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胞宮西醫稱子宮,陰戶稱外陰,玉門稱陰道口,陰道稱陰道,子門稱子宮頸口。
2.婦女生理特點:月經、帶下、妊娠、產育和哺乳。月經產生是臟腑、天癸、氣血、經絡協調作用于胞宮的正常生理現象。月經:是指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月月如期,經常不變。又稱“月事、月水、月信”妊娠:從懷孕到分娩這個階段。妊娠的生理現象:停經、脈滑、早孕反應、乳房變化、小腹膨脹。婦女疾病的因素:寒熱濕邪、痰飲瘀血、情志因素、生活因素、體質因素。生活因素:房勞多產、飲食失調、勞逸過度、跌仆損傷。婦科疾病的病理: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二脈損傷。惡露:新產后有余血濁液從子宮通過陰道排出.
3.月經病:是以月經的期、質、色、量發生異常,或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的疾病。病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房勞多產、飲食勞倦,并與體質因素有關。主要機理:臟腑功能失調或氣血失調,導致沖任二脈的損傷。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以治本。
4.月經先期: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周兩潮,連續兩個月期以上者。西醫稱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盆腔炎。病因病機:氣虛,血熱。治療原則:虛者補之,熱者清之。以安沖為大法。脾氣虛證--補脾益氣,攝沖調經--補中益氣湯;腎氣虛證--補腎益氣,固沖調經--固陰煎;陽盛血熱證--清熱涼血調經--清經散;肝郁化熱證--疏肝清熱,涼血調經。--丹梔逍遙散;陰虛血熱證--養陰清熱調經--兩地湯。
5.月經后期: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或40-50日一行,甚或3-5個月一行,連續兩個周期以上。西醫稱月經稀發、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因病機:腎虛、血虛、虛寒、氣滯和實寒。發病機理:虛則精血不足,沖任不沖;實則邪氣阻滯,沖任不暢。治療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腎虛證--補腎養血調經--大補元煎;血虛證--補血益氣調經--歸脾湯;虛寒證--扶陽祛寒調經--溫經湯;實寒證--溫經散寒調經--溫經經;氣滯證--理氣行滯調經--烏藥湯。
6.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或提前或延后7日以上,并連續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本病以月經周期絮亂為特征。月經先后無定期與崩漏鑒別:崩漏為周期、經期和經量異常,而月經先后無定期為周期不定,經期,經量基本正常。病因病機:腎虛、肝郁。治療原則:疏肝補腎,調理沖任。腎虛證--補腎調經--固陰煎;肝郁證--疏肝理氣調經--逍遙散。
7.月經過多: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明顯超過正常的月經量者。與崩漏的鑒別:崩漏在陰道大量出血時癥狀與月經過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無周期性同時伴有經期延長,淋瀝日久不能自然停止,而月經過多有周期性,且出血會自然停止。病理特點:經量明顯增多,在一定時間內自然停止。病因病機:氣虛、血熱和血瘀。治療原則:經期止血為主以治標,經后固沖為主以治本。氣虛證--補氣攝血固沖--舉元煎;血熱證--清熱涼血,固沖止血--保陰煎;血瘀證--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8.月經過少: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明顯減少于,或經期不足2天,甚或點滴即凈者。特點:經量明顯減少。病因病機:腎虛、血虛、痰濕和血瘀。治療宜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腎虛證--補腎益精,養血調經---歸腎丸;血虛證--養血益氣調經--滋血湯、血瘀證--活血化瘀調經--桃紅四物湯;痰濕證--化痰燥濕調經--蒼附導痰丸。
9.經期延長:月經周期正常,經期超過了7天以上,甚或淋漓不凈達半月之久者。病因病機:氣虛、虛熱和血瘀。氣虛證--補氣攝血調經--舉元煎;虛熱證--養陰清熱調經--兩地湯;血瘀證--活血祛瘀止血--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
10.經間期出血:凡在兩次月經之間出現周期性少量出血者。西醫稱排卵期出血。病因病機:腎陰虛、濕熱、血瘀。治療大法:以調攝沖任陰陽平衡。腎陰虛證 --滋腎養陰,固沖止血--兩地湯;濕熱證 --清熱利濕止血--清肝止淋湯、血瘀證 --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湯。
