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兩年的中考和高考成績中可見,語文成為拉分的關鍵學科。可謂“得語文者得天下。”
語文學習中的兩大難點:古文和作文。為什么讀了十幾年的書,古文依然看不懂?作文依然寫不好?今天,除了說一說語文考試難點的學習。還跟大家聊一聊語文學習歸根到底要學什么?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
如何學習古文
縱觀古人,王勃六歲善辭章;駱賓王七歲能賦詩;梁啟超'六歲畢業《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
古人與今人無智商差別,為什么今人古文讀不懂?與學習方法有關。很多孩子都在學前認字,并且認字量都上千。孩子到底真正認識的字有多少?漢字經歷幾千年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文字的結構變化都有其內在的邏輯。
簡體字卻造成了部分的割裂、斷層。對漢字本身結構和演變過程的認知缺失,增加了認字的難度。文字需要理解其含義,不同語境下的意義不同。因此,真正的認字要回歸閱讀,在語境中理解文字。陶行知先生說:“語文的教科書,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教幾個字,傳授一點零碎的知識。學生讀了一課,便以為完了,再也沒有進一步追求之引導。零碎知識的教學割裂、分離了文字,使文字喪失了完整性。導致教學不系統,學生沒興趣,孩子很難真正重構文字的內在含義。
學古文要先學好漢字,熟悉漢字的演變過程,真正理解漢字的結構,為古文的基礎閱讀做準備。古人學習語文不教“字詞”。字詞的意思是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自然懂得的。趙元任先生說過:“從前的念書就是念書,先生不一定講,學生也不一定懂,真是‘讀書不求甚解’,可是過了一陣,甚至過了很多年,書里的意義漸漸地明白了。”這個“講”,不是一般的講解詞句意思。如果我們通過講解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文字,只是局部的理解。而不是立體的懂。
周振甫先生在《怎樣學習古文》中用“立體的懂”全面講述了為什么傳統語文教育不教“字詞”?
'立體的懂'分為三方面,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比方讀《論語》,“仁”字一共出現了104次,讀到十幾次“仁”字時,對“仁”字的意思漸漸懂了,讀到幾十次、上百次時,對“仁”的意義懂得更多了。能理解“仁”字在不同語境中的詞義并加以運用,就是“立體的懂”。
如果古文的學習執著于“字”、“詞”的積累和分析研究,那我們對于古文的學習就會停留著非常淺顯的層面,很難學好。因此,古文學習的重點是多讀文章,文章讀的多了,背誦的多了,其中字詞的意思自然就能夠懂得。哪怕一時不懂,讀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貫通,不懂的就全懂了。
2
如何寫好作文
曾多年擔任高考閱卷組組長的黃玉峰老師給出了下列建議,總結如下:
學語文是要下點功夫的。特別是好的詩歌和文章應該從小就背起來。因為節奏感在里面。很多人詬病語文學習的“死記硬背” ,其實是根本不懂得怎么樣學語文。該背的書,還是要背的。多讀經典,熟背經典。孩子要從小把基礎打牢,小時候要記憶,看起來記憶會花很多的時間,節奏比較慢,其實這個“慢”才是真的“快”。
文學創作(作文)首先是積累、吸收,因為看得多了,做的多了,才會有創造。其實,今天大談的創新,并不是憑空想象。不論多么先進多么花哨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教你去建造空中樓閣。創作的過程就是扎扎實實的積累,真真切切的體悟,開開心心的面對,舒舒展展的表達。
創造力不容易培養出來,關鍵是我們不可以阻礙、壓抑孩子的思考。如果讓孩子按照套路寫作文,慢慢就不會寫文章了。因為他的思維被放進了框里,被鎖鏈鎖住了。將吸收記憶與獨立思考兩者融合自來,自然就會慢慢創造自己的文字了。不論是古文的學習還是作文的創作,根本還是閱讀。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3
如何閱讀
1、讀好書,讀整本書
2003年發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就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
2011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提倡 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古人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誦讀整本書。
郭初陽老師說:“閱讀就是要還原文字本身的美感、文本背后的意圖,讓孩子浸潤于偉大作品之中,獲得獨立思考和審美鑒賞的能力。”
比如帶學生讀奧威爾的名著《動物農場》,他會引導學生圍繞“七戒”后面漸生修改出的“特殊法則”——“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在完整讀完原著的基礎上,關于“怎么理解這句話”,來一場辯論。
通過讀整本書、辯論和主題研討,就可以有話可說。到這個時候,寫作就成了順水推舟一般自然而然的事情。
2、閱讀興趣比讀什么更重要
孩子幼年時期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同。因此,家長切不可強迫孩子閱讀他并不喜歡的書。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順氣自然的過程。
