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長江流域為什么后來居上?

兩大流域的文明更替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考古成果早就已經證實,西安半坡文化和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分別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并駕齊驅的古文明,它們產生的時間都是距今6000多年前,應該會同時發展處輝煌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

但中華文化的源流其實是開啟于黃河流域,中國的經濟中心長期以來也在黃河流域。我國此后幾千年間群雄爭霸、王朝更迭,爭奪的中心區域始終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從半坡文化這朵文明小花逐步發展成代表中華文明的參天大樹,長江流域卻淪落為中原文化的跟班和附屬品。

但到唐代中期以后,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的黃河文明卻趨于衰落,長江流域的文明趁勢而起,尤其在經濟領域,長江流域此后一直領先于黃河流域。元明清三朝,中國的政治中心雖然一直都在北方,但南方作為經濟中心的地位卻一直沒有動搖。

長江流域為何一開始就落后于黃河流域,而為什么又后來居上、穩占上風呢?

氣候地理決定文明進程

多年來的專家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文明的變遷深受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制約。

如今的黃河區域氣候干燥、干旱少雨,沙塵暴肆虐,但幾千年前,北方的氣候卻普遍溫暖濕潤,而且沒有生態惡化的環境問題,正是這樣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黃河流域的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相比之下,南方則是炎熱潮濕,遠沒有北方氣候宜人。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湖北境內竟有成群的大象出沒,足以見得當時長江流域的氣候是多么的炎熱了,就跟現在的東南亞差不多。濕熱高溫也是瘴癘瘟疫的高發區,在當時科學技術和醫術都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根本無法戰勝這類疫病,對它們一直畏如蛇蝎。因此古代的長江以南常常是官員被貶流放之地,二十四史之一的《梁書》就記載了一位官員寧可降職也不去南方任太守的事例。

除卻南北方氣候差異外,還有不可改變的地形差異。據統計,在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面積約占44.5%,高原約占20%,盆地約占13.5%,而地勢相對平緩且利于人類生存的丘陵和平原只各占11%,所以它的宜耕土地數量遠遠小于以平原為主的黃河流域。

南北方的農作物品種也影響了文明的發展。南方的主糧是水稻,北方的主糧是粟和小麥,水稻不像粟和小麥那樣易于種植,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開墾適宜的農田,積水時需要開溝放排,干旱時要引灌;而且水稻在栽培技術方面技藝復雜,要求較高,直接撒子播種非常影響水稻的產量。所以水稻的種植規模長時間內得不到擴大,稻谷的收獲量不足以讓南方果腹。

在漫長的一段時間里,南方百姓都是“以漁獵山伐為業”,農耕只能算作一種輔助生存方式。食物來源的不穩定和數量的有限,直接導致了南方人口稀少。三國時,東吳割據江東雖對南方地區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卻一直苦于人口不足,兵源和勞動力都相當匱乏。當占據東南半壁江山的東吳被西晉滅亡時,人口也不過才230萬而已,還不如北方一郡的人口數量。人口在古代社會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財富和生產力,在一切生產、生活都需要人力手工完成的時代,地廣人稀就意味著一切發展后勁不足。

北方戰亂,經濟南移

南北方的發展速度就像是龜兔賽跑一樣,兔子雖然開始領先可惜不專心,總是跑跑停停,烏龜雖是開始落后了但是勝在持之以恒,堅持就是勝利,南北方的發展也是如此。北方占據了地理便利,在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方面一直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政治、文化、商業等方面也一直處于統領地位。不過,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樣,富足的地方是非多,富庶的中原一直是更北方的游牧部族和內部割據勢力的爭奪對象,逐鹿中原一直困擾著北方百姓。

多年的戰亂促使北方人口向南遷移,而他們在南方不只是避難的“移民”,同時也擔任了開發者的角色,而且是非常優秀的開發者。人口的涌入催生開墾荒田和改良種植環境、改善種植工具和技術,到了宋朝,借助以往朝代累積的水利工程、土壤改良和先進農具的運用,江南地區的水稻種植水平就冠絕全國了。

于是,歷經了南北朝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北宋末金國滅宋等重大戰亂之后,中國農業的重心在南宋時期就從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當時南宋民間就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流傳天下。充足的糧食供應也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保障,南宋時期的1159年,南方人口為1684萬,到1179年,人口達2950多萬,在短短20年內,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人力和糧食充裕了,各項其他事業也逐步發展起來,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如絲織業,北宋南遷之時,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織錦院、文繡院等作坊的工匠把技藝帶到南方,并和當地情況結合,衍生出更加高級的紡織技術,蘇杭兩地的絲織業和刺繡技藝一直全國領先;印刷業和釀酒業也因為技術的滋潤,蓬勃發展起來。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南方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文化中心南移

經濟發展起來了,文化必然也緊隨其后。文人墨客對南方認識的改觀從唐朝就開始了,唐朝詩歌中多次出現對南方景色的描寫和感嘆,其中流露出強烈的欣賞態度,白居易的《憶江南》第一句就是“江南好”,唐末詩人韋蟾更是把江南作為美好的代名詞,以“塞北江南”來夸贊賀蘭山的美好。

在經濟重心南移之前,南方在文化教育上長期落后。而從宋朝開始,江南地區就開始重視教育了,讀書習俗蔚然成風,以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為代表的各大書院林立其中。根據《全宋詞》著錄一千多位作家其中籍貫可考者693人,出身南方者占60%以上,其中浙江一省就獨占了25%;南方士人在官僚集團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北宋名臣中如范仲淹、歐陽修、蔡襄等都是南方才子,到了明初南方士人占據了絕對優勢。

經濟發達了,文化先進了,初時阻礙發展的地理條件反而成了促進發展的優勢條件了。山坡被開發成梯田或者種植其他作物,縱橫的河道織成了四通八達的水路網,安全便捷的水路成就了南北溝通、貨物外運的最佳途徑。

歷史證明,人才的流動和技術的交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的優勢不過是一時之便。世界早期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兩岸肥沃的平原地區,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我國的黃河流域,可是現如今最發達的地區卻都不是這些地區,開放、兼容并蓄和不斷汲取新營養才能在時代的大潮中激流勇進而不被淘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為何不是長江流域?
驚暴:黃種人其實是白種人、黑種人的祖先 轉貼 圖
品讀 | 水稻簡史:稻作農業長江源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華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答案:民以食為天
[轉]黃種人其實是白種人、黑種人的祖先
獻給母親河的贊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枞阳县| 泰安市| 乌什县| 霍州市| 株洲县| 淮南市| 香格里拉县| 荔浦县| 阳高县| 许昌县| 夏河县| 大连市| 武夷山市| 雅江县| 金秀| 山西省| 辽阳县| 扶绥县| 岐山县| 巩留县| 邯郸县| 阿拉善盟| 大竹县| 贡嘎县| 神池县| 东阳市| 西和县| 海晏县| 万宁市| 高密市| 吉安市| 尤溪县| 安吉县| 安达市| 泽州县| 巍山| 尼勒克县| 叶城县| 湘潭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