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2014年夏天筆者出版的《方向的力量:商科職業規劃》一書中首次提及我總結的關于職業規劃的方法論。
原版的三步法由第一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步探尋內在真我對理想生活狀態、工作狀態等方面的真實訴求。
第二步對“性格、興趣、能力”的分析自身優劣勢和排除不匹配方向、第三步針對商科學科對應金融、財會、市場、咨詢、供應鏈管理等行業做深度剖析幫助大家進一步定位,再到“反推補強”,即從知己到知彼后制定切實可行的針對未來職場競爭力的提升方案。而在書籍出版后至今的兩年半時間里,據不完全統計我陸續為超過570位學員進行過一對一的職業規劃咨詢。
基于這些一線咨詢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我對原有方法論模型進行了優化,特別是針對可行性分析部分將此部分獨立劃分為第二步并著重突出優勢資源整合的維度的考量。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三步法則中的——上篇
現實生活中每個個體都是在努力地尋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幸福與否恰恰是有每個個體的三觀來決定的。
簡而言之,由于每個人由于對三觀的定位不同,對于“幸福”的定義也不同。比如,有的人把事業放在第一位,他們把事業的登峰造極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全部,為了這些甚至可以犧牲自己感情、家庭或生活的其他一些部分,那么這些人的人生規劃中事業就占據了主導,因此在考慮職業規劃的時候可以減少對家人、工作地點、婚姻等因素的考慮,在這樣的主基調確定的情況下,不限地域的尋找發展機遇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增加成功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
而有的人則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會允許因為工作的過于忙碌而破壞了家庭的和諧,那么這樣的人基于其三觀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就會把家庭、可自由支配時間、工作地點與家人的距離遠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來考慮,那么對于這些人而言,去從事比如投資銀行類工作、管理咨詢類工作、對外審計類工作或許就顯得不太合適。這就是為什么陳老師建議大家需要首先分析自己的三觀,做好人生規劃,再開始進行職業規劃的原因。
三觀正不正
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應該是人生規劃,為了確保廣大讀者們的這第一步走的踏實而穩健,請務必保持耐心讀讀下面這些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描述,然后再聽陳老師道來本書的重點—職業規劃。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和觀點。不同的人由于所處社會地位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也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是兩種最基本的對比的世界觀。
世界觀又和人生觀相互緊密聯系著。基本上,世界觀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觀,我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正確理解,都以對各類事物客觀規律有正確的認識為前提。
人生觀是指對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包括對于生死、幸福、榮辱、愛情等各方面人生價值的看法和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同樣建立在以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基礎之上。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各類事物的價值上和意義上更微觀的基本觀點。價值觀確立我們的價值取向和判斷標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思考問題與進行各類決擇的基礎。在價值觀成熟的基礎上,我們對于人生的整體目標和追求才能有更好更理智的規劃。
總結
事實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要進行職業規劃前,若能從三觀的角度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價值取向和追求,隨后基于較為確定的三觀作出的人生規劃才能給個人的職業規劃作最好的指引,從而提高最終職業規劃的準確性、對個體的適用性。
第一步由內而外,先從分析自身開始。凡事都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職業規劃的本質是什么?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想要進行職業規劃的人本身,一定要先看清自己的本質,先“知己”才可以有下一步的“知彼”。而往往很多人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
很多同學都只根據工作描述或者別人的感受來看待一份工作,但很多情況下你并沒有辦法真的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很多人都在入職后抱怨對自己做的東西沒有興趣和激情。那如何判斷一份工作和自己的匹配度呢?陳老師認為只有你能由內而外先看清自己(知己),才能在做判斷的時候(知彼)成竹在胸。
那么如何做到“知己”呢?要做到“知己”,就需要做到對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興趣”有深入的分析。對于選擇一份職業和一個行業,一切的基礎是人的性格,這是最關鍵的一點,性格match了,再考慮能力和興趣,能力可以培養提高,興趣可以挖掘,而性格則是能力和興趣的先決條件。
如果委曲求全,只顧一些表面的東西不但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有多大作為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做一份職業或在一個領域內的時間如果有了十多年二十年,當你體力腦力都開始下滑,當你步入中年,還有什么東西能夠支撐起你不斷前進的腳步?還有什么東西才能讓你經得住后起之秀猛烈的沖擊?那就是那份你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而熱愛和激情源自于能力、興趣和性格。
