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法蘭克福學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論及其誤區
       [內容摘要] 法蘭克福學派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最重要代表,其“社會批判理論”繼承并發揚馬克思哲學的批判精神,并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會心理等方面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對“發達工業社會”最基本最迫切的問題即“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問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但也明顯存在著對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誤讀。
  [關 鍵 詞] 法蘭克福學派;人性;異化;批判理論;工具理性
  [作者簡介] 龐世偉,哲學博士,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社科部副教授
  
  自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西方的批判理論家仍然堅持人道主義和抽象批判哲學的傳統,其中尤以發跡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他們試圖恢復“青年馬克思”的“哲學批判”精神,即“從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向抽象思辨思想的回歸:從社會經濟的批判回到哲學批判”①,并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會心理等方面對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中“最基本最迫切的問題”即“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問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對“批判理論”的繼承
  
  從理論淵源上看,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作為西方批判哲學的傳承,主要繼承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理論:一是直接繼承馬克思早期經典文本尤其是《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和人道主義哲學思想。他們認為:異化是永恒的哲學問題,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正是異化問題;而且,馬克思同“以往的歷史上”的幾乎所有哲學家一樣,“都是偉大的人本主義者”②。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們得出結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本質上說是哲學人學的而非經濟學的。因此,他們要求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必須重新回到馬克思早期批判哲學的軌道上來,即從“異化勞動”理論與人道主義出發,把社會對人性的壓抑、摧殘作為批判重點。二是直接承接了韋伯的“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根據韋伯的觀點:隨著新教倫理的確立和資本主義世俗的發展,宗教和形而上學的迷霧被解散了,從而導致行為者價值觀上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人就失去了自由選擇自己價值和生活目標的能力,經濟秩序和法律規則成了人的行為合理性的準繩,人的行為完全工具化,“工具理性”由此而產生,而且“這種經濟秩序現在卻深受機器生產技術和經濟條件的制約。今天這些條件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決定著降生于這一機制之中的每個人的生活”③。而人——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工人——都無法逃脫成為資本經濟社會“鐵的牢籠”里的“奴隸”的命運,這就是“工具理性”的惡果。對于韋伯的技術悲觀主義觀點,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現代社會,異化幾乎存在于各種情況,存在于人與工作、人與消費品、人與國家、與他的同胞、與他自己的關系中。人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構筑了一部復雜的社會機器來管理人的技術機器。但是,他所創造的一切卻高踞于他之上。”④人不僅沒有感覺到自己是創造者,是中心,而是覺得自己是他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機器的奴仆,而且,人創造的機器越復雜、越有威力,人越感到無能為力,人的異化愈嚴重。三是直接繼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論思想。弗洛姆、馬爾庫塞都深受弗洛伊德觀點——把人性的欲望與需要尤其是性本能的滿足與否看作是人類社會與文明發展的內動力,而“人性的要求和社會的要求會相互沖突,整個社會就會生病的”⑤——的影響。因而弗洛姆公開承認:盡管對弗洛伊德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批評”“在這一點上,我的看法與弗洛伊德的見解有著根本的區別,不過,這些看法卻是以他的根本發現為基礎”而“進一步發展而得來的”⑥。因此,“‘人學’(science of man)的最終的任務便是對可稱之為‘人性’的東西加以正確的描述”⑦。“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要確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有人性而來的需要;進而我們必須細察社會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研究社會對人類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性與社會之間不時發生的沖突和這些沖突給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帶來的后果”⑧。馬爾庫塞用“愛欲”說明社會、政治與文化,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愛欲”的普遍化,也就是人性的全面解放。
  
  二、對“工具理性”的批判
  
  第一,“工具理性”崇拜的發生。霍克海默、阿多爾諾等認為,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的發生起源于啟蒙理性本身的悖論:“歷來啟蒙的目的都是使人們擺脫恐懼,成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啟蒙的世界卻充滿著巨大的不幸。過去啟蒙的綱領曾經是使世界清醒。啟蒙想消除神話,用知識來代替想象。”⑨“但是為啟蒙精神所摧毀的神話本身,已經是啟蒙精神自己的產物”⑩。因此,在他們看來,“技術理性的工具主義、實證主義、單面性、功利主義以及對現實的順從態度等特征使它自身成為統治的工具,成為意識形態”{11},甚至,“技術理性這個概念本身可能是意識形態的。不僅技術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統治——有計劃的、科學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12}。由此,啟蒙理性發展的極致是自身的否定即淪為了統治人、壓制人、異化人的“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人同自然、同他人、同自身都“疏遠”開來,人的異化問題也日益嚴重。
  
