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小說集,其中這篇同名小說令人印象最深
余華的小說值得一讀再讀,但心情絕佳時不要讀,心情極度低落時也不要讀,就是要在平靜的日子里,心情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的時候,一支煙,一杯茶,一本余華。
當然,這是我的心得,不一定適宜他人。每個余華的讀者想必感受也有不同。我真的嘗試過在下雨的午后閱讀余華,不行,會覺得雨下在屋子里,下在身上,下在心里。往往讀上幾頁便不能繼續,趕快換一本輕松暢快一些的,否則就覺著這場雨會下個沒完。也曾在打完一場球后躺在宿舍里讀余華,不行,心靜不下來,完全進不去他的世界,隔著好幾層。
這篇《黃昏里的男孩》我極為喜歡,每每給學生講它時,難免生出復雜到連我自己都解釋不了的情緒。我會把自己代入到那男孩的身上嗎?還是孫福?有時我覺得自己是男孩,有時又覺得我就是孫福。盡管這兩個人的命運我都不愿代入,可余華就是有這種魔力,他講述著遙遠的故事,可你分明知道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且每天上演。
如果用互聯網的語言,這該是“一個蘋果引發的慘案”。饑餓的男孩偷了賣水果的孫福一個蘋果,孫福抓住了男孩,并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懲罰了男孩——生生掰斷了他右手的中指,然后將他捆起來,面對走過水果攤的所有人,大聲的喊出“我是小偷”。直至黃昏到來,孫福收攤,才將男孩放下。男孩帶著殘廢的右手消失在黃昏里。
作家余華
當初讀至此處,以為故事已經講完,心想這不過是一個悲慘之事??尚≌f真正的高妙卻還在后半部分。后半部分沒有了男孩,視角全部集中在了回家的孫福。黃昏里,小酒館,賣水果的孫福,似乎瞇著眼回想起往事。余華在這里向我們講述了孫福的人生故事。三口之家,小幸福,小日子。一日兒子溺水而亡,幾年后妻子隨剃頭匠離家,如今只剩孫福獨自一人。作為讀者,讀到這里似乎就明白了什么,那個賣水果的孫福在懲罰男孩時,口口聲聲的一遍又一遍地說著——“我這輩子最恨小偷”,原來,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次地被“偷竊”,未經允許,卻一次更甚一次的殘忍,徹徹底底的將他的生活偷了個精光。
誰是小偷呢?生活嗎?孫福不知道。他找不到小偷,就連剃頭匠他都不能將人家視為小偷,妻子的離開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早有預謀,早在兒子溺亡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只不過,不是這個剃頭匠,就是另一個泥瓦工。所以,孫福的悲劇是明知被偷了,卻找不到犯罪嫌疑人,找不到那個小偷。
于是,男孩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人贓并獲,抓個現行。人小膽慫,更合適下手。于是,這個賣水果的孫福走向了男孩,用他也許從未有過的邪惡懲罰了他心中的“小偷”,他的“惡”得以宣泄,他從此了卻一樁心事,被偷的“案子”算是“破了”。
男孩呢?消失在黃昏里。姓甚名誰,不曉得,去往何處,并無人關心。只是,我們隱隱感覺到,他向黃昏里走去的背影像極了小酒館里的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