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的小事,用心聽運營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亞里士多德。
本書分為重新探索自我、個人的成功:依賴-獨立、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互賴、自我提升和完善四大部分。在四部分中總結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七個習慣的理念自成一體,讀罷有醍醐灌頂之感。
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不僅僅對于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辟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作者把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 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說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和觀察總結來學習更多的規律和方法論,同時也要注意多實踐,來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積極向上,讓自己有意愿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作者認為,七個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相輔相成,是人生的指導原則。所以你不能只學一個,這是個完整的系統,缺一個就無法達到有效。
習慣一:主動積極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于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梭羅
這是個人愿景的原則,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
也就是人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傷害我們的并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悲慘遭遇的回應。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轉換,使人以全新的觀點看待世界,自己和他人,審視生命的意義。
可遇見問題了怎么辦呢?看好的一面,做積極改變的事。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
把外在環境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應該說是我們給了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利,這種“由外而內”求變的思維定式就是以外在環境改變作為個人改變的先決條件。
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如果遇到實在無能為力的狀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仍是上上策,不管快樂或不快樂,同樣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和行為負責。
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有可能對他人負責;一個人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才被人尊重。相信自己,全力以赴地做事情,充滿激情和活力,就會感染周圍的人。每個人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積極主動的本質和最清晰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或者對別人有所承諾,然后從不食言。
積極的人使用積極的語言:“我能”、“我要”、“我寧愿”等等。消極的人使用消極的語言:“但愿”、“我辦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習慣二:以終為始
這是自我領導的原則,自我領導是第一創造、自我管理是第二次創造。
個人、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之上。
有時,人最難的就是堅持最初的夢想。失去了夢想,就失去了指南針。
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忠實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就能確信日常的所作所為并非與之南轅北轍,并且每天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不敢懈怠。
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現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后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后,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東西。因此,我們無比盯緊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和內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顯得微不足道。
我們希望自己在蓋棺定論時獲得的評價,才是我們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而這份使命宣言應分角色來確定目標
1.可視化的心里暗示
2.日常事務的心靈演練
習慣三:要事第一
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歌德
這是自我管理的原則,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你的目標、愿景、價值觀及要事的組織與實踐。
這一個習慣中最有用的便是時間管理理論中的“第二類事務”才是工作重點,第二類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系,規劃長期目標,防患于未然。按照德魯克的觀點,高效能人士的腦子里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
世上最寶貴的是時間。時間管理的技能,決定了你的成敗。什么事情必須自己完成,什么事情必須委托給他人,哪些事情你必須提前考慮,哪些又不必考慮。你越是擅長判斷,果斷處理,你的效率就越高,價值就更明顯。
有效管理是把我重點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么是重點后,再考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她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者沖動所左右。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物,因為不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來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
四類事:一、重要且緊急;二、重要不緊急;三、不重要但緊急;四、不重要不緊急。
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這點不容易做到,需要花一定的精力來多處理第二類事務。
勇敢說“不”!
習慣四:雙贏思維
這是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鼓勵我們解決問題,并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雙贏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
一定要去掉敵死我活的心態,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用競合來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古人說,吃虧就是占便宜。
所謂感情賬戶,存儲的是增進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夠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和信用。
沒有信任就談不上友誼,沒有誠實就談不上信任。
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最要緊的不在于言語或行為,而在于北行。言不由衷、虛偽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就會被識破,何以建立圓滿的互賴關系。
七種主要的投資方式:
1.理解他人
2.注意小節
3.信守承諾
4.明確期望
5.正直守信
6.用于致歉
7.無條件的愛
習慣五:知彼解己
這是移情溝通的原則,當我們改變以回答的心態,而以了解對方的心態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心靈的真誠溝通,能增進了解和友誼。做事就是做人。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系方面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己解彼————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先診斷,后開方。
有幾個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又有幾個人在做的時候能意識到呢?
習慣六:統合綜效
這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匯眾人智慧,而歸己所用。要實現一個遠大的目標,往往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善用團隊力量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統合綜效的基本新態勢:如果一個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的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到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習慣七:不斷更新
這是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鍛煉屬于第二類事務,但是由于不具備緊急性,因此很少人能夠堅持不懈,結果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第一類事務。
人的本質是四維的:身體、頭腦、心靈、精神。
自我提升和完善也從這四個層面入手。
精神上:音樂、文學,思考、確立、堅持價值觀;==》強化自我領導
身體上:鍛煉、營養。==》強化個人愿景
智力上:閱讀、想象、規劃、寫作;==》強化自我管理
心靈上:移情、統效;
越是積極主動,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實施自我領導和管理,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就能越多的從事第二類事務,越能先理解別人,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越是培養獨立性的習慣,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下提高效能。
需要從整體系統來看七個習慣
生活是如此重要,所以不必太認真,遵循自己的內心選擇,按原則做事就好。
作者認為:“習慣”是“知識”、“技巧”、“意愿”三者互相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養成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培養習慣,當然是為了高效,高效的目的則是為了成功。
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只有當人們學會并遵循這些原則,把他們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區,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幸福。“高效能”是產出/產能平衡原則的體現。
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的成功,和公眾領域的成功。
前三個習慣是個人領域成功的原則基礎。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和行為也獨具一格,而堅實、穩定的內在核心賜予他們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與力量。
每個人都希望改變現狀,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如果我們只想讓生活發生相對較小的變化,那么專注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即可,但是實質性的生活變化還是要靠思維的轉換。
思維定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這構成了我們觀察世界的窗口。而思維轉換的力量也正是定式改變必須的力量,無論這種轉變是立即發生的,還是經過計劃緩慢進行的。
穩定的經濟基礎并非來自工作,而是來自個人的產能(思考、學習、創造、調整)。
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會保持冷靜和客觀,不收情緒或者其它因素的干擾,縱觀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它相關因素以及不同決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慮之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擁有其他生活中心的人可能和以原則為中心的人做出的選擇一樣,但是后者的選擇是主動的選擇,沒有收到環境或他人的影響,是通盤考慮后的選擇的最佳方案,是有意識的明智選擇,而不是上帝的意識。
七個習慣澆灌出來的最高級、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實就是齊心協力,就是把自己、愛人、朋友和同事合而為一。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