       第二,“工具理性”異化的根源。在馬爾庫塞等看來,啟蒙理性之所以發展為神話,發展為一種極權主義,其根源在于數學原則、形式邏輯的盛行,其結果是“導致日益有效地統治自然的科學方法,因而終于為通過對自然的統治實現的日益高效的人對人的統治提供了純概念和手段”{13}。尤其是把人自身及其理性降低為一種數學工具或手段。因而,馬爾庫塞說:“人和他的‘目的’只是作為計算收益和利潤機會時的變量而進入其中的”“數學化達到了對生活本身的真正否定來進行運算的程度。”{14}并且,“自然的定量化,導致根據數學結構來闡釋自然,把現實同一切內在的目的分割開來,從而把真與善、科學與倫理學分割開來”{15}。霍克海默則認為,當理性放棄了主觀價值尺度,即不能關心人的生存問題,不能指明人應當如何行動,而只關注于用何種工具和方式對整個世界進行最有效的征服時候,理性就成了一個工具,它成為一切行動的價值,即它在控制人和自然方面的作用成了唯一的準則。因而,“形式邏輯是統一化的大學校。它為啟蒙者提供了預計世界的公式。柏拉圖最后著作中,用數字表示的理念的神秘的等式,說明了希望擺脫一切神話學的愿望:數字成了啟蒙的規則。同樣的等式也支配了資產階級的法律和商品生產”{16}。這樣一來,啟蒙理性戰勝宗教神話并不意味著人類的進步,在“工具理性”的邏輯中,人和世界萬物都不過是供它謀劃的材料,是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工具而已。
  
       第三,“工具理性”統治的合理性。馬爾庫塞等認為,“工具理性”按照高度組織化的統治原則,以現代技術的絕對優勢的效率和不斷增長的生活標準來不斷調和階級矛盾、征服社會離心力、維護現存社會的政治官僚統治,使得否定性的批判理性蛻變為極權主義的“技術理性”。為此,馬爾庫塞說:“資本主義早期的無產階級的確是身負重載的牛馬,靠他軀體的勞動來換取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費品,因而生活在污穢與貧困中。他就這樣成為他那個社會的活生生的否定。相形之下,技術社會的發達地區的組織起來的工人對這種否定性的表現就沒那么明顯,而且,如這種勞動社會分工中的其他客體一樣,他被結合到受管制人們的技術共同體中。”{17}因而,“隨著自由與壓制、生產與破壞、增長與倒退這些使人吃驚的協調”{18}“社會的壓抑管制變得越是合理,越具生產性,越有技術性和總體性,受管制個人可以據之打破他們的奴役,并把握住自己自由的手段和方式就越是不可想象的”{19}。同樣,“政治力量通過它對機器過程和手段的技術組織的支配來表現自己”{20}。最終,“以技術為中介,文化、政治和經濟融合成一個無所不在的體系,這個體系同化或排斥所有替代。該體系的生產力和增長的潛力穩定了這個社會,并把技術的進步包容在統治框架之中。技術理性已變成政治理性”{21}。但是,這種極權化的“單面社會”管理愈是成為合理的、全面的、生產的和技術的,被管理的個人愈成為“單面人”、甚至愈成為“碎片”,也就愈不可能打碎那個奴役他的“鐵的牢籠”、愈不可能獲得真正自由。弗洛姆則指出:“所有這些人都成了一架龐大機器的許多零部件,商人和企業家必須控制這架機器,計算其效能;每個人最終可以被看成一個抽象的實體或數字。”{22}人只能“體驗到自己是一個陌生人”,人同自己“離異”了,這就是所謂“絕對異化的人”。

