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地瓜最高賣到 26 元,最便宜的也要 1.5 元,畝產值過萬元。近年來,海南省澄邁縣通過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營銷,讓沙土地瓜賣出了高端水果價,并入選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圖片來源:澄邁縣人民政府網站
“海南占了國內高端地瓜市場份額的 90%,一是氣候優勢,二是土壤適宜,三是種苗把控,四是標準化種植管理。”近日,澄邁橋頭地瓜產業帶頭人王文克解釋了橋頭地瓜之所以能夠賣得俏的主要原因。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澄邁橋頭地瓜已成為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約 4 萬畝,年產值 4 億多元。同時,輻射帶動海南全省農戶種植近 8 萬畝。
好土好種才有好地瓜
澄邁縣地屬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全年無霜。年均日照 2059 小時,年均降雨量 1786 毫米,土壤富硒,是海南省富硒土壤分布較集中、面積較大的市縣之一。高光高熱的氣候非常適合地瓜種植,尤其是澄邁縣橋頭鎮海邊沙地產出的地瓜“香甜粉糯,細膩無絲;甜度適中,粉而不噎”。
澄邁縣橋頭鎮農民在收獲地瓜
為什么沙地里種出的地瓜好吃?王文克說,海邊沙地土質松軟,能進行水旱輪作,夏秋水稻,冬春地瓜。這樣既能減少病蟲害,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能實現錯峰上市,填補國內冬春季節沒有新鮮地瓜的市場空缺。
“捻起一把土,沙粒馬上從指縫中流下來。”按王文克的說法就是七分沙三分泥,大雨過后地表不板結,種出來的地瓜條形好、個頭適中,吃起來粉而不硬。
起初,澄邁橋頭地瓜的價格并不高,一斤只有幾毛錢,村民們從沒想著拿地瓜賣錢養家,只是當作口糧。原因就出在品種老化,造成遺傳病害嚴重,地瓜的產量、質量大打折扣。
圖片來源:澄邁新聞
為此,2010 年澄邁縣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研究解決優質種苗問題。按照國際市場標準,從日本引進地瓜優良品種,后經改良馴化研發出了新一代適合當地生產的地瓜脫毒種苗,解決了優質種苗需求問題,良種覆蓋率達 90% 以上,為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健康種苗是地瓜品質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后期栽培管理所不可逆轉的。”王文克說,為了確保種苗不變異、不退化、不老化,澄邁橋頭地瓜采用集中組培育苗再分散擴繁,從不留苗,擴繁期最長不超過半年,這樣才能減少地瓜畸形、保障商品率。
在橋頭鎮,這種沙質土過去一直是貧瘠的象征,自從種了優質地瓜品種,村民們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家家蓋起了“地瓜樓”。
標準化體系管出好品質
“農產品銷售,品質是硬道理。”2007 年回鄉創業種地瓜前,在商場打拼多年的王文克深諳市場規律,他對合作社的農戶只有一個要求,只講質量,不講產量。
王文克坦言,不以質量為基礎,橋頭地瓜只不過是一個普通農產品,闖不出市場,村民的收入也高不了。多年來,他摸索推廣了一套近乎苛刻的標準化種植,從施肥多少到地瓜大小,嚴格要求生產,以高標準、高要求生產出符合高端市場需求的高品質地瓜。
橋頭地瓜產業帶頭人王文克展示地瓜
為了提高科學種植水平,2016 年橋頭鎮聯合科研機構成立地瓜研究所,配備專職研發人員,先后研發出脫毒種苗培育技術、田頭擴繁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等 3 項技術和脫毒種苗培育 1 項專利,已全部應用于田間種植。同時,地瓜研究所還搜集了全球名優特品種 80 多個,開展田頭對比種植,種苗組培研究,以及生產技術指導和產品質量安全檢查。
與國內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澄邁橋頭地瓜種植時采用起高壟,高密度種植,全程施有機肥,每畝種 5000 株,而且地瓜藤蔓水平種植,不是斜插,這樣才能保證結果均勻。為確保商品率,橋頭地瓜在采收分揀環節全程人工,不上機械,根據果型和重量進行七級分級。
圖片來源:海南日報(記者李佳飛、通訊員王家專 攝)
在科技支撐下,澄邁橋頭地瓜產業通過全程標準化管理,實現了從種苗、種植、采收、分揀、倉儲、包裝、運輸到上市檢查的全程規范標準化運營。條條標準的設立,保證了橋頭地瓜品質的穩定,也保障了市場供應的持續。
對地瓜品質的不懈追求,收獲的是市場的供不應求。橋頭地瓜畝產只有 3000 斤出頭,遠低于國內其他產區,畝產值卻高達 1.2 萬元,農民純收益在 1 萬元左右,戶均年收入超過 10 萬元。
協同發展創出好市場
澄邁縣在地瓜產業發展方面一直注重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先后成立了19家地瓜種植合作社,與各農戶建立合作制,由合作社統一供苗、按照管理標準指導農戶生產,并以市場保底價統一收購,加強產銷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最大化減少市場變化風險對農民造成的損失,保障農民利益。
“協同發展,規模化種植,抱團闖市場。”王文克說,經過 12 年的發展,澄邁橋頭地瓜產業日趨穩健,在橋頭地瓜產銷協會帶領下,除了產品深加工,其他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已形成規范化的市場運作。大家在共同使用澄邁橋頭地瓜這一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同時,也形成了很多優勢企業品牌,形成了合作又分工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