一一從小對詩詞和國學興致不大,喜歡自然科學和數學類的閱讀。我曾經也通過各種買買買,并在家里書架的C位擺放著國學經典和詩詞書籍,希望能激發她對詩詞國學興趣,但收效甚微。于是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她的愛好,保護她的閱讀興趣。
前幾日,一一的學校要開展詩詞大賽活動,我知道她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借此機會開始了詩詞的學習。我們的學習不拘泥于背誦,更多的去感受詩中的意境,體驗詩中的場景,用白話文的方式來講述詩詞中的描繪。
學校活動+多種閱讀體驗,讓一一開始對古詩詞有了想進一步了解的興致。自己開始主動發問,并尋找答案。
3、閱讀形式多樣
誦讀經典、自由辯論、電影鑒賞、戲劇表演、主題研討等多種方式來進行閱讀。而不限于書籍和繪本的閱讀。
一一的自然科學閱讀,除了自然科學類的圖書,會看經典的自然紀錄片,比如:《地球脈動》、《生命》、《冰凍星球》、《海洋》、《宇宙時空之旅》……視頻里的內容更生動,更形象。
我們通過視頻鑒賞,談到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動物的關系,也會談到生命的成長和宇宙的起源。
談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會聊到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談及人和動物的關系就會聊到當下的疫情,病毒和人類如何共生,中醫和西醫的區別;說到中醫就會聊聊中國文化的內核和發源,還會聊到圍棋、對弈、生命、宇宙……
在閱讀和對話中,她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提升,雖然這個過程緩慢,也不會有立竿見影的顯性效果。但對于她來說,在這樣的對話和鑒賞閱讀中,有著對未知了解的興致和對收獲新知的喜悅,并慢慢成為她自己。
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我看來都是語文的學習范疇。語文的學習不應該局限在文學類學習中。
閱讀不是量的追求,也不是形式的追求。每個階段對所閱讀的內容理解都不一樣,閱讀的感受隨著經歷的不同有著不一樣的體悟。閱讀的內核是:在閱讀過程中如何把內容內化為自我成長的力量。
4
培養思維能力
語文的學習應該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
馬云說:“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競爭,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如果你像機器一樣思考,那么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創造性思維起著關鍵作用。所有的文學創作都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審美能力。每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生活和世界深刻敏銳的洞察,反思后,從無到有的一個創作過程。
古今中外的牛人,都是具有超強創造性思維的人,比如:愛因斯坦。他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未來三十年世界會發生巨變。過去,我們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我們將會把機器變的更像人。未來,將不再是知識驅動,而是智慧驅動,是體驗驅動;過去是知識和制造業驅動,未來則將是創造驅動。思維始于提問。自主發問是批判性思維的特征,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深度學習開展的過程。
批判性思維培養能很好的保護兒童好問的天性,引導孩子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育本該是最好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課堂。批判性思維訓練也應該是語文素養提升的核心內容。整本書的閱讀、辯論賽等都是非常好的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語文教育方式。語文=語言+文學。辯論提高的是語文的語言思辨能力。閱讀(包括鑒賞)提高的則是語文的文學思辨能力。瓊溫克在《批判教育學》中說:“批判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它會驅使我們去觀察我們各自在這世界、社區以及教室所扮演的角色。迫使我們去觀察更加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教學環境。”
享譽世界的數學家蘇步青說:“想要學好數學,先要學好語文。”他深刻體會到“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語文的學習是語言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學習,更是價值觀的學習。語文教育的目的也不該是應對考試,而是激發你天賦的潛能,讓你發現你自己,讓你成為你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