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365
大家晚上好!
今天對我來說,是值得慶祝的一天,因為截至今天,我達成了持續(xù)日更365天的一個里程碑。
借著這個機會,我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這一年來的一些感悟。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分享更多的是感悟,而不是技巧,或者說,是心法,而不是方法。
關于持續(xù)日更的技巧和方法,之前我在日更100天分享:《堅持的力量》里已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回看。
好,那么下面我開始今晚的分享,題目叫做:《喜歡上一樣東西,可以借助它修行》
開場白:平凡的一天
看過我公眾號文章的小伙伴們應該會有印象,我在每篇文章開頭都會有一個倒數(shù),?/365
361,362,363,364……
當數(shù)字更新到365時,我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完成一件事情:日更一年。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如同美空云雀在《川流不息》中所唱:
不知不覺走到了這里
細細長長的這條路
回過頭的話,看得到遙遠的故鄉(xiāng)
崎嶇不平的道路,彎彎曲曲的道路
連地圖上也沒記載,這不也就是人生
……
是啊,一年的路途,細細長長,彎彎曲曲,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這里。
回望來路,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許多重大的事情,皆起源于平凡微小的時刻。
還記得決定日更的第一天,那是非常平凡的一日,我一如往常早起擠地鐵上班。
在那擁擠沉悶的車廂里,大家正麻木地低頭刷手機,偶爾抬起頭來看到站了沒,不遠處又有乘客因為推搡吵了起來……
突然某一刻,有點像當年看棒球賽的村上春樹,一個念頭毫無征兆地冒出來:
“對了,沒準我也能日更……”
接下來我沒多想,像縱身一躍潛入大海,埋頭在手機上寫了起來。
日更的第一篇文章是《請自定義人生》,從此我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啟程。
365個日日夜夜,走了許多路,遇見許多人,留下一些文字,收獲想不到的成長與感動。
這一年的旅程,趕著路,感受著路,披星戴月,晴雨躬耕。
一路上,有過艱辛,有過困惑,經(jīng)歷了從懵懂無明到漸有把握,慢慢克服自己的局限與弱處,從最微小日常的記錄,連接更廣闊的世界,不斷往前走,不斷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慶幸當初的勇氣與堅持,才有了那么多的不期而遇。遇見有趣的朋友,遇見更好的自己。
沒有跋涉,哪有相見。遇人見物,心思會變得開闊或細密,柔軟或果敢,這都是日更這一年的體會與收獲。
在我看來,完成一件事,達成一個目標,我們大可不必吹噓經(jīng)歷和見識,而應感恩經(jīng)驗和見地的獲得。
接下來,且跟大家分享這一路上收獲的感觸最深的三點體悟。
定力:長期有耐心
我非常喜歡的攝影家嚴明說過一句話:
喜歡上一樣東西,可以借助它修行。清修,理當長情,不舍己從人,直到了悟生命。
這番話如今聽來,更有感觸。的確,一件事從頭到尾一直在做,日復一日地做,一絲不茍地做,自然就會了悟。
持續(xù)去做一件真心喜歡的事情,就像一種禪定,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一篇,再寫一篇,在一呼一吸之間,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
就在這一步步,一篇篇,一個個當下的累積中,內心慢慢變得豐盈,柔軟,并且平靜,從容,安定,在我看來,這是持續(xù)日更最大的收獲之一。
正如有人問作家朱天文,你持續(xù)寫作的動力是什么?
她說,寫作可以讓人在這個浮躁多元的社會里,沉下來、定下來,像在《荒人手記》中說的“定風珠”,讓你可以非常的安靜專注,像潛到了非常深的海底,找到貝殼里的珍珠,抵抗舉世滔滔。
這種定力,正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它能夠為你提供一種內在的信心、篤定以及走下去的驅動力。
面對眼前,哪怕再困難、再復雜,只要保持專注,耐心,并且積極向前,就一定能夠迎刃而解,走出一條路來。
就像之前在開營儀式上說的,活在當下,持續(xù)發(fā)力,就會帶來抵達。
我甚至經(jīng)常遇到一些“神來之筆”的時刻,好像老天爺看我遇到麻煩,有一時過不去的坎,于是安排某件事、派某個人來到身邊,幫我渡過難關。
這讓我對生活充滿了臣服與感激。
我深深地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重要的人與事。這種溫暖而奇妙的感受,足以陪伴我充滿信心地走下去。
當我回望這365天的日更,翻看這一篇篇文章,一張張照片,一條條留言時,我再次確認了自己的感激。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持續(xù)日更的過程,讓我意識到,長期主義不止是一種方法論,而是一種價值觀。
我始終相信,哪怕作為普通人,如果能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有耐心愿意慢慢成功,慢慢變好,踐行價值積累的規(guī)律,早晚能有所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更豐盈的心靈、更快樂的人生。
愛好:安頓自己的身心
接著上面的體會,我還想說的是:
通過持續(xù)日更這件事,我發(fā)現(xiàn)一個人要讓自己快樂其實是一件不難的事,你只要給自己一個較長時間的目標,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接近它,實現(xiàn)它。
結果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非常的單純和滿足。
這也讓我愈發(fā)認同,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
有人比喻這就好像一個園丁,他僅僅因為喜歡而開辟了一塊自己的園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許多美麗的花木,為它們傾注了目己的心血。
當他在自己的園地上耕作時,他心里非常踏實。無論他走到哪里,他也都會牽掛看那些花木,如同母親牽掛著自己的孩子。
這個比喻真好。讓我想起日更中寫過一篇文章,叫《仿佛若有光》,其中我把寫作比喻一片精神的自留地,在這里默默耕耘,怡然自得。
不羨慕別人,也不強求自己,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活出自己,活出意義,從而讓生活變得更有廣度與寬度,何樂不為?
