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先要辨其證,
再則尋其經,
虛則補其母,
強化益因素,
本經取母穴,
母經取本穴;
再者瀉其官,
去除弊因素,
本經取克穴,
克經取本穴;
實則瀉其子,
取穴則反之,
本經取子穴,
子經取本穴;
本經取克穴,
克經取本穴。
雙補雙瀉取兩經,
他經本經四穴共,
補瀉手法再對應,
效果不是一般靈,
五行生克要牢記,
母子關系要熟悉,
腑對腑來臟對臟,
陰對陰來陽對陽。
膀胱就找胃和膽,
腎疾需找脾和肝。
其二:
針前先要辨其證,
按證則去尋其經,
虛則補其母為道,
強化有益因素要,
本經選穴取其母,
母經選穴取其本;
再者就要瀉其官,
去除有弊之因素,
本經選穴取其克,
克經選穴取其本;
實證則要瀉其子,
取穴于上則反之,
本經選穴取其子,
子經選穴取其本;
本經選穴取其克,
克經選穴取其本。
雙補雙瀉取兩經,
他經本經四穴共,
補瀉手法再對應,
效果不是一般靈,
五行生克要牢記,
母子關系要熟悉,
腑對腑來臟對臟,
陰對陰來陽對陽。
膀胱就找胃和膽,
腎疾需找脾和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