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清五彩瓷1
明、清兩代是中國彩瓷高度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別。釉下彩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長沙窯。長沙窯用褐、綠、藍彩在瓷胎上繪畫,花紋有各色圓點組成的圖案、花鳥、人物、走獸、詩詞等,技法嫡熟,構圖美觀,為瓷器的裝飾開辟了新的溪徑。不過長沙窯所燒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繪瓷,與后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風格迥異。到了宋、金時期,彩瓷有了新的發展,磁州窯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醬彩、綠釉黑彩、白釉紅綠黃彩,定窯的白釉黑彩、白釉紅彩、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吉州窯的白釉褐彩等,品類繁多,風格各異,繪畫題材也極為豐富,包括各種圖案、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和詩詞等,構圖新穎活潑,畫風自然瀟灑。除紅、綠、黃彩和金彩繪于釉上外,其它均為釉下彩。
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是這一時代最負盛名的釉下彩瓷。釉下青花最早出現于唐代,但唐、宋的青花瓷均不成熟,產量很低,流傳不廠,尚屬初創階段。到元代,青花瓷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產品。元青花的胎釉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比北方磁州窯系的白瓷胎質堅薄,釉質光潤明亮。胎面用青花描繪各種繁麗的花紋,再罩一層白中微閃青色的透明釉,用高溫一次燒成。青花色澤幽雅明快,青翠披離,快人官感,令人賞心悅目。除青花外,釉里紅也是元代著名的釉下彩瓷。與青花瓷所用繪畫原料氧化鉆不同,釉里紅以氧化銅為呈色劑。成功的作品顏色紅艷,花紋瀟灑。裝飾內容和繪畫風格與青花基本一致。還有用青花、釉里紅同施于一器之上,并加鏤空裝飾的精美作品,青紅相映,尤為美觀。此外元代的藍釉金彩、藍地白花也是非常名貴的品種。
明代出現了唐、宋以后中國制瓷業的第三個歷史高潮。此時的景德鎮已發展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性瓷業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之說。特別是彩瓷生產的突飛猛進,揭開了數千年來陶瓷史上嶄新的也是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明朝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紅、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種最為著稱,其次還有白釉紅彩、白釉醬彩、白釉綠彩、青花紅彩、黃釉青花、黃釉紅彩、黃釉綠彩、黃釉紫彩、紅釉綠彩、醬釉綠彩、素三彩等許多名目。
明洪武時期是元瓷向明瓷發展的過渡階段,洪武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從造型到花紋裝飾都還帶有元瓷的風格,而且洪武瓷器多無年款,往往容易與元末瓷器混淆。由于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了紅彩云龍紋盤的殘片,學術界認為洪武己有很精細的釉上紅彩瓷。