11.閉經: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來潮后又中斷6個月以上,排除生理性停經者。前者稱原發性閉經,后者稱繼發性閉經。病因病機:肝腎不足、陰虛血燥、氣血虛弱、氣滯血瘀、痰濕阻滯。治療原則:虛者補而通之,實者瀉而通之。肝腎不足證--補腎益精,養血調經--歸腎丸;陰虛血燥證--養陰清熱調經--加減一陰煎加二至丸;氣血虛弱證 --補氣養血調經--人參養榮湯;氣滯血瘀證 --活血理氣,祛瘀通經--血付逐瘀湯;痰濕阻滯證 --豁痰除濕,活血通經--蒼附導痰丸。
12.崩漏:經血非時暴下如注或淋瀝不盡者。一般以來勢急,出血量多者稱“崩”也稱“崩中”;來勢緩慢,出血量少淋瀝不斷者稱“漏”又稱“漏下”。西醫稱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尤其是無排卵型) 病因病機:腎虛.脾虛.血熱.血瘀。主要病機是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為主,止血乃是治療本病的當務之急。具體運用止血方法時,還要注意崩與漏的不同點。治崩應以塞流為主,以防止氣隨血脫,止血方法有固氣止血,、收斂止血。治漏宜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佐以塞流,宜養血行氣,不可偏于固澀,以免血止成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塞流、澄源兩法常常是同步進行的。復舊即是調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應理脾益腎以善其后。對青春期患者,宜補腎氣,益沖任為主;對生育期患者,重在疏肝扶脾以調沖任;對更年期患者,則主要滋腎補脾以調固沖任。賽流、澄源、復舊三法分步論治,但又不可截然分開,宜靈活變通,流賽需兼澄源,澄源需兼塞流,血止后復舊為主,但不忘澄源。腎陰虛證--滋腎益陰,固沖止血--左歸丸合二至丸;腎陽虛證--溫腎益氣,固沖止血--右歸丸;腎氣虛證――補腎益精,固沖止血――加減蓯菟絲子丸;脾虛證---健脾益氣,補脾攝血--固沖湯;陽盛血熱證--清熱涼血,固沖止血---清熱固經湯;陰虛血熱—養陰清熱,固沖止血――上下相資湯;血瘀證---活血化瘀,固沖止血--四物湯合失笑散 。
13.痛經: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病因病機:肝腎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治療原則:調理胞宮,沖任氣血。治法分兩步:經期重在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證求因以治本。肝腎虧損證--補腎填精,養血止痛--調肝湯;氣血虛弱證--補氣養血,調經止痛—圣愈湯;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湯;寒凝血瘀型--溫經散寒,祛瘀止痛--溫經湯;濕熱瘀阻證--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
14.帶下病:帶下量明顯增多或減少,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稱為帶下病。病因病機:脾虛、腎虛、濕熱下注、濕毒。西醫稱生殖器炎癥(宮頸炎、陰道炎)、腫瘤。主要致病因素:濕邪。治則:祛濕。 治療原則:健脾、升陽、除濕。脾虛證--健脾益氣,升陽除濕--完帶湯;腎陽虛證--溫腎助陽,固澀止帶--內補丸;腎陰虛證--滋陰清熱止帶--知柏地黃丸;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止帶--止帶方;濕毒蘊結證--清熱解毒除濕--五味消毒飲。
15.妊娠病:在妊娠期間(40周) ,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妊娠病,亦稱胎前病。發病機理:陰虛陽亢、腎虛不固、脾虛血少、胎阻氣機。治療原則:治病與安胎并舉。胎安具體治療大法:補腎、健脾、疏肝。
16.妊娠惡阻:妊娠早期,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頭暈厭食,甚則食人即吐者,又稱“子病”、“阻病”,西醫學稱妊娠劇吐。病因病機:脾胃虛弱、肝胃不和。主要機理: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治療大法以調氣和中、降逆止嘔為主。脾胃虛弱證--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香砂六君子湯;肝胃不和證--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加味溫膽湯
