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同時,《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也正式發布。其中,“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作為一個單獨條目列出。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不僅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還包括怎樣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打造智能化校園。在可預見的未來3至4年發展關鍵期,對課程實施、教師素養,提出怎樣的新挑戰?
科學施策精準對接學生需求
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中,提出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等。
在上海,教育信息化無論是在校內、校外,還是教育治理、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云課堂”,自剛開始建校園物聯網,采集學生學業、行為、生理等數據,讓越來越多老師由原先的經驗入手到現在真實數據介入,發現學生潛質,激發學習興趣;中小學試點充滿創新元素的“未來教室”,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設備打造全媒體交互空間,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創新體驗;閔行教育信息化從探索“電子書包”,到如今建立包括活動中心、27所學校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等在內的校外大生態圈,讓學生在“家門口一公里”可找到課外活動點,與學生需求精準對接。
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如何更為精準地對接教學需求,促進教育發展?上海市電教館館長、正高級教師張治說,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重在解決學與教的關系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等。“上海教育信息化本身起步早,基礎相對較好,有先發優勢,但也有早期建設留下的劣勢,比如:系統的頂層設計顯得滯后、老舊項目整合難度變大,所以需要從頂層設計系統整合的視角,科學辨證施策,找到突破口。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揚長避短,結合產學研融合機制、供給側改革機制,綜合‘管、幫、扶’相結合的理念,讓教育信息化更科學、智慧。”
閔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牛菁說,對上海教育信息化實施多元化途徑,更精準地對接學生需求,比如:聯合高校向學生開放重點實驗室、實踐工作站,以更精準的平臺為學生服務。
人工智能呼喚一體化系統綱要
在《實施意見》中,還提及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設立“智慧教育示范區”等。
“科技大篷車”開進幼兒園,讓低幼兒童體驗人工智能;在南洋高中,勞技課、拓展課引入機器人等課程,這樣的新型教學,既有面向全體的普及教育,也有選修的跨學科實踐應用,還有部分學生參與的研究型項目,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學習體驗平臺,提早適應未來……從云課堂到云錄播,從人工智能到智慧校園,“AI”(人工智能)這個詞對現今幼兒園、中小學生已不陌生。“但目前實施的課程,大部分以科技企業開發居多,有的大同小異、參差不齊,由熟悉教育的專家、老師開設實施的課程并不多,缺乏適合學生的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如何從小學到中學更好銜接,上海能否出臺一個中小學生人工智能教學指導綱要,讓課程體系更具系統性,激發學生思維。”牛菁說。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特級校長吳蓉瑾看來,從最初的摸石頭過河的探索期,到逐步找到了門道,最新發布的文件提到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方法改革”“構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對目前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綜合評價等提出更高要求。持續激發興趣、大規模因材施教、常態化應用等問題,在實踐過程中都需要去面對解決。
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師現代化
課堂不再只是“粉筆、黑板、課桌椅”等老三樣,AR技術、人臉識別、谷歌地圖,智慧課堂教學交互軟件、學生行為智能分析系統、數字化多功能黑板等新技術,也逐漸進入上海教室。在學科教室、未來課堂等現代化的新型學習場所,倡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自主學習、自由探究,對今后老師提升信息素養也提出新要求。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如何培養能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未來教育的的合格教師?
南洋中學校長陳宏觀認為,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師的現代化。當下,知識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教師的現代化,與全社會終身學習的體系建設密不可分。學校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從教師先行,推動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信息化,不僅在課程里,還需要在老師的教育手段里增加信息化內容。吳蓉瑾建議,在關注教師高素養提升方面,幫助教師借力信息化手段,進一步了解每位學生、每步教學的成效,動態調整教學方案,嘗試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流程再造,開展指向學生個體的基于數據的學習分析和教學改進研究。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培訓,不能只依靠零散課程購買,還需要打破時空,將以人工智能、信息化教學作為教師培訓手段,真正將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落到實處,從而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