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瓷器,完全擺脫了元瓷的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永、宣青花胎質堅細潔白,釉質晶瑩肥厚,白中閃青。青花原料是由波斯進口的蘇麻離青。這種青料,發色明艷,色澤深沉濃麗,由于含鐵質較多,在瓷胎上作畫用料多的地方燒成后往往出現黑藍色帶有錫光的斑點,成為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獨具的特點。用蘇麻離青在瓷胎上作畫,燒成后還會出現暈散現象,猶如用水墨在生宣紙上繪畫時所產生的墨暈效果一樣,點染自然,意趣倍增,但不甚適于用來描繪人物,故永、宣時期的青花瓷,人物紋樣較少,所見永樂青花胡人樂舞圖雙耳扁壺,由于青花暈散,人物面目五官均不甚清晰。這一時期還有一種青花瓷,畫工精細,青花花紋不見黑斑和暈散現象,所用原料可能是國產青料。
永、宣青花最流行的紋飾為植物的花果,如牡丹、蓮花、茶花、菊花、牽牛、桃花、竹葉、蕉葉、卷草、歲寒三友(松、竹、梅)、靈芝、石榴、枇芭、蟠桃、荔枝、葡萄、瓜果等。動物紋有龍、鳳、麒麟、海獸、鸚鵡、喜鵲、魚藻等。此外尚有人物樓閣、仙人騎鶴、八寶、如意頭、輪花、回紋、蓮瓣、菊瓣、龜背、藏文、梵文等。這時期青花瓷的造型也很豐富;常見器形有盤、碗、蓋碗、壓手杯、高足杯、執壺、僧帽壺、背壺、三系竹節把壺、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扁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方委角獸耳瓶、蓋罐、軸頭罐、水注、花澆、蓋豆、八角燭臺、無擋尊、大口尊、石榴尊、魚簍尊、香薰、文具盒、漏斗、鳥食罐等。其中有不少器形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而成的,結構合理,莊重大方。例如永、宣曲柄長流執壺,壺身形似玉壺春瓶,體高、頸長、口小、肩削。從肩以下漸大漸鼓,下腹最大,矮圈足小而微外撇。構成壺身外形的兩條曲線,流利而挺秀,由于重心在壺身下部,增加了器形的穩重感。長流按于中腹部,向上斜挑,近口部更向外曲,流口與壺口平齊,為了將長流與壺身連成一體,流與壺頸之間安一云形短紐帶,使長流獲得了穩定而堅固的感覺,同時與安裝于另側壺頸、中腹之間的扁形長曲柄均衡對稱,十分諧調。咯小于壺底的矮圈足則承托了整個壺體。使執壺顯得分外端莊沉穩、美觀大方。在這樣一件造型優雅的器物上,通體用青花繪畫各種精美的花紋,再罩以肥潤瑩潔、白中閃青的袖汁,燒成后青花幽靚雅潔,清新明快,自然豪放,在藝術上可以說達到了青花瓷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同時它又是非常適合于日常生活實用的器皿,它的容量較大,壺身穩重,便于放置;長柄便于把握、提放;長流便于斟傾。在生活中不僅能滿足實用的要求,同時還給人以健美的享受。永、宣時期的新器型如竹節把壺、高頂蓋香薰、蓋碗、花澆、蓋豆、綬帶葫蘆瓶等都是構思巧妙、外形美觀而又切合實用的青花瓷器。宣德時期的灑藍 (雪花藍)、青地白花器,代表作品如灑藍盔碗、藍地白龍尊等都是極為名貴的佳作。永、宣青花瓷的成就,歷來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確是非常允當的。
元代創燒的釉里紅彩繪瓷,明初繼續生產,但器形種類和產量均遠不如青花瓷豐富。所見傳世品有被認為是洪武時期的帶蓋梅瓶、蓋罐、執壺、軍持、玉壺春瓶、龍紋雙耳瓶、缽、盞托等、宣德時期的三魚高足碗、三果高足碗、龍紋碗、云龍紋蓋碗等。宣德還有青花釉里紅高足碗、青花釉里紅蓋碗等。釉里紅與青花同為釉下彩,制作工藝相同,器形和裝飾花紋也基本相似。