17.胎漏:妊娠期間,陰道少量出血,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斷,而無腰酸腹痛者,亦稱“胞漏”或“漏胎”。胎動不安:妊娠期間,出現腰酸腹痛,小腹下墜,或陰道少量流血者,又稱“胎氣不安”。西醫學稱先兆流產、先兆早產。病因病機:腎虛、氣血虛弱、血熱、外傷。主要機理:沖任氣血失調,胎元不固。安胎大法以補腎固沖為主。腎虛證--補腎益氣,固沖安胎--壽胎丸;氣血虛弱證--益氣養血,固沖安胎--胎元飲;血熱證--清熱涼血,固沖安胎--保陰煎;外傷證--益氣養血,固腎安胎--加味圣愈湯
18.滑胎:凡墮胎、小產連續自然發生3次以上者,亦稱“數墮胎”。西醫學稱習慣性流產。病因病機:腎氣虧損、氣血兩虛。主要機理是沖任損傷,胎元不固。治療原則:虛則補之。腎氣虧損證--補腎固沖安胎--補腎固沖丸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調經安胎--泰山磐石散。
19.產后病:產婦在新產后或產褥期內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發病機理: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所傷、元氣不固。病理特點:多虛多瘀。治療原則“勿拘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三審:審小腹痛與不痛,審大便通與不通,審乳汁的行與不行及飲食之多少。三急:嘔吐、盜汗、泄瀉。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過利小便。
20.惡露不絕:產后惡露持續3周以上,仍淋漓不斷者。西醫稱產褥感染、胎盤胎膜殘留、子宮復舊不良。病因病機:氣虛、血熱、血瘀。發病機理:沖任不固,氣血運行失常。本病辨證應以惡露的量、色、質、氣味等辨別寒、熱、虛、實。治療原則:虛者補之、瘀者攻之、熱者清之。氣虛證--健脾益氣,固沖止血--補中益氣湯;血熱證--清熱養陰,涼血止血--保陰煎;血瘀證--活血化瘀,止血歸經--生化湯。
21.婦科雜病:凡不屬經、帶、胎、產疾病范圍,而又與婦女解剖、生理病理特點有密切關系的疾病。病因病機: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臟陰虧少,情志不調;稟賦不足,氣血虛弱。 婦科雜病治療必須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核心。
22.不孕癥:女子婚后夫婦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過,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稱為“不孕癥”,前者稱為“原發性不孕癥”,后者稱為“繼發性不孕癥”。古稱前者為“全不產”,后者為“斷緒”。病因病機:腎虛、肝郁、痰濕、血瘀。腎氣虛證--補腎益氣,溫養沖任--毓麟珠;腎陽虛證--溫腎暖宮,調補沖任--溫胞飲;腎陰虛證--滋腎養血,調補沖任--養精種玉湯;肝郁證---疏肝解郁,理氣調經--開郁種玉湯;痰濕證--燥濕化痰,理氣調經--蒼附導痰丸;血瘀證--逐瘀蕩胞,調經助孕--少腹逐瘀湯。
23.婦人腹痛:婦女不在行經、妊娠期發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則痛連腰骶者,稱為“婦人腹痛”。與宮外孕鑒別:宮外孕多有停經史,突然撕裂樣劇痛,自一側開始向全腹擴散,多有休克,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妊娠實驗陽性,超聲顯像一側附件低回聲區,其內或有妊娠囊。病因病機:腎陽虛、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結。主要機理;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治療原則:虛者宜補而調之,實者應行而通之。腎陽虛證--溫腎助陽,暖宮止痛--溫胞飲;血虛虛弱證--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人參養榮湯;氣滯血瘀證--理氣活血,化瘀止痛--血府逐瘀湯;寒濕凝滯證--散寒除濕,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濕熱瘀結證--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
24.陰癢:婦女外陰及陰道內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者。病因病機:肝腎陰虛、濕蟲滋生、肝經濕熱。治療原則:治外必本諸內。肝腎陰虛證--滋陰降火,調補肝腎--知柏地黃湯;肝經濕熱證--瀉肝清熱,除濕止癢--龍膽瀉肝湯;濕蟲滋生證--清熱利濕,殺蟲止癢--萆蘚滲濕湯。
25.產后發熱: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并伴有其他癥狀者。病因病機: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虛。治療以調氣血和營衛為主。感染邪毒證--清熱解毒,諒血化瘀--解毒活血湯;外感證--養血祛風,疏解表邪--荊防四物湯;血瘀證--活血化瘀,和營退熱--化生湯;血虛證--補血益氣,和營退熱--八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