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影節海報公布,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尤其是和上影節的海報對比之后。今天官方又發布了一張主競賽海報,雖然談不上特別好看,但至少「正常」多了。
這并不奇怪,作為電影節的門面,海報承擔著太多的關注。也并不只有我們電影節的海報會遭到批評,就連三大之一的戛納,也曾經因為海報飽受口誅筆伐。
當然,海報本身的質量,和電影節本身以及參與其中的電影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尤其是北影節這樣以展出經典影片為主的節展。我們可以批評海報,但沒必要因此太過指摘電影節。畢竟,大家還是以看片為主嘛~
今年北影節的主競賽海報和主海報
不過,從電影節海報看過去,我們往往能看到比海報更多的東西,它并不僅僅是一張圖,而是融合了美學、設計理念流變,乃至整個電影世界變化的綜合體。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著名的電影節的海報里,都有些什么門道吧。
先來說說最古老的威尼斯電影節。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個電影節,首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海報,可以說為之后的許多電影節海報都奠定了設計和美學基礎。
你能在上面看到威尼斯的標志性建筑,圣馬可廣場,然后是一個碩大的膠片放映機屹立在畫面中央,散開來的膠片就像是節日的飄帶。
第1屆(1932年)和第2屆(1934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這至少為之后的電影節海報奠定了三個美學標志:作為空間的城市地標、作為主角的電影,以及節日的氛圍。
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世界各國的電影節海報中都相當強調這幾種元素,尤其是膠片,反反復復地出現在各國的海報上。
但是到近些年,你會發現至少是三大,幾乎都不怎么使用膠片元素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時代變革的一種體現,我們的電影已經進入數字時代,膠片電影越來越少。
強調膠片元素時期的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在進入2000年之后,威尼斯也經歷了好幾年的簡約色塊風格。這一點上歐洲電影節是比較一致的,都跟他們的設計美學流變吻合。
再往后,最近的十年之內,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變成向經典致敬。
近年來做得最好的幾期海報,是第69屆(2012年)到72屆(2015年)的這四張,后一屆海報里會出現前一屆里的一個元素,而這個元素又都是來自某部電影。
第69屆上犀牛的主體來自費里尼的《船續前行》。到了第70屆,海報上的主體是安哲的《永恒和一日》,后景中是去年的犀牛。
第71屆,主體視覺是特呂弗的《四百擊》,后景上海島上那個小人正是去年的《永恒和一日》。再到了第72屆,《四百擊》又變成了后景處的小男孩,主體是文德斯的《咫尺天涯》。
同樣是從經典中尋求靈感,往后看,你會發現威尼斯比戛納做得更有想法一些。
和我們之前說的一樣,每年最早舉辦的柏林電影節,早期也很強調膠片元素。
早期柏林電影節海報
也經歷過包豪斯風格時期,強調抽象幾何形象或者線條的排列組合。
從第66屆(2016年)開始,則越來越強調真熊的主體,連續以真熊為最主要的視覺形象出現在海報上。
啊,太萌了叭~
你會發現柏林電影節的海報特別強調一種包容性和國際性。
從第1屆(1951年)的海報開始,上面就有各個國家的國旗,而第60屆(2010年)的海報,更是直接使用了自1951年以來所有參與電影的名字,來組成Berlinale的字樣,總計約15000個。
而今年的海報上穿著熊皮的那些人,并不是什么電影名人,而是柏林電影節的粉絲。
柏林官方的解釋是,是他們讓柏林電影節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觀眾的電影節。
把參與過自己所有的電影,還有熱愛這些電影的粉絲們放到海報上,在這些時刻,電影和觀眾獲得了平等。
戛納電影節的海報每年都是大家很關注的熱門話題。早年間戛納基本都使用設計類的海報,強調電影、地域等元素,完全不像現在這樣,用著名電影人或經典電影素材來作為海報主體。
比如第1屆戛納的海報中逸出畫框的椰樹,代表了戛納的先鋒精神,也是地域象征;第14屆(1961年)的流星海報也相當有視覺沖擊力;第18屆(1965年)的海報同時融合了電影膠片、各國的旗幟和女性的身體,也很有設計感。
如此再反觀這幾年的主海報,都會覺得有那么一點點小失望。
使用電影明星作為主體,是從第45屆(1992年)紀念瑪琳·黛德麗去世開始的,自從開了這個先河,戛納就有點兒偷懶的嫌疑。
雖然諸如夢露、六十周年時候電影人的大合照這樣的海報,很容易勾起觀眾們的共鳴,也不會丑,但與以前的相比,總是少了些設計感。
第 69 屆(2016年)和第67屆(2014年)分別致敬了戈達爾的《輕蔑》和費里尼的《八部半》,都是如雷貫耳的影片,但是也超級省事兒啊!
去年的又是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是瓦爾達奶奶呢?