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工藝。首先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礬紅同施于一器之上,這就是著名的青花紅彩器。傳世品如青花紅彩海獸高足杯、青花紅彩海濤龍紋碗都十分精美,前者以青花繪海水,藍白相間的滾滾波濤,洶涌澎湃,紅艷的海獸隨躍動翻騰的海浪上下邀游,形成極強的動感,青紅相映,情趣盎然。后者反其道而行,以紅彩為海濤,青花繪各種姿態的游龍,新穎別致,生動活潑,艷麗無比,與前者異曲而同工。青花和釉上紅彩結合的成功為彩瓷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隨之而起的就是宣德時期的釉下青花和多種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宣德五彩”。1985年在西藏地區發現了兩件極為珍貴罕見的傳世品——宣德御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這個重要發現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次,就目前所知是僅存的兩件實物。(注)這項發現解決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宣窯五彩”并非子虛。這兩件青花五彩碗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在局部紋飾上采用了斗彩工藝,這就把斗彩的發明從成化提前到宣德。從而對宣德時期彩瓷的成就也應重新予以評價。
宣德青花五彩碗,造型秀麗,碗口外撇,腹部較瘦,下腹不下垂,接近永樂形制,可能是早期的作品。兩碗的造型紋飾基本一致。碗的花紋裝飾十分精美,青花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用彩繪原料為蘇麻離青,有明顯的黑斑和暈散現象。碗口內壁為一周青花藏文吉詳語,字體工整挺秀,裝飾效果極佳。外壁口沿至上腹部為一周青花云龍紋,上下共有青花弦紋三道,形成一個裝飾區間。云龍邊飾相當寬闊,約占碗身高度的三分之一。圈足外壁用青花滿繪海水紋。碗底雙藍圈內楷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龍紋邊飾以下為主題紋飾——蓮池鴛鴦。蓮池中繪五彩鴛鴦兩對,蓮花數叢,間以蘆葦、慈菇、浮萍。鴛鴦雌雄相隨,畫工細膩,形象逼真,意態自然。蓮花在開闊的湖面上搖曳飄香。充分顯示了夏日蓮池的靜溢和鴛鴦得所的精神狀態。在繪畫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斗彩工藝主要用于鴛鴦紋上,雄鴛鴦頂毛用深褐、淺綠彩描繪,頸部用深紅點繪羽毛,再覆以紅彩,并用紅彩勾喙。眼睛和雙翅用青花描繪。兩枚扇形三級飛羽用青花雙勾輪廓線,線內填淺褐彩。雌鴛鴦用青花繪眼睛、頂毛、雙翅,其它部位用褐彩點染。前者與(南窯筆記)所記述的“青料雙勾花鳥……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日填彩”,后者與“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斗彩”的工藝正相吻合。雄鴛鴦扇形飛羽用的是“填彩”工藝,雌鴛鴦所用乃是先用“青料畫其半體”的斗彩工藝。這兩種畫法都屬于斗彩范疇。在此碗上,斗彩面積雖然不大,只限于局部,但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它開啟了有明一代斗彩工藝的先聲,是目前僅見最早的斗彩工藝。而且各種色彩的配置諧調美觀,花紋線條流暢自然,畫鳳細膩工整,說明技藝已很成熟。斗彩工藝正是在其母體“宣窯五彩”中孕育、成長起來的。最后脫離母體而成為獨立的名貴品種。此碗的發現,證明明沈德符《敝帚齋余談》所記“本朝窯器用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以宣窯品最貴……”是信而不誣的。
