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目前,AI人工智能正在最關鍵的路口。在這個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一定要獲取實際的革命成果。廣闊的市場,誰能有大作為?很多關于AI的創業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突破,但是要具備強大的AI技術儲備,并且有一定的能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的企業,從目前看,主要還是BAT三家。
在這場AI"賦能"的戰爭中,較量的是各種技術、平臺、生態、場景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實力。騰訊喊AI in All,百度卻喊All in AI,阿里蓋起了達摩院。到底誰可以在這場新革命中笑到山花爛漫?
BAT時局
外鏈為了一爭高下,BAT下注是或早或晚的事,但不管怎么樣,都離不開幾件事,比如:組團隊、做研發、建生態等。到現在,已經能看出三大巨頭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大致的輪廓。
百度
其實百度在AI領域的野心,最初顯露在2013年1月,深度學習研究院的創立。后來李彥宏又陸陸續續建成了五大實驗室。也就是說,除了深度學習實驗室之外,還有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增強現實實驗室、大數據實驗室、和深度學習以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的研發成果歷經近5年的整合,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平臺體系:百度智能云和百度大腦。智能云是提供計算的基礎設施跟數據的獲取、分析、標注能力等,而百度大腦,則是整合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之后,將AI對語音、視頻、圖像、AR/VR等的感知能力和自然語言處理、用戶畫像、知識圖譜等認知能力開放出來,從而形成了百度AI開放平臺。
據百度最新公布的數據,百度大腦目前擁有80多項核心AI能力,超過37萬名的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每天被調用的次數高達2.19億次。
阿里巴巴
眾所周知,馬云其實并不喜歡"人工智能"這種說法,偏好機器智能。但是說辭的變化并不影響本質。隨著整個互聯網行業涌向AI的浪潮中,阿里也于2017年推出了"NASA計劃"和承載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
實際上,阿里的AI研究起步遠遠早于達摩院,這家公司大部分的AI基礎研究的成果,都出自2014年成立的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即iDST。
而阿里最近,正在努力將這些大腦們統一整合為一個平臺:阿里云ET大腦。在2017年的最后一場云棲大會上,正式發布了ET大腦,布局的領域也不再局限于原來的城市管理、環保、工業、醫療、航空等,同樣走上了"廣撒網"之路。
騰訊
說到騰訊,一直以來無論它做什么,都不會只投入一個團隊。在AI人工智能上也是一樣。要論起基礎研究,騰訊其實有三大機構:AI Lab、優圖實驗室和微信AI實驗室。優圖實驗室專注于計算機視覺技術,而AI Lab和微信AI實驗室在研究方向上雖然叫法不同,但都是AI實驗室標配的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機器學習、跟計算機視覺。
在這個戰局最喧鬧的自動駕駛和對話式AI的平臺上,騰訊也分別投入了不止一個團隊,開始創造平臺、累積合作伙伴。從時間上看,雖然騰訊進軍AI的時間較晚,但是能明顯感到它的動作和決心都很大。
結語:
雖然說廣闊天地會有大作為,上面說到的三家企業也有各自欽定的重點方向。但仍有一些是這個戰場是重中之重,也是未來BAT在AI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過程中,有可能最早展開的廝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