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中三年在學生的求學之路上意義重大,所以中考之后家長都會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讓孩子在讀高中時住校還是走讀?
如果要問初中生是應該住校還是走讀,估計但凡是條件允許的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走讀,畢竟孩子年齡還小,很需要父母時常的陪伴。
高中生就不同了,他們早出晚歸可以留給父母的時間本身就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時候適當離開父母感受下集體生活了。但是如果讓高中生住校,是否會因為種種原因影響成績?
眾所周知,在高考分數“定勝負”的階段,高中生的首要任務是要以提升學習成績為主的,這也是很多高中生家長現階段最大的愿望。那么究竟是該住校還是走讀?我們詳細分析下。
有句話叫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雖然高中生不能穿越到未來去看看住校和走讀所帶來的不同影響,但是可以根據往屆高中生的經驗和教訓,再根據自身因素,去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住校生和走讀生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差距,其中包括走讀生上學放學會浪費一些時間、走讀生需要一定的硬性條件,住校生晚上睡覺時間比較早、住校生更能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
但如果住校生和走讀生之間只有這些差距,家長也就不用這么為難了。走讀生要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和父母長時間相處到底是對是錯?換句話說,就是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是對是錯。
倘若走讀生回家后常常要面對父母的爭吵、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那么必然會影響走讀生的學習心態,甚至還會影響走讀生白天上課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學習成績難以避免出現下滑。
可能會有家長覺得,走讀生在家可以想學到幾點就學到幾點。但是學習時間長不一定有利于提升學習成績。當學生睡眠不足時,記憶力容易減退、身體素質下降、學習心態不穩定。
那倘若父母可以給到科學的家庭教育、學生也可以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那走讀生就完勝住校生嗎?也并不一定。住校生的優勢還會體現在學習效率、自學能力和提前適應大學生活上。
在學習效率上,住校生雖然關燈早,但是有上進心的學生絕不會將關燈早,當做自己可以少學知識的借口,反倒是會更有效的利用白天的時間,做不完的功課也會拿到宿舍打著手電做。
總而言之,高考后才幡然醒悟,高中生住校和走讀所帶來的差距明顯,可不是一星半點,更建議高中生選擇住校的方式,選錯的學生可惜沒有后悔藥。但是住校的弊端又十分明顯,只是比較好避免而已。
倘若不能遇到一位盡職盡責的老師,倘若學校管理不算嚴格,那么住校生逃寢上網吧玩游戲、睡覺前看小說看漫畫的情況必然時有發生,而這些壞習慣養成容易,想要改掉卻很難。
倘若學生在學校交了不愛學習的朋友,倘若學生背著家長偷偷早戀,那對學習興趣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家長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少,家長能發現的概率也就變少了。
所以家長要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周末學生回家后要注意對其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主動跟家長溝通,避免學生住校期間出現不良的、會影響學習的行為習慣。
高中生雖然沒有大學生的思想成熟,但還是可以理解學習的重要性的,所以高中生無論是為了考上好大學,還是為了將來擁有好工作,都不要忘了自己上高中的目的。
同時,高中生學習不是給老師學的,所以不需要做樣子給老師看,學習也不是為了報答父母,所以不需要讓父母對你連哄帶騙。高中生學習只要問心無愧就好,不要他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