       第四,“工具理性”擴張的惡果。霍克海默、阿道爾諾、弗洛姆等認為,啟蒙理性所形成的“工具理性”的嚴重后果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全面退化。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工具理性”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自覺、理性與想象打破了動物生存的特征——‘和諧’,使人成為怪異的東西,宇宙的畸形物”{23}。而“工具理性”更是大大增強了人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使“生存斗爭和人與自然的開發,變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24},而人的需要變為權力的欲望而不斷膨脹,人更加肆意妄為地破壞、掠奪自然界,自然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化。二是“工具理性”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自人脫離自然后,為了統治自然,人必須學會控制自己和統治他人,但“不論順從,還是統治”,從本質上講,“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和自由”“他沒有發展自己的個性而是依附于他所順從的或所統治的人”{25}。因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個人價值的實現、自我統一性的建立總是以對他人的統治為前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尤為異化嚴重。三是“工具理性”啟蒙導致了現代人的自我壓抑。自我保存、自我主宰、自我統治是“工具理性”至高無上的目的(但個人的能力在整個自然界和社會面前畢竟微不足道的),為了這一目的,人必須首先自我犧牲、自我放棄、自我欺騙和自我壓抑,然后才能靠欺騙和智謀統治他人和社會,進而征服自然界,以滿足自己內在需要之外的物質欲與權力欲。“于是,我們發現,最民主、最和平、最繁榮的歐洲國家,以及世界上最昌盛的美國,顯示出了最嚴重的精神障礙癥的癥狀”{26}。因而在這些國家中的自殺率、殺人率和酒精中毒率也是全球最高的,人的異化程度也是最嚴重的。四是“工具理性”使官僚—政治統治合理化。“工具理性”從語言系統地消滅了否定,使社會鴉雀無聲,于是,話語不再表征意義,而是統治的一種工具。因而,“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獨立性,都依府于龐大的經濟帝國般的管理者”{27}。“官僚統治著大企業及龐大的政府”,盡管“官僚同人民的關系便是一種徹底的異化關系”,但“官僚必不可少”“要是沒有了官僚,一切都會毀滅”{28}。因此,在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對于強加之于他們的社會秩序毫無條件地服從,而科學技術成為完成著這種“暴政”的機器,政治異化也由此產生。五是“工具理性”導致了文化的墮落。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的發展導致了文化的工業化、商品化,大眾傳媒“并沒有給我們介紹古往今來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和音樂,而是在廣告的協同作用下,用缺乏真實感的低級趣味的東西、虐待狂的幻想,來充塞人們的心靈”{29}。因而“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把文化變成商品,排除和否定了文化、藝術的獨立自主性”{30},從而使文化藝術受商品經濟的價值規律所支配而墮落成為金錢的奴隸,并操縱著大眾意識、扼殺個性自由與人性解放,成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極權統治的幫兇。
 
  第五,“工具理性”超越的途徑。法蘭克福學派還通過對發達資本主義“壓抑性社會”的批判,尤其是對人的本能、人性的解放、審美與自由、社會“總體革命”等問題闡述,試圖找到一條人類超越“工具理性”統治的途徑。阿多爾諾指出:“在這個普遍社會壓抑的時代”{31},要對抗“工具理性”異化對人的主體性的強大威脅,決不能依靠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而是要讓哲學、藝術重新負起批判的使命,按照它們“自由理性”的本能去反思否定一切事物,唯有如此才能救贖世界。馬爾庫塞也指出:人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須通過對現存秩序的“總體性”批判,使人的“愛欲”得到盡可能的滿足,使人的性本能在藝術—審美—想象—幻想中得到充分釋放并升華,因為,“在想象中,個體與整體,欲望與現實,幸福與理性得到了調和”“美學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與理性的被壓抑的和諧,是對統治邏輯組織生活的持久抗議,是對操作原則的批判”{32}。弗洛姆則認為,既然人和人性都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那么要塑造“健全的人”就必須通過現代工業和政治的體制、精神和哲學的傾向、性格結構以及文化活動同時發生變化,社會才能達到健全和精神健康,特別是通過藝術審美教育即“愛的藝術”,使“我們的感官,以一種有意義的、熟練的、創造性的、積極的、與人共享的方式,對世界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就是‘集體藝術’……‘集體藝術’就是共享藝術,它使人感覺到,自己是以一種有意義的、豐富而帶有創建性的方式,與他人結合在一起”{33}。唯有如此,全體成員才能在精神、智力、藝術、身體諸方面全面發展,才能成為有能力“愛”萬物(自然、他人與上帝)的“健全的人”,即“是以愛、理性、信仰來生活的人,是尊重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的人”{34},才能實現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理想。
  
