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 龍牙居遁禪師
朝看花開滿樹紅,
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
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 龍牙居遁禪師
一、由事相的變化了知因緣與空性,把握當下,圓滿因緣
我們知道相上的變化到處都存在,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就是告訴大家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
面對無常,一般人會覺得感傷、無奈,這是因為想要保持某種境界,然而想留卻留不住。但是,學佛之人知道無常的道理,應當能如實了知相的空性,接受相的因緣變化,乃至更有效的來運用相。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用功?如何把知見、道理轉化成修行的資糧呢?
首先,我們可以由無常入手。大家知道相一定都會變化;「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因此,面對無常,不應該執著和感嘆,而是應該更積極努力。因為種種事相一定都可以從因緣條件上去改變,只要依循因緣果報的道理,當因緣合適時,就能有所成就;所做的努力,一定會功不唐捐。
其次,無常讓我們知道相的變化,比如花開花謝、日出日落,這些都是必然現象。那么我們就要在當下來把握每一個因緣,當下是唯一我們所擁有的,大家要在當下參與、成就因緣。所以說「相的變化」與「當下」是相輔相成的。而且當下相的變化,甚至是每件事情都在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每件事情都像鏡子一樣,告訴我們實相的道理。
唐朝的龍牙居遁禪師就曾經寫下這么一首詩偈:
朝看花開滿樹紅,
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
花與人間事一同。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有花開就有花謝,早上還很美好的事,下午就可能都不見了。
一般人的感受多是感傷,卻不知要把握當下。如若能夠把握當下,就可以在當下中圓滿最美好的因緣。譬如,花開花落,只在當下:花開,是人生的陽光面;花落,是人生高低起伏的清凈面。
再讓我們想想看,樹空才可能長新枝、開新花,難道不是嗎。所以,「樹還空」,是告訴我們有相(事相)和無相(空性)是相互連結的,正所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看到樹空的同時,也能看到樹的滿。花有生住升滅,人間事也是如此。
二、由念頭的來去了知無常與空性,當下作主,回歸自性
大家想想看,當我們打坐時是不是念頭來來去去,就如同花開花落一般呢。在這來來去去之間,大家若產生煩惱,就是沒有看到「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了。
但如若能體會念頭本來就是來來去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就不會還在這念頭上起煩惱。那么就能任它來、任它去,不追逐念頭的來去起伏,安住不動。這就是最根本的修行方法,這就是在修「中道實相觀」。
就讓我們任這些來來去去的念頭,如同塵埃般隨風飄動,不需要對它們起心動念。如此,風自然不起,塵埃也不會飄動,心也就能回到它自然的寂靜狀態,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著相。以離相來降伏妄心,當妄念止息,真心就會慢慢現前。
如果我們還是無法任妄念隨來隨去,就可以用數息、觀息,乃至參話頭等不同的方便來降伏自己的妄心。
數息與觀息是將心靠在呼吸和數字上,每一個呼吸就是每一個當下;在呼吸上,不想前一呼吸,也不想后面的呼吸,就只有當下的這一呼一吸。只在當下努力,在當下將心作主的能力增強,如此努力下去,心也就能越來越清凈了。最后,功夫養成了,就可把呼吸或數字的依靠也放下,這樣妄心也可被降伏,與上面的方法是殊途同歸的。
若不修數息或觀息,也可起一個念頭參就一下,參一下這個能執著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就這樣專注在這個這參就上,不起其他念頭,只有這一個疑情在。如此,心越來越專注,最后,疑情成團成片,乃至時節因緣到了,疑團打破了,就可回到本來的清凈心。
三、事事如鏡,返照自心,回歸修行根本
對修行而言,我們知道相的變化,又了知相的空性。比如花開、花落告訴我們空性,乃至清凈心的道理,而時節因緣的變化或任何事情的開始與結束,這種種事相的變化,也都是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那么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可找到修行的鏡子和修行的方便。
鏡子能讓我們返照自心,把自心種種妄念糾結看清乃至放下,這樣本來的清凈心就可自然現前。所以「花與人間事一同」,同什么呢?同一個實相的道理,這實相的道理不隨著相的變化而變,反而,相的變化就告訴我們實相無相的根本道理。若能了知此理,大家修行就能找到最根本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