此外宣德時期創燒的彩繪瓷尚有白釉釉下醬花、白釉釉下青綠花、藍釉白花、黃釉青花(黃釉為低溫釉,施于燒好的青花器上做為地色)、青花金彩等新品種。宣德時期明代社會處于經濟發展上升階段,由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為制瓷手工業帶來了良好的客觀環境和發展條件,使景德鎮制瓷技術迅速提高,創制了許多前代所未有的新品種。如果說宣德瓷器品種、器型之豐富多采,胎質之優,釉色之美,紋飾之精,均居明代之冠,絕非溢美之辭。當時由于產量大,不僅供應國內市場,并遠銷世界各地,遺物甚多。今天,世界各國博物館及收藏家都藏有相當數量的宣德名瓷。至于五彩瓷,據《蓉槎蠡說》記載,宣德時有五彩桃注、石榴注、雙瓜注、雙鴛注、鵝注、爐、瓶、杯、碟、敞口花尊、蜜漬桶罐、漏(鏤)花填彩坐墩等器形(見《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但流傳下來的卻極少,到目前為止,還只發現上述兩件官窯珍品,故其價值遠在其它彩瓷之上。
宣德以后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衰落時期。不見官窯瓷器傳世。所見民窯產品,時代面目亦不甚清晰。故習慣上稱這一時期為瓷器史上的空白時期或“黑暗”期。
到成化年間,景德鎮的制瓷業再度復興,并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藝術成就。成化一代,瓷器從造型到裝飾風格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成化器形一般多小巧玲瓏,輕盈秀麗,雖有較大的器物,但為數不多。彩瓷色調尚淡雅,畫風細膩嚴謹。這時期的青花器除早期少數作品還保留了永、宣青花風格外,多數產品胎質細薄,釉質白細,青花色澤柔和淡雅,所用原料為國產平等青(即江西樂平所產陂壙青)。平等青發色清淡穩定,由于含鐵量低,沒有永、宣青花那種帶錫光的黑色結晶斑塊,也無暈散。器形較大的有大盤、梅瓶、蓋罐等。小形器物較多,如玉壺春瓶、膽瓶、蓮瓣口瓶、梨壺、罐、扁罐、筒爐、扁爐、圓盒、洗、各類碗、高足碗、杯、盞托等。黃釉青花只見一種盤。
成化青花瓷常見花紋有龍鳳、麒麟、獅球、花鳥、折技花果、纏技花卉、蓮池水藻、八仙、人物、嬰戲圖、九秋花蝶、靈芝、八寶、朵云、蓮瓣、蕉葉、海水等。
成化釉里紅也很成功,色澤鮮艷明亮,可與宣德產品媲美。所見器物有三魚碗、高足碗、青花釉里紅高足碗(見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上冊)。
斗彩是成化時期最著名的彩瓷。這時斗彩己發展成為獨立的彩瓷品種,所用色彩比宣德時期更為豐富,除青花外,有鮮紅、油紅、嬌黃、鵝黃、杏黃、蜜蠟黃、姜黃、深綠、淺綠、松綠、深紫、淺紫、姹紫、孔雀藍、孔雀綠等十余種釉上彩。一般斗彩器物上多用三、四種釉上彩,多者五、六種。但也有用青花雙勾輪廓線,線內僅填一種彩色的作品。
斗彩施彩方法,以填彩為主,即用青花在胎上雙勾各種花紋,然后罩以白釉,入爐用高溫燒成,再于釉上沿青花輪廓線內填各種彩料,復入彩爐用低溫二次燒成。除填彩外尚有覆彩、點彩、染彩等工藝。成化斗彩器物為高檔細瓷、官窯上品,產量有限,即在明代后期已屬難得。據明萬歷《野獲篇》記載,萬歷時“成窯酒杯,每對至博百金”。《神宗實錄》更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直錢十萬”的記載。
成化斗彩多為小型器物,典型作品有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嬰戲杯、葡萄杯、高足杯、雞缸杯、天字罐、蓋罐、扁罐、膽瓶、碗等。裝飾花紋有人物、嬰戲、海水龍紋、鴛鴦蓮池、花鳥、蜂蝶、子母雞、纏枝蓮、葡萄瓜果、山石樹木、蔓草、團花等。著名的雞缸杯,畫雄雞兩只,一引吭而啼,一回首顧盼。兩只母雞正在低頭覓食,并呼喚小雞,六只小雞聞聲展翅奔向其母,神情逼真,如見其態,如聞其聲。其旁襯以藍色山石、紅艷的牡丹和幽靚的蘭花、蘭草。畫面細膩生動,色彩柔和明麗,胎釉、紋飾均為成窯之最。