  三、對馬克思“異化勞動”的誤讀
  
  盡管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都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者”自居,但他們的“批判理論”卻明顯存在著對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相關論述的一些誤讀甚至歪曲。例如,霍克海默把蘇聯的極權主義現實歸結于馬克思本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蘇聯社會主義的劇變恰恰是違背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結果;霍克海默、阿多爾諾看不到理性的多樣性,過多地關注理性化的消極性,而忽視理性化的積極性,沒有真正看到技術理性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這也不符合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論述;馬爾庫塞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生物性的本能、感性的人,這與馬克思實踐人學最基本的人性觀也相背離了。馬爾庫塞認為,“自由社會是比個人自主更多也更根本的成就來界定”,但是“沒有個人自主,就是從隱秘的根基上否定了自由,從而敗壞了甚至最出眾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制度”{35}。而個人的自由只能寄托于審美—藝術的烏托邦式的否定性批判,而不是馬克思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也就是說,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僅僅就是“理論的批判”或“批判的理論”而已。弗洛姆則認為:“關鍵不在于財產權這個法律問題,也不在于共享利潤的問題,而是共享工作、共享經驗的問題。”在批評了現有的社會模式之后,提出了通向“健全的社會”之途經:通過公共藝術(或儀式),建立一種共享工作、共享經驗、共同管理的工作公社,實行“人本主義的公有制社會主義”。因為,“人身上只有一種情感能夠滿足人與世界結合的需要,同時還能使人獲得完整感和個性感,這樣感情就是愛。愛就是在保持自我的獨立與完整的情況下,與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結為一體。愛就是體驗共享與交流,它使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能動性”“在感情的王國,這種能動性表現為愛——在保持自身的完整與獨立的條件下,與他人、與大自然相結合”{36}。因此,弗洛姆所依據的仍然是歐文、傅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所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翻版,這種脫離了具體的社會階級狀況、忽視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個大前提的“烏托邦”,也正是馬克思本人曾深刻批判的。
  那么,馬克思本人又是如何批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和人的異化問題的呢?眾所周知,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不僅有其理論的和時代的背景,而且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極高的辯證思維。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在18世紀到19世紀期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7}。但同時,資本主義的腐朽性也漸漸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社會分工所造成人(工人和資本家)的“畸形發展”,工人“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的工具”{38},他們為了肉體的生存淪喪為生產的動物;而“精神空虛的資產者為他自己的資本和利潤欲所奴役……一切‘有教養的等級’都為各式各樣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近視所奴役,為他們的由于受專門教育和終身束縛于這一專門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發展所奴役”{39}。二是由于私有制所造成的貧富兩極分化、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因為,資產階級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占有最大限度的物質財富,因而“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40}。因而,“這一事實不過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41}。也就是說,人被異化或物化了。所以,馬克思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徹底消滅分工和私有制,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可靠的社會前提。
  
  注釋:
  ①{13}{17}{18}{19}{20}{21}{24}{35}[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導言第5頁、第135、22、106、6、3頁、導言第7頁、第124、209頁,張峰、呂世平譯,重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美]弗羅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見《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90~91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③[德]韋 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142頁,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
  ④⑤⑥⑦⑧{22}{23}{25}{26}{28}{29}{33}{34}{3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第98、15頁、作者前言第2頁、第9~10、16、88、18、24、7、99、2~3、281、163、24~25頁,歐陽謙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⑨⑩{16}[德]霍克海默、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第1、6、5頁,洪佩郁、藺月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11}陳振明:《法蘭克福學派與科學技術哲學》第5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2}{14}{15}[美]馬爾庫塞:《現代文明與人的困境——馬爾庫塞文選》第106、88、124頁,李小兵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
  {27}[美]弗洛姆:《愛的藝術》第75頁,康革爾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30}陳振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變化了的文化模式——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載《哲學研究》1995年第11期。
  {31}[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第262頁,張峰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32}[美]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第103~104頁,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37}[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40}[德]馬克思:《資本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707~70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9}[德]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7頁,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41}[德]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7~48頁,劉丕申譯,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烏托邦的救贖
劉同舫 張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如何引入歷史性觀念
筆記 | 馬克斯·韋伯與卡爾·馬克思
張翔 蔡華杰丨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對“異化理論”的重構及當代啟示
人工智能時代資本主義技術拜物教批判
當代社會如何是一種景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旌德县| 西峡县| 桂林市| 营口市| 海丰县| 长乐市| 外汇| 濮阳市| 石嘴山市| 尼木县| 乾安县| 桃江县| 墨竹工卡县| 云林县| 乌拉特后旗| 沈阳市| 三亚市| 金昌市| 马公市| 镇安县| 新疆| 泸水县| 太谷县| 集安市| 桐庐县| 樟树市| 九江县| 洪湖市| 鄂州市| 临颍县| 舞钢市| 沙洋县| 虹口区| 贵南县| 紫云| 红原县| 沅江市| 依安县| 锡林浩特市|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