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遇念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13世紀的天空
蘇力德,馬鬃
遮天蓋日
彎刀如月鉤
一匹蒙古馬
一躍額爾古納
飛起來
耀眼奪目
……
勒勒車拖拽著長調
征途漫漫
碎了一地的游牧夢
躲在廢棄的蒙古包
哭泣
蒙古馬的遺骸
鐵絲網下呻吟
一個孩子
拼命地奔跑
他說
額爾古納岸上
遺落的游牧夢
還有蒙古馬的英靈
在召喚他
《蒙古馬》是一部以真誠的態度和震撼的步伐直接殺入影院的500匹蒙古馬的故事。
《蒙古馬》以東烏珠穆沁草原為背景,以馬的獨特視角,真實地再現了蒙古馬與一家三代牧馬人相依為命的精彩故事,生動曲折,扣人心弦。
以非凡的張力彰顯出蒙古馬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忠誠善良、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展示了烏珠穆沁草原四季中美麗壯觀的景象和鮮為人知的秘境。
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3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出現了罕見的雪暴和沙塵暴天氣。
這場暴雪夾沙帶塵,落在草原上又黃又硬,形成黃災暴風雪加沙塵暴,對人畜危害很大。
從古至今,烏珠穆沁草原的冬季暴風雪都是牧區最難熬的時候,除了瘋狂的寒冷,整個草原寂靜無聲,猶如死海。
風雪過后,臥冬雪還沒化凈,春天將至。
在山那邊整整熬盼了一個冬天的500匹蒙古馬,終于踏上歸家的征程。
滿臉風霜的牧馬人布和額爾敦懷著喜悅與蒼涼,思念著久別的妻兒。
他揮動長長的套馬桿,調動著馬群行進的速度。
就在這時,領頭的黑色兒馬一聲鉆天嘶鳴,行進的馬群戛然而止。
只見200匹懷孕的騍馬紛紛臥倒,小馬駒即將降生……
《蒙古馬》的取材并非空穴來風。
拍攝過《狼圖騰》的蒙古族杰出攝影師白龍是這個故事的奉獻者。
在長達18年之久,對牧馬人布和額爾敦和他的500匹蒙古馬的真實紀錄的基礎上。
在今天的內蒙,像額爾敦一樣堅持養馬的牧民越來越少,而且規模越來越小,僅剩下200多戶。
蒙古馬數量銳減,一方面人們對它的需求減少有關,另一方面和環境惡化也有關系。
額爾敦說:“事實上,純正的蒙古馬對食物非常挑剔,它們只吃草尖,而且是換著品種吃。我們家6000畝草場,才養了400匹馬,要養羊效益好多了。沒辦法,祖祖輩輩養馬不能到我這丟了。”
蒙古馬是野生馬馴服后繁衍出來的品種。
由于過去野生生存狀態,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蒙古馬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
1973年中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了當時(1971年)中國境內馬匹統計數量為1100萬匹,其中有不少于1000萬匹是蒙古馬或蒙古馬系的馬,因此蒙古馬是中國馬業不折不扣的當家明星!
遺憾的是,隨著馬的作用的喪失,現代的蒙古馬漸漸不被人關注。
沒有定向的培養,沒有血統譜系,沒有現代人為其發展所能提供的一切……
蒙古馬如今的境遇,就是趨向自生自滅。
根據內蒙古牧業廳的資料顯示,1975年當時全自治區就有蒙古馬240.32萬匹,到1982年已經下降為170余萬匹了,到2017年底,蒙古馬僅有49.71萬匹了。
正是在漫長歲月里,這一家三代牧馬人與蒙古馬的情感糾結,打動了白龍。
這是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歷史沖撞,是人與自然不可抗逆的生存法則下的生命動態,也是高天遠地間的俠骨柔腸。
蒙古人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
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蒙古人馴服了蒙古馬之后,蒙古人便改變了觀看世界的高度與角度。
蒙古馬是蒙古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魂靈。
《蒙古馬》是一個真實的電影,是一個誠意之作,是一個關于草原、關于蒙古民族的歷史、現實以及未來的反思,也是人類對自然要充滿敬畏之心的啟示。
在牧馬人從不輕易開口的語言中,你會品味出其中蘊含的充沛詩意和嚴謹哲理。
在蒙古馬經得住零上四十度酷暑和零下四十度嚴寒的體質中,你會萬分感慨生命的力量能夠如此持重。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屬于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