成化青花五彩器流傳極少,僅見官窯款青花五彩蓮塘鴛鴦盤一件。此盤繪畫風格與前述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有許多相似之處,頗能說明兩者之間的繼承關系。此盤口沿內壁飾青花藏文一周,盤心為五彩蓮塘,繪蓮花三叢,五彩鴛鴦一對,還有慈菇和蘆葦。雌鳥在水面鳧游,雄鳥展翅于蓮塘之上。外壁亦為蓮塘,繪鴛鴦兩對。花紋布局、畫法與宣德碗基本相似,但無寬闊的青花龍紋邊飾,畫風也不如宣德時期那樣精細。青花原料為平等青,發色淡雅。藏文書法柔弱,不如宣德時期剛勁有力,挺秀美觀(見臺灣《故宮藏瓷·明彩瓷》)。另一件成化五彩蓮池鴛鴦盤,不用青花,只用紅、綠、黃、紫和孔雀綠。盤內壁畫四條紅魚和蓮花,盤心為蓮池鴛鴦。兩鳥均為雄性,游向一致,畫風粗率。與上述宣德青花五彩碗、成化青花五彩盤風格不同,可能為時較晚。故宮還藏有一件成化五彩纏枝蓮扁罐,由于無年款,器型又酷似永樂,是否為成化作品,目前尚無統一看法(見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上冊)。除上述幾種彩瓷外,成化尚有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綠彩、紅地綠彩、孔雀藍地綠花等品種。
弘治彩瓷繼承了成化時期的風格,無論造型、胎釉、花紋裝飾都與成化彩瓷近似。除白釉青花外有青花紅彩、黃釉青花、五彩、黃綠紫三彩、白釉綠彩、白釉醬花、藍釉金彩等。創新品種有黃釉綠彩、白釉火石紅、黃釉金彩、茄皮紫金彩等。
弘治青花瓷胎質細薄,造型規整、秀麗。所用繪畫原料為與成化時期相同的“平等青”,發色淺淡清雅。紋飾纖巧細膩的程度,若與成化青花相比較,則有過之無不及。典型作品如“弘治青花纏枝蓮托八寶葫蘆瓶”,花紋共計七層。口部繪回紋,肩部如意頭文,上腹纏枝蓮紋,束腰部位上為仰蓮瓣,下為萬字云紋,下腹為主題紋飾纏枝蓮托八寶和仰蓮瓣。花紋淡雅清秀、疏朗美觀(《明清瓷器鑒定》上冊)。弘治黃釉為明代黃釉之最,釉色淡雅、嬌艷、明快,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故爾這時的黃釉青花盤釉質凝厚、釉面光亮、顏色鮮嫩,青花色調則比較深暗。黃釉綠彩為弘治首創,器型多為盤、碗之類,以黃釉為地,刻暗龍紋,上填淺綠色釉。典型器物如黃釉綠彩雙龍戲珠紋高足碗,碗內外壁均施黃釉,釉色嬌嫩。碗心暗刻“弘治年制”四字篆書款,上填綠彩(臺灣《故宮瓷器選萃》29圖)黃釉綠彩瓷出現以后,明、清各朝無不仿制,但其精美程度均不及弘治時期的作品。弘治五彩也以清雅疏朗見長,典型作品為青花官窯款五彩松竹梅盤(《世界陶瓷全集》14冊)
正德是明代彩瓷由中期向晚期發展轉變的過渡時期。早期作品仍保持成、弘的風格,胎質堅細,胎體輕薄,釉面肥潤,畫風細膩工整。中晚期逐漸向厚重、粗放的方向發展。正德青花,一般說來有三種類型,一種釉白胎薄,青花清雅;一種胎體厚重,青花藍中帶灰;一種為晚期改用回青料的作品,色澤深艷泛紫,與嘉靖時期青花色調相近。器型有梅瓶、雙獸耳瓶、葫蘆瓶、長頸瓶、花觚、花插、背壺、執壺、梨壺、軍持、罐、燭臺、香爐、香筒、花盆、奩盒、硯臺、筆架、插屏、碗、高足碗、雙層碗(諸葛碗)、盤、渣斗等。常見花紋有龍、鳳、翼龍、獅球、纏枝蓮、纏枝牡丹、月影梅、錦地梅花、團花、折枝花果、蕉葉、蓮瓣、卷草、八仙、仕女、高士、松下老人、嬰戲、如意、朵云、錢紋、回紋、龜背紋、阿拉伯文等。青花釉上彩有青花紅彩、青花紅綠彩、青花黃綠彩、黃釉青花、青花五彩、斗彩。此外還有白地五彩、素三彩、白釉綠彩、黃釉綠彩、礬紅地金彩、白釉火石紅、白釉醬花等。
彩瓷發展到嘉靖、萬歷時期,風格又為之一變,總的趨勢是器型加大,胎體厚重,造型笨拙,制作較粗,彩色濃烈鮮艷,飾紋密滿繁瑣。嘉靖、隆慶和萬歷早期的青花多用回青做畫,色澤濃艷,藍中泛紫。花紋大都繁縟堆砌,缺乏層次,畫風也較粗率,藝術水平下降。這時除一般日常生活用具外,還流行大型器物,如缸、甕、大瓶。萬歷中期以后改用浙青,藍中發灰,色澤較淡。
