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安的朋友和洛陽的同鄉看到這篇文章以后可能會引起爭議,但是每當看到網上西安和洛陽兩地的網友在網上不斷的互相攻擊,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我們兩地同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帝都。按說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經經過千年的歷史文化洗禮,大多數應該都是比較有文化內涵的人,希望大家不要讓少數地域黑分子迷惑了我們的雙眼。做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洛陽人,從小對洛陽的歷史非常感興趣,直到上學學習歷史后,才知道原來在洛陽西邊有一座同洛陽一樣歷史悠久的城市,西安,所以非常向往能夠西安去看一看。正好利用今年春節假期,終于走進了心中向往的城市。通過近三天的瀏覽,自己感觸很深,但是心中還是不免拿洛陽與之比較。下面小編就結合著自己在西安所游的景點,來談一談心中的看法。首先聲明這些全是小編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什么冒犯之處,西安的朋友和洛陽的同鄉多多包涵,小編在此謝過大家了。
一、兵馬俑和龍門石窟
眾所周知,兵馬俑和龍門石窟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兩座古都的名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的陪葬品,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始皇陵東1.5公里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成為了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這是古典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在1987年兵馬俑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始鑿于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先后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你站在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腳下,面對大佛那豐滿圓潤面部,滿頭波狀形的發紋,如彎如新月的雙眉,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你。你的心中就會無比的安詳同時也令你敬而不懼。龍門石窟,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通過以上對比,其實在小編心中,龍門石窟和兵馬俑占有同樣的位置,他們都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
二、大明宮和漢魏洛陽故城
大明宮,是我國唐代時期的大朝皇宮,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原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養老所建,但是沒有建好,唐高祖就駕鶴西歸了。所以就一直停工,直到龍朔二年,大明宮才重新開工建設,原來宮殿面積并沒有這么大,但是每位唐朝皇帝幾乎都要擴建,所以直到大明宮毀壞前,已經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筑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但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于唐末戰亂。現宮殿遺址位于今西安火車站以北,原來這里是西安最為貧窮的地方之一,在2010年西安重啟了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在原址建造了大明宮遺址公園。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站在大明宮遺址之上,閉上眼睛,腦海中就會立刻展現出大明宮輝煌雄偉的建筑群,你會感到無比的震撼。
洛陽“漢魏故城”洛陽六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西周初在此建城,因為緊鄰洛水,所以稱為洛陽。后在唐初廢棄,此城先后使用了1600年。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王朝的都城遺址,都城史長540年。是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古羅馬先后三次來此建交,可以說這座故城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始及絲綢之路向歐洲延伸的過程。遺址現位于洛陽市區東15公里,孟津縣與偃師市交界處的洛河邊,背靠邙山。城市規模在北魏時最大,分為內外宮城和外郭城。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白天車水馬龍,人言嚷嚷。晚上燈火闌珊,街市如晝。可見其當時的繁華程度。而今,繁華散盡。裸露在黃土地上的宮城中軸線布局、內城城墻高臺還依稀可辨,透露出昔日帝都氣勢,隱約浮現著些許歷史的脈絡。其實以上兩座古城在小編心中是一樣地位的,但是大明宮遺址公園修建的要比漢魏故城要好,使大明宮能夠更直接的展現在大家眼前,所以小編認為這一點上大明宮略占上風。
三、西安城墻和洛陽麗景門
西安城墻,包括唐代城墻和明代城墻,但一般都稱西安明城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西安城墻位于市中心內,,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中心。城墻主要由: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四門組成,同時這四座城門也是最原始的城門,現在城墻中其他門都是為了方便進出市內,從民國時期開始陸陸續續修建的。現在已經有十八座城門了。西安城墻可以說是西安歷史上的一本無字史書,它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筑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值。站在城墻之上,你會感到這里充滿了歷史韻味,仿佛穿越回古代,非常壯觀震撼。
洛陽麗景門,原名麗京門,在零九年改為麗景門,是一座重現古都洛陽風貌的城門,有著不到麗景門,枉逛洛陽城的美譽。麗景門始建于我國隋朝,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在古代自從,代表這王權的九鼎進入洛陽之后,被稱為天中的洛陽就成為了各朝代必爭之地,英雄,梟雄在此競相表演。在隋唐年間,麗景門是朝廷辦公和百姓祭祀的場所,直到宋朝一直未變,原貌猶存。直到1945,解放洛陽城時,其他城門一攻擊破,唯有麗景門久攻不破,直至全部炸掉才進入城內,從那時開始,麗景門就毀于戰火之中,后幾經修復,都無法重現往日輝煌,直到2002年洛陽市政府重啟麗景門修復計劃,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同等規模的城門。2004年竣工之后,成為了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其規模之宏大在河南仿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是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志,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新建后的麗景門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如今站在城樓之上,俯視整個老城古街,仿佛古帝巡視領土感覺,非常奇妙。綜上所屬,西安城墻在小編心中比洛陽麗景門的地位高一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如有不妥之處,請西安朋友和洛陽同鄉們多多指正和包涵,盡量不要人生攻擊哦,小編在此謝過打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