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地位,在歷史上和轎子,馬匹的地位是相同的。騎馬佩劍坐轎子,在古代,代表著權貴象征。到了近現代,汽車就成了一種地位的外在表現。
近代任何一個世界帝國,無不同時是一個工業強國,而汽車工業,是工業產業升級的主要戰場。除了軍工領域外,汽車工業是民生消費中,產值相當高的工業領域。
事實上全世界汽車銷售一年差不多要達到9000萬-1億輛,中國的市場占比超過30%。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產汽車給人的印象是“只有銷量和產量,但沒有品牌和質量”的弱勢印象。
這個印象,并非完全出于工業技術的落后,更多的,依舊是背后的政治格局和全球分工配比中,中國所在的低端產業鏈地位。
因此,汽車自主品牌和獨立的汽車工業技術,不僅僅只是產品品牌和榮譽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中國的工業產業,全面擺脫世界代加工工廠的帽子。
這里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什么我們在國產汽車機械等重大商業科技方面還是不行?
事實上在工業化體系下,各國的汽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不會存在那種絕對性的差別,包括國產車。最終的差異,是人為造成的。所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等于是全面廢止了國產車的工業技術發展,將西方品牌放進來,直接對國產車形成壓倒性優勢。對國產車的最大障礙,就是外資 4s 店牌照,
所以,過去三十年的汽車市場,是西方汽車品牌賺爆了的市場,這龐大的利潤,并沒有落到中國人自己手里。
比如,廣汽2017年的銷量達到200萬輛,同比增長36%,廣汽傳祺自主品牌已經是廣汽集團里面盈利最大的,而且是凈利潤,廣汽集團自主車企廣汽乘用車在2016年營業收入為328.08億元,凈利潤為30.43億元。這意味著,廣汽從一輛自主品牌獲取的利潤,等于三輛合資品牌。
同樣是廣汽,自主品牌采購的國產零部件供應商數量達到一半以上,歐美和日系只有35%左右。扶持國產自主品牌,是對整個汽車生產鏈都產生巨大規模的效應。而國外進口車,則不會做到這一點。
因此,這不是一輛車對一輛車的戰爭,是一條產業鏈和一條產業鏈的戰爭,目標是將戰爭獲得的利潤,落在自家的領土內。合資企業的話語權,高收入的崗位,利潤都牢牢控制在國外企業手里。
也正因為這點,這些外資車企在國內賺得缽滿盆滿,其員工,在中國也是十分囂張,最近也是頻頻爆發外籍員工在華丑聞:
2010年,中國的自主品牌生存是進入了最為艱難的四年,連續幾年都出現市場份額下滑,也是這一段時間,國外進口車最為囂張的時代。
2014年后,SUV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自主汽車市場開始產生轉向SUV。主要是因為當時合資品牌車中,SUV車型還處在真空期,這給中國的汽車工業獲得了最新機遇。
2014年,國產自主品牌SUV銷量上升51%。
2017年,SUV銷量猛增到為1000萬輛+,比上年增長14%。
預計到2019年,SUV銷量第一次超過轎車的銷量。
2017年中國SUV銷量前十名,僅有三個合資品牌上榜,剛好是來自美,德和日,三個汽車工業強國的品牌,分別是別克昂科威,大眾途觀,日產奇駿。
因此,未來國產SUV,將是國產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先鋒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