記得周國平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園地,不管他當多大的官,做多大的買賣,他本質上始終是空虛的。
這樣的人一旦丟了官,破了產,他的空虛就暴露無遺了,會惶惶然不可終日,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世界上無事可做,也沒有人需要他,成了一個多余的人。
我不希望有朝一日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我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我們常說要找到使命,其實一個人的使命不一定要宏大,可以是微小卻重要的事情。最重要是能夠在這廣闊的天地間,安頓身心,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意義。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就像前面提到的,喜歡上一樣東西,可以借助它修行。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法門,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當園丁,可以做木匠,也可以當老師、廚師、攝影師、工程師……
只要能夠安身立命,用自己歡喜和心安的生活方式,去過好這一生,便非常難得,便是一種成功。
對我來說,我希望通過寫作(包括攝影),用自身真切的體驗,記錄,分享,與更廣闊的世界產生共鳴與連接,通過活出自己,影響他人,回饋世界。
不求筆生花,但愿筆發(fā)光。我相信即便是微弱的一束光,也能照亮一些角落;即便只是照亮一個小角落,一個平凡人,也很有意義。
利他:營造「和合共生」的花園
這一年的持續(xù)日更,讓我把自己精神的“小園地”經(jīng)營得更好,與此同時,也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營造一個共同成長的“大花園”。
我一直相信,人世間的因果相連,我們與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即使是我們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會對全宇宙產生影響。
正如我非常喜歡,并且曾多次跟大家分享的歌手齊豫的一段話:
你不要小看寫字喔!你不知道哪一句話,被哪一個人看到,會給他怎樣的勇氣,或者絕望。
寫書,唱歌,都是一種散播,到底是功德,還是業(yè),全看你給出的是什么。
于是我把持續(xù)日更視為一種利他的布施,把每一次真誠的輸出,想象成把石子投入池中,一道漣漪引起第二道漣漪,而第二道又引起第三道漣漪……
可能有人因為你的分享,而帶來啟發(fā)和思考,而他們也會轉而把自己所學到的傳給別人。我想,這也算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用成長帶動成長”的具體實踐。
通過這樣持續(xù)的記錄與分享,慢慢積累能量,創(chuàng)造一個磁場,持續(xù)發(fā)出信號,吸引越來越多同頻共振、志同道合的伙伴匯聚在一起,共同成長。
特別是今年年初,我和陳老師創(chuàng)建了「盡管去做」知識星球,我們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和保護一個共同成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小伙伴,都能夠在溫暖、自由、包容、正向的環(huán)境里,滋養(yǎng)彼此,綻放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就像一座大花園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植物,需要的養(yǎng)分水量陽光土壤各不相同,希望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去成長,去開出自己的花兒來,同時也共同造就了一座美麗豐饒的花園。
記得上個月,我在婚禮的致謝環(huán)節(jié),特意借用了一個酒店大堂一塊牌子上的四個字——“和合共生”來表達感謝之情。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其實是要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共同成就的。
按照解釋,和合共生的意思是:
在承認不同事物之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統(tǒng)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中,讓大家揚長避短,協(xié)調統(tǒng)一,達到最佳組合,和諧共進。
這非常契合我們所追求的方向,就是要努力營造一個“和合共生”的花園。而持續(xù)日更這件事,其實只是鋪設一條小路,或者點亮一盞小燈,引導大家來到這座花園里。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生命的本質有更深的理解和真誠的表達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己之命與眾生相連接,生命因之放大”的力量。
每當我看到伙伴們在此間獲得滋養(yǎng),獲得成長、取得成就時,內心洋溢著一份感激之情,就像看著一個發(fā)光體,逐漸明亮。
每一個人都是一束光。我們彼此溫暖,彼此照亮。
“不必害怕前路漫漫,同行的人不會走散。”
接下來,希望能夠跟大家一起,「活出自己,影響他人,回饋世界」。
我想,這也是生命的大修行,而我也相信,我們將在此間求仁得仁,活出意義。
結束語:親愛的朋友和溫柔的心
365天,一年就這么過去了。
如果當初沒有開始日更,時間照樣流逝。
但這一年,我留下了365篇長長短短的文章,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讓原本沒有什么意義的時間刻度,成了一個頗有紀念意義的印記。
何其有幸,足可懷想。
此時此刻,心中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創(chuàng)作出《哦,蘇珊娜》《老黑奴》的音樂天才斯蒂芬·福斯特,37歲時在一家小旅館內貧病交加地死去,桌上的鉛筆宇條上寫著:
“親愛的朋友和溫柔的心”。
不知為何,我一下子被它所觸動。我想,這應該是音樂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字眼,包含著他對藝術的才情,他對人世的懷戀。
年輕的斯蒂芬·福斯特為這個不夠溫柔的世界留下了兩百多首歌,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給人們帶來歡樂或慰藉,令人感佩。
親愛的朋友們,無論世事如何,愿我們都能葆有一顆溫柔的心。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聆聽,謝謝你們這一年來的關愛與陪伴。
寫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