筆者能看清自己的本質,靠的便是這走了幾年彎路后摸索出來的“六字真言”。這三點是事業成功與否的基礎,滿足了這三點,你的事業定會有好的發展。而缺乏其中任何一點,都足以形成一座阻礙你前進的大山。三點中性格是重中之重,性格不合適,能力和興趣都是空中樓閣。能力有先天優勢和自身基礎,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后天通過實踐培養和提高,對于興趣,筆者希望大家不要對其定義局限在某一具體的形式上,比如愛打游戲,愛足球等,打游戲和足球相關的工作有多少?所以筆者建議更多的時候要將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東西納入考慮范疇,項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市場策劃完美實施后的那分激動、作咨詢出差跑遍天南地北后無所不知的滿足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興趣的一部分。
這里筆者舉出自己的例子給大家做參考,筆者本科經濟類專業畢業后,進入金融行業工作,先后輾轉五個不同領域的金融機構,每一個都名聲在外,面子上非常有光。但工作內容偏向sales,作為business的一部分,需要經常和客戶打交道;在商行做公司信貸(供應鏈金融)的日子里,作為“信貸員”談的客戶和我們大多處于不對等的地位,作為客戶經理需要千方百計討好可以給我們存款和向我們貸款的優質客戶。
首先,成天應酬、花言巧語、虛情假意討好客戶和筆者的性格格格不入,其次,銷售類工作帶來的業績壓力遠遠大過經常OT(加班)類工作的壓力,這兩種壓力是完全不同的壓力。其三,在金融行業內,筆者對金融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也導致筆者在業余時間并不會積極去學習深造,平時工作中積極動腦思辨的時間也很有限。這直接導致筆者的能力提升受到了限制。
三年時間轉瞬即逝,筆者在2012年的一月起經歷了8個月的實踐后,終于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行業——教育培訓和教育咨詢,在那里筆者的性格,興趣,能力都得到了激發。在此之后,職業規劃方向明確,雖然也進行過微調,但一步一個腳印,大的方向一直未曾改變。
所以希望大家能根據這三點去找尋自己所適合、所熱愛的職業。性格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性格和工作有著非常直接和密切的聯系,在性格滿足的情況下,才能有余地去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是否會滿足。具體如何根據性格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以及如何去操作請看下文。
如何由“性格”來定位職業發展?
MBTI。關于這點,先人早有研究,MBTI是一份基于對測試者性格進行分析后幫助測試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的測試分析法,link為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筆者就是通過這個測試給筆者列舉的職業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所以筆者認為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接下來更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利用測試結果提供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篩選與定位。首先,以筆者的的測試結果為例,筆者會看到系統列出了近20個可能適合筆者的職業,其中有一些職業是有共性的,比如A行業銷售人員, B行業銷售人員,C行業銷售人員。根據筆者自己對自己的了解,第一步把這一類全部排除。
然后,其中還會有一些明顯難度很大,不現實的工作,比如電視節目主持人、歌手這種。
最后,剩下一些,比如心理咨詢師、培訓師、咨詢顧問等,筆者自己的操作經驗就是努力地去找機會實踐,哪怕是unpaid。筆者那時在UBS工作,負責歐洲市場的業務,每天凌晨2點才下班,可仍舊擠出了時間,參加了面試,每周末兩天時間全都用在了一家語言培訓學校上,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真愛”。筆者想說,技巧、經驗、方法必須付之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如果你是一個積極生活的人,生活也一定會積極地回報于你。
對于興趣,希望大家不要對其定義局限在某一具體的形式上,比如愛打游戲,愛足球等,打游戲和足球相關的工作有多少?所以建議更多的時候要將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東西納入考慮范疇,項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市場策劃完美實施后的那分激動、作咨詢出差跑遍天南地北后無所不知的滿足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興趣的一部分。
對于興趣,筆者希望大家不要對其定義局限在某一具體的形式上,比如愛打游戲,愛足球等,打游戲和足球相關的工作有多少?所以筆者建議更多的時候要將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東西納入考慮范疇,項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市場策劃完美實施后的那分激動、作咨詢出差跑遍天南地北后無所不知的滿足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興趣的一部分。
P.S.--如何由“性格和興趣”來定位職業發展?
性格是否合適與是否有興趣這最關鍵的兩點離不開對職業對具體一個崗位一份工作的全位“了解”,那些商科專業對應的行業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各個行業下的細分領域有哪些方向可供選擇、各不同分支下的機構有哪些、這些機構都有哪些部門和對應的職位、這些職位的待遇、社會地位、晉升方向和途徑都有哪些等等。
對某行業某種工作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那千萬不要忘記去及時踐;倘若并沒有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或許你還需要真正的到實踐中去感受挖掘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或許你根本就不適合商科,但非常重要的是,明確了自身對某行業某類工作的強烈排斥,這些被否決的工作很可能是之前他們心中的理想工作,許多人往往在就職后才恍然大悟卻受制于許多既有的成本難以脫身,很多人因此在喪失興趣與斗志的心態下郁郁寡歡難有作為。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PS:以上內容便是職業規劃方法論“三步法則”中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