插個題外話,第70屆(2017年)的戛納海報還因為把克勞迪婭·卡汀娜P過頭、修的太瘦引發了爭議。
反對的聲音說這是對女性身體的不尊重。不過克勞迪婭·卡汀娜自己并不這么覺得,她認為除了代表自己之外,這張海報還有飛行和舞蹈的意義,并呼吁人們把目光更多放到現實中去。
看來關于電影節海報的爭議真是時時刻刻、任何地域都存在啊。
金馬的海報可以說是華語電影節展中最好看的之一了。近幾年也以致敬經典為主。
2018年的第55屆因為算是個大年份,比較有意思,海報上的四個側臉,分別是李安、侯孝賢、鞏俐和小野,放在一起構成山巒的意象,同時這四人臺前幕后的身份,也是在說,不論什么身份,每個人都是電影的配角。
54屆(2017年)和53屆(2016年)都是致敬經典電影,分別是《春光乍泄》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金馬除了會找黃海、方序中這樣的海報設計大師之外,也還會找一些更為公眾熟知的人來設計,比如第49屆(2012年)就找了幾米,卡通的金馬也很可愛呢。
金像獎的海報很多都以金像獎獎杯為主,第一屆獎杯占比很小,海報也特別簡潔,但是越往后,獎杯占的比例就越來越大,金燦燦的視覺感的確不是很舒適。好在今年的海報走了抽象風,看起來就舒服了很多。
話說,北影節每年也用女神像占據畫面的大部分視覺主體,是不是也是從金像獎中汲取很多呢?
平遙電影展只舉辦了兩屆,還很年輕,首屆很明顯走的是和戛納、威尼斯海報一樣的風格,強調電影節的地域性。
不過和戛納、威尼斯首年海報選用的繪畫風格不同,平遙走的完全就是紀實圖片風,平遙古城的幾何屋頂,圓月的元素,和平遙本身logo的圓形和三角構成了呼應,屋頂的組合也很像膠片。
第二年的平遙電影展就不那么強調地域元素了,轉而注重視覺沖擊力,一邊是濃烈的色塊對比,一邊依然是黑白洗色來強調古城意象,算是一種傳統和現代的對比吧。
臺北電影節前身為 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臺北電影獎」,秉持鼓勵獨立與新銳的影展精神,支持新生代電影,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城市,所以它的海報也會與這種新銳獨立精神以及主題城市相呼應。
比如第14屆(2012年)的海報中,主題是「就要這young」,主題城市是斯德哥爾摩,主視覺就選用了瑞典的經典童話「長襪子皮皮」,海報的背景是斯德哥爾摩的城市天際線,皮皮只露出倒掛的、穿著長襪子的雙腳,本身也就是一種反叛、新銳的體現了。
哦對了,她的襪子,也是電影膠片哦,可以說很可愛了。
第17屆(2015年)的設計把電影院的座椅和膠片結合了起來,順應「冒險與發現」的主題,其中的一張座椅系上了安全帶,耐人尋味。
第20屆(2018年)的海報似乎是融合了熱門電影《降臨》和《水形物語》的靈感,同時又以銀幕作為視覺中心,營造了很神秘的感覺。
必須要說的是,臺北電影節的海報,都是由官方提出主題,向大眾征集的,最終被選中的還有十萬元的獎金,這是它重視和觀眾的互動交流以及參與感的體現。
作為國內唯一的A類電影節,上影節的海報長期以來都還在模仿歐洲電影的包豪斯時期,線條和大色塊為主,濃烈配色,強調金爵獎的獎杯。
今年的上海電影節終于找來了黃海,設計出了最好看的一期海報,以上影廠的經典動畫《大鬧天宮》為元素,又展示了「看」的寓意。
最后再來說說北影節。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北影節的海報設計應該從香港金像獎借鑒不少,都很強調女神獎杯,也很注重表現天壇這個地標。
今年的女神主體稍微小了些,但這顆巨大的樹,應該是想表達春天和電影蓬勃發展的寓意,但從美學層面來說……
縱觀這些年的北影節海報,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它很強調權威性和秩序性,往年的上影節也有這樣的特點。這背后的原因很復雜,并不能簡單歸納為審美缺失的問題,不過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話說回來,大家關注海報,也就意味著大家關注電影節,對它的要求,其實也代表了大家對國內電影節展的期待。
就像電影節并不僅僅代表著電影,電影節海報在宣傳電影節之外,也代表了城市和國度的電影精神、電影文化。
這也不禁讓人想到,從上影節到金馬再到戛納、威尼斯,許多電影節,都開始了自己致敬經典的海報時期,再加上瓦爾達在不久前去世,真的就只剩下了戈達爾一個人,去拉上新浪潮的帷幕。
這似乎是在說,除了膠片時代的逝去,我們的經典電影時代,也即將拉上幕布。
那新時代的電影文化是什么呢?這已經不是一張海報能解答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