,是一種義務性的回禮機制。
莫斯的這些觀念是反功利主義與經濟學中心主義的。因為禮物交換本身有靈性去予以保障,并非理性計算的產物。在此語境下,莫斯反對把人作為經濟之物或機器來看待。從中可以管窺莫斯對現代社會制度的批判性思考,對純粹的理性主義的反抗。
有學者曾解讀,莫斯所理解的禮物交換跟市場是對立的,表現為一種非市場性呈獻。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點,這里需要指出,交易類型可劃分為三種:商品性交易、非商品性交易和儀式性交易,而莫斯所論述的禮物交換實質上就是儀式性交易
7、從哪些維度或情境研究禮物?
基于豐富的現實材料,這本書始終沿著闡釋主義的路徑,把禮物視為多元化的豐富形態,放置在多種情境中進行深入討論,拒絕簡單化一元化。因此,可以看到關于送出去的禮物存在不同類型和情境,比如贈禮(反經濟的行為)、送禮(回禮所蘊含的義務性)、抵押、出售(出售的物仍有靈魂,因此就有了出售的禮儀)等,聯系到不同社會形態和歷史時期也會有差異化表現。
8、禮物、交換與正義
禮物起源于跟亡靈與神的交往,或者說是交換,而非人與人的交換。有時候,送禮不單是為了交換,還為了防止惡(預防性質),比如說,在死者送葬路上撒紙錢,一種說法是為了讓死者記住回家的路,另一種說法則是把紙錢贈與一路上的孤魂野鬼,為死者“購買”一條通向陰間的平安之路。總的來說,禮物交換可能是為了尋求回報,也可能是為了防止惡的產生。
交換或者貨幣的宗教性非常明顯:
“
在那里,交換物的宗教性是十分明顯的,貨幣的宗教性更加突出。它們可以用于支付歌唱、婦女、愛情和勞務;和特羅布里恩一樣,它們是一種抵押物。
宗教具有某種終極性和起源意義,與之密切聯系的禮物其中蘊含著靈性,由此可以推導的是,以巫術保證回禮的,具有靈性的禮物交換帶有某種意義上的正義性。
為什么研究禮物?
在簡單梳理了內容后,我們回到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么要研究禮物?
禮物研究存在三種不同的研究范式:最初起源于人類學、社會學,研究不同社會中的禮物交換,將禮物研究作為觀察社會形態和社會變動的切入點;第二種路徑則是符號學和文化人類學,將禮物交換的蘊意拓深,將其放置在象征、交往與文化視野中進行研究。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馬利諾夫斯基、鮑德里亞、列維斯特勞斯、布爾迪厄等;第三種則是德里達對禮物的解構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