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網絡 編輯 沾花如雪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周及底部素胎無釉。
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日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涂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后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大量生產釉下彩瓷器的發源地,它開創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
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并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于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白釉葵瓣口杯,高6.2cm,口徑7.5cm,足徑3.4cm。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漸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處露胎。
葵瓣口樣式的瓷器來源于同時期的金銀器,因制瓷工藝的改進提高,使瓷質實用器的品種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銀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銀器而來。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徑8.5cm,足徑4.5cm,高4.5cm。
杯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潤。造型仿同時期金銀質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時期青瓷器的流行樣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替代金銀器的發展趨勢。此種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高2.9cm,口徑15cm,足徑10.2cm。
盤敞口,盤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體內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現藍、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無釉。
窯變釉產品在唐代被稱作“花瓷”。燒制時一般是在黑色或醬色等深色釉上潑灑大塊藍、月白、灰白色斑紋。在高溫燒制過程中,不同色釉流動并互相浸潤,呈現出窯變的藝術效果。對古瓷遺址的調查和發掘表明,唐代燒花瓷的瓷窯有河南魯山、郟縣、內鄉、禹縣、登封窯,山西交城窯,陜西銅川窯等。器物造型有罐、執壺、花口瓶、三足盤、缽、葫蘆瓶、腰鼓等,其中以執壺和罐最為多見,三足盤較為罕見。將此件三足盤與窯址出土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發現,此盤屬于河南郟縣窯產品。
花瓷以其斑駁陸離的藝術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獷豪放的審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燒造,至北宋時期河南禹縣窯又創燒了一種銅紅窯變釉,但與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黑釉藍斑壺,高15.6cm,口徑7.5cm,底徑8.6cm。
壺撇口,短頸,橢圓形腹,平底,肩部一面為流,相對一面為雙帶形曲柄,另兩面各有一系。通體施黑色釉,里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藍色斑紋為飾。
此壺造型為唐代典型器,其豐碩的壺體顯示出大唐盛世的風韻。釉面色調黑白分明,以大塊色斑點綴器物,質樸而凝重。此件花釉壺應為唐代河南魯山窯的產品,因為相同類型的瓷器殘片標本在魯山窯窯址中有發現。
花瓷腰鼓,長58.9cm,鼓徑22.2cm。
腰鼓廣口,纖腰,鼓身凸起弦紋七道。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凈的釉面上,潑灑出塊塊藍白色斑點,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以陶瓷燒制鼓腔,別具特色。河南省的禹縣、郟縣、魯山窯等在唐代均產花釉瓷,而以魯山窯腰鼓最為有名。70年代,故宮博物院與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工作人員根據唐代人南卓《羯鼓錄》中有關“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再次調查魯山窯址,發現了黑釉斑點腰鼓殘片,其特征與傳世腰鼓完全一致。從而證實了這件黑釉花瓷腰鼓確系河南省魯山窯制品。
此鼓造型碩大規整,線條柔和,紋飾奔放,通體漆黑明亮的黑釉與變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襯托,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如云霞飄渺,似水墨渾融,裝飾效果極強,是唐代瓷器的傳世精品。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通高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
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可與青瓷分庭抗禮,陸羽在《茶經》中以“類銀”、“類雪”贊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紋飾取勝,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產最負盛名。這件精雕細琢并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白釉罐,唐,高13cm,口徑7.4cm,足徑6.1cm。
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河北省內丘曾發現其窯址。創燒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時由于原料匱乏等原因而日漸衰落。唐人對邢窯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稱其產品如雪似銀,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使用的極其廣泛。
白釉瓶,高14.4cm,口徑6cm,足徑7.2cm。
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
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凈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邢窯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潔白的釉面在唐代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唐朝人李肇《國史補》中就曾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并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邢窯白釉碗,唐,高7cm,口徑8.1cm,足徑3.8cm。
此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質白潤瑩厚。
玉璧底碗始出現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陜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越窯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徑2.3cm,足徑7.9cm。
瓶直口,長頸,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質致密。釉呈淺青綠色,唐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道出了越窯青瓷的釉色特點。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類似的越窯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與此件相似,說明這些越窯器的制作從選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燒制等各道工序一絲不茍,應為當時越窯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宮廷的佳器。
越窯青釉直頸瓶,高22.4cm,口徑2.3cm,足徑7.3cm。
瓶直口,長頸,頸上細下略粗,碩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細膩,發色純正。
唐代越窯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稱于世,為當時全國青瓷之冠。唐代越窯青瓷釉質細膩,透明度好,釉色極為優美,青綠色調,渾厚滋潤,其胎體灰白色,淺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麗幽美,釉面猶如一湖清水。當時許多文人紛紛吟詩作賦予以贊美。唐人陸羽《茶經》中,形容越窯青瓷“類玉”、“似冰”。詩人陸龜蒙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頌。此瓶應為晚唐燒制的越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