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容易發生血管性癡呆:
(1)多梗死性癡呆:反復、多發性的腦梗死,梗死灶的數目越多,癡呆的發病率越高。當梗死腦組織容積超過80-150毫升時,病人往往出現癡呆表現,而發生于額葉、顳葉及邊緣系統等特定部位的多發性梗死也容易導致癡呆。癡呆可急性起病,階段性進展,出現近事遺忘、計算不能、不能勝任以往的工作或家務、不能或害怕與外界進行正常交往、生活不能自理或外出迷路,不認識家人等表現。
(2)大面積梗死性癡呆:主要因為腦動脈主干閉塞導致其供血區的腦組織大面積梗死,可使一側額葉或顳葉,甚至大腦半球的功能大部分喪失,容易出現癡呆。尤其是大面積腦梗死如果發生在優勢半球(即右利手病人的左半球或左利手病人的右半球),急性期過后,仍可遺留失語、失讀、失寫、失算、失認、失用等多項認知功能損害。
(3)關鍵部位梗死的癡呆:重要功能部位如丘腦、角回、額底部、海馬等初次發病,即使病灶很小,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及癡呆。丘腦性癡呆可出現反應遲鈍、遺忘、嗜睡等。角回梗死有記憶和認知功能障礙,可表現為空間結構障礙、失讀、失寫。雙側額葉病變可表現為逐步發展的認知功能障礙
(4)低灌注性癡呆:病變腦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長期處于低灌注及缺血缺氧狀態,與認知功能相關的神經元大量壞死,表現為失語,記憶衰退,失用癥,視空間功能障礙及癡呆。而發生在分水嶺區的梗死可能導致認知障礙突然加劇,也屬于低灌注性癡呆。
(5)小血管病性癡呆:由于皮質下多發的腔隙缺血灶早期往往無臨床表現,發現時往往已導致腦白質纖維的多處受損,最后導致了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Binswanger?。┮彩切⊙懿⌒园V呆,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癡呆、步態不穩和尿便失禁等。另外,腦淀粉樣血管病多見于老年,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由于淀粉樣物質在皮質和軟腦膜的小動脈中層沉積,臨床可表現為進行性癡呆,缺血性卒中或腦多灶性出血。
(6)出血性癡呆:如果腦出血量大,損害的腦組織面積大,或者損害了腦的重要部位,如優勢半球的額葉、顳葉、丘腦、角回等,也容易造成多項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
(7)遺傳性血管病變所致癡呆:CADASIL,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簡稱,也稱遺傳性多梗死性癡呆。該病平均發病年齡45歲,首發癥狀不同,85%的病人發生腦卒中,30%-90%的病人出現癡呆,損害呈階梯樣進展。而CARASIL,“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及動脈硬化伴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的簡稱,患者10-20歲即可出現禿發,20-40歲出現腦病,首發癥狀多為步行障礙及一側下肢無力,或以性格改變、記憶障礙和前庭性眩暈發病。半數患者神經癥狀隱襲出現,呈慢性病程和階段性加重,另半數患者以腦卒中形式突然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