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德籍日裔山下英子根據瑜珈中的“斷行、舍行、離行”而提出。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
從2000年起,山下英子更是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日本 NHK、TBS、東京電視臺、《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媒體競相采訪,令斷舍離講座成為社會流行話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全民斷舍離的熱潮,參加講座的學員也日益增多。 作者還以此著書立說《斷舍離》、《歡迎來到斷舍離的世界》、《斷舍離減肥法》、《新·生活術 俯瞰力》等暢銷作品。
斷舍離其實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時刻,當感覺茫然無措,精神狀態極差時。逼著自己去洗一個頭或將頭發梳理整齊或高高束起,便會感覺精神隨之一振,仿佛一下子有了力量去繼續做別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斷舍離,與自己不良情緒的斷舍離。
二
幾乎每個人的家里不知不覺中,都會堆滿了各類物品,放在那兒掉滿了灰塵的同時,也顯現了這些物品其實有可能幾年都不會去動一下,更談不上用,大多數直接被我們忘記了是什么;又或者,仿佛記得有這個物品的,但是卻怎么也找不到了,也懶得去找;更多時候,我們拿回的(包括購置、贈送、發放)的物品,我們總是容易在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感與安全感,喜滋滋地將家變成倉庫,而不是舒適的生活場所。
那么,在物質富饒的今天,完全不可能會匱乏的情況下,為什么我們依然會需要家里存滿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呢?我們在恐慌什么?
昨天想去幫老母親打掃一下衛生,結果是只讓把她自己睡的那個床和客廳里的沙發吸吸塵,其它地方一律不讓動,因為這便是平時里她用得最頻繁的物品。不讓動的東西都用或報紙、或布塊、或塑料布蓋住,或者是盒子裝著。下面是些什么東西,估計只有天知道了。我稍翻動了一下電視機柜下里面的東西:有十幾年前的插板、有我們買來的各類生活小用品,當然是連包裝也沒有拆開的、還有一些壞掉了不能用的東西……連從柜子門上掉下來的一塊玻璃門,都不讓丟棄。
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是這個物品還有沒有用,而是它還好好的,也許有用;更多的時候,并不是這個物品我需不需要用、會不會用,而是備著,總會有用。于是,家漸成倉庫……
三
盡管現在生活水平提高,每戶家里房子大而人口少,但是畢竟空間還是有限。尤其,當物品置放時間長,不免亂成一團時,更不可能找得出來使用。所以,總會用得上,其實就成了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
我自己成家后,先后搬過幾次家。每次搬家時,便是最舍得丟棄物品的時刻。也會偶有想起某樣物品被丟棄而心生悔意,但其實,物品放置時間長了也會壞掉,另一方面,物質豐富的今天,陳舊的物品過了若干年后再拿出使用,也不可能順手,更不可能讓自己使用時心情愉悅。是呀,明明我已有條件使用全新更方便的物品,為什么還要使用陳舊的呢?
那么,這些都是斷與舍的修為。
四
離,我認為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意識,那便是謹慎地選擇與物品發生關系。也就是說,我們防微杜漸的最好辦法,當然是能“離”則“離”,不輕易購置、接受任何物品。除非自己真正當下需要、此時需要,所謂剛需。而不為便宜、備著、好用、好看、也許用得上等等莫名其妙的理由而將物品帶進家門。
2016年的10月,我因為一篇文章《一年未買衣服,結果發生了什么》而發誓一年不買衣服,2017年這個誓言依然有效。當然,其實我沒有完完全全地遵守與做到。但是,大幅度降低了購置衣物的頻率與次數,之前的我,感覺除了購物,都不知道還有什么樂子了。一天兩三個快遞是常事,最多時一天七八也是有的。想想也真可怕。
兩年來,我的收獲是購置了一輛豐田越野車,最遠還去一趟西藏。
那么,我缺衣少食了沒?沒有!生活不方便了沒?沒有!衣柜里依然有一年也輪不上穿一次的衣服,柜子里依然有可以用上幾年的垃圾袋……
五
在漸斷漸舍漸離的過程中,自己的意識獲得了極大的改變。現在常常心生悔意的不是曾經被我丟棄的物品,而是被我未認真思考便購進的物品。尤如雞肋,棄之可惜,留之無用(比如衣服烘干機),只好留著當警示物了,慚愧。
這段時間里,再次認真地看一遍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于是周未,大刀闊斧地開始收拾整理。
之前每次出去打包或從老母親家里打包來的各類塑料盒全部一一洗得干干凈凈地留著,準備萬一有用,居然已占整整一隔柜子。全部拿出來,丟掉,把柜子清理出來后,把原來放在外面的油瓶、醋瓶等等一一放了進去。
客廳里有一個大柜子,剛搬進來時,還覺得其實沒什么可放的。現在居然也滿滿的了。一一拿出來,分了下類:有各種一次性洗碗巾、保鮮膜、洗碗用手套、各種家居小用品(之前記得有,都找不到的,嘿嘿!)、各種紙(廚房紙、洗臉紙、衛生紙)、各種包、最多的是買物品后留下的袋子。總感覺用得上,于是……今天統統審視一下,留下備用的,一律丟掉!當然購置的物品不丟,分類擺放,估計至少兩年不需要再購置了。(汗)
原來買的各類收納箱,一直空著,而各類干貨食品卻還放在購置時帶來的袋子里,占地方不說,還不好看不好取用。于是,將這類食品一一拿出,分類放置于各種收納盒中,寫上標簽。將放置了許久,已生蟲了的、過期了的、肯定不會再吃的全部丟掉!
前年搬進來時,跟風買了一些放置調味品的漂亮的器皿,其實非常不實用。全部丟掉!
六
兩年來,也漸悟斷舍離是一種修行。修行是一種行為習慣的修煉過程。在修行的過程中,行為決定了意識的形成,而意識將決定自己對于物欲的執念,是否被自己覺察、是否可以被自己審視,并漸漸放下。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要給自己時間,慢慢來。并允許自己暫留下一些物品,畢竟生活是油鹽柴米組成的。
但也要時時保持警醒,思考并提醒自己:心,尤如盛物的器皿,只有放下其中的對物的執念,騰空自己,才裝得進對精神與靈魂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