五彩瓷在嘉、萬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盛極一時,流傳下來的遺物數量頗多。官窯彩瓷多為青花五彩。釉上彩以紅、綠、黃為主。這時期的五彩一反成化彩瓷疏朗、幽雅、寧靜的風格,變為濃艷、暴烈、花紋繁密雜亂,布滿器身,華麗俗艷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典型器物如萬歷五彩鏤空云鳳紋瓶,器形碩大,高近50厘米。全身共繪七層花紋,口部鏤空如意紋,上施紅、黃、藍彩;頸部上層為五彩蕉葉蜂蝶、菊花,中層紅彩錦地,紅綠彩堆貼鋪首,圓形開光內用藍、紅彩繪圖案。肩部上層鏤空如意,紅彩錢紋鋪地,下層紅彩地開光,內繪五彩花鳥。腹部為主題紋飾——五彩鏤空云鳳。自口及底,層層花紋密布,無纖毫隙地。可稱艷麗之至,但看上去卻一覽無余。五彩器中也有少數色調比較含蓄的作品,如萬歷五彩花鳥蒜頭瓶,少用紅彩,花紋比較疏朗,所繪蓮池水禽,尚稱優雅。民窯五彩主要用紅、綠、黃彩,不用青花。其它釉上彩有黃地紅彩、紅地綠彩、黃地綠彩、黃地紫彩、黃地藍彩、柿地綠彩、素三彩等。嘉靖時還盛行金彩,如礬紅地金彩,綠地金彩、五彩描金等。其藝術效果與五彩相似。斗彩在嘉、萬時期不甚流行,遺物不多。有仿成化的作品,比較精致,施彩淡雅,畫風細膩,頗類真品。
明朝末年天啟、崇幀兩代,政治腐敗,社會動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陷入內外交困的窮途末路,這一切不能不影響到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一時期官窯生產蕭條衰歇,產品質量大大下降,流傳下來的實物極少。民窯由于生產民間生活日用品,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優秀的作品仍可保持萬歷時期的燒造水平。如天啟三年青花五彩纏枝蓮花蓋罐,造型規整,花紋工細,彩色鮮艷明快,是這一時期典型彩瓷佳作,這一時期彩瓷繪畫趨于簡率滿灑,多畫寫意山水、花鳥,頗類明代文人畫的風格。
明朝中期景德鎮生產一種琺華器,這種器物是仿山西地方民窯陶胎琺華而用瓷胎制作的新產品。作法是在制好的瓷胎表面刻劃花紋輪廓線,再用胎泥在刻劃的花紋上堆成凸起的線條,然后人窯用高溫燒成。再于燒好的瓷胎上按花紋圖案的需要,施以藍、白、黃、紫、孔雀藍等彩釉。多用一種釉色鋪地,其它釉色填繪花紋,二次入窯燒成。器形有瓶、罐、缽等。常見花紋有花鳥、人物、神仙、云龍、蓮瓣、瓔珞和鏤空裝飾。色彩濃麗,花紋富有立體感,有類浮雕,風姿獨具,是民窯中的著名產品。
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不斷創新,工藝上精益求精,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超過了以往各個時代,達到了我國彩瓷藝術的最高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085篇宣德的彩瓷
斗彩鑒賞:爭奇斗艷 清麗淡雅
明早期彩瓷:顛覆了學界以往的認知
妙彩繁花,歷代瓷器精品展
瓷器小知識----原始素燒瓷[筑意文化創意論壇]
【彩瓷】青花加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靖宇县| 巴南区| 那坡县| 万盛区| 井冈山市| 博客| 溆浦县| 上杭县| 苍溪县| 湾仔区| 保靖县| 马龙县| 手机| 衡水市| 汶上县| 双峰县| 儋州市| 改则县| 隆林| 镶黄旗| 淮安市| 利津县| 蕲春县| 田东县| 星子县| 青州市| 盘山县| 白山市| 遵化市| 耿马| 育儿| 和硕县| 察哈| 措勤县| 南昌市| 西藏| 邛崃市| 赤壁市| 石林|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