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本來是天氣開始寒冷,陽氣開始內斂的季節,但今年立冬以來,氣溫過度并不平穩,忽高忽低,立冬當天氣溫竟達到29°,這樣的天氣小孩子很容易外感寒邪,這幾天感冒、流清涕、發燒、咳嗽的小朋友就非常多,在隨安堂的“隨安堂少兒養護公益群”、“中醫小兒養護群”里面,每天有不少家長在家咨詢相關兒童感冒發燒的問題。
如何來應對小兒感冒發燒?中醫常見的自然療法有小兒推拿和艾灸。在手法治療小兒發燒的問題上,可分為低燒、高燒兩種情況,體溫在38.5度以下時,可采用清天河水、平肝清肺的方法,每種手法各10分鐘。當體溫在38.5度以上時,就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退六腑和揉耳后高骨,同樣每一種手法十分鐘。
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每次10分鐘。
平肝清肺
平肝清肺就是平肝經、清肺經。
清肝經:順著孩子食指的指肚從指根往指尖推即可,每次5分鐘;
清肺經:順著孩子的無名指指肚從指根往指尖推就是清肺經,每次5分鐘。
退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每次10分鐘。
揉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發際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稱揉耳后高骨,每次10分鐘。
清天河水和退六腑是常見的退燒方法,兩者各有異同。清天河水屬于性溫解表的,常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燒。主要針對于孩子流鼻涕、打噴嚏、鼻塞這些癥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發汗達到汗出寒去燒退的目的。
退六腑是通過疏通腑氣給身體降火,主要用于脾胃實癥引起的發燒,特別是高熱。簡單講就是吃多了引起的發燒,中醫講臟腑、臟與腑相互協作,六腑是以通為順,腑氣不通往往是發病的根源。
小兒發燒艾灸
在小兒感冒發燒時,盡量不要采用冰敷的物理降溫方式,因為這樣會把“熱”捂在了身體的里面,使其不能很好的發散。在孩子發燒的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首先多喝溫熱水,直到感覺嗓子舒服了為止;然后結合艾灸,讓體內的“熱邪”排出來。艾灸常見為灸大椎,灸大椎可以振奮督脈之陽氣,幫助人體抵抗外來寒邪的入侵,風寒流清鼻涕可以灸大椎穴約20分鐘,微微出汗為主。
用艾灸治療小兒發燒,是“以熱引邪”的治療方式來治療,是用熱的方式引出體內的熱邪,體內的熱邪出來了,出汗了,也就退燒了。用艾灸的熱度來消炎,用艾灸的熱度來引熱外泄,用熱來退熱,因為艾灸的熱度可以穿透5厘米的深度,可以體表給熱,內臟受益。
小孩咳嗽
艾灸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肺俞穴
操作:小兒咳嗽的主要穴位跟發燒感冒的一樣,灸了就不用了再灸了!如果孩子痰多,加灸豐隆穴,一次1個小時。
小兒流鼻涕
艾灸穴位:百會穴、印堂穴、迎香穴
操作:先灸百會穴20分鐘,用最小火力,小孩睡了也可以做。用艾條給孩子灸印堂穴和迎香穴,從印堂穴來來回回的灸到迎香穴計5分鐘;可以采用小孩平睡的方法,這樣不會熏著小孩。
初冬預防小兒感冒兩大注意:
一、晚上蓋得太多,更容易感冒
晚上睡覺時,小孩容易踹被子,很多大人給寶寶用了睡袋,蓋上了小薄被,甚至將大人的被子也搭在寶寶身上。兒童本來是元陽之體,,蓋多了睡覺容易出汗。有時早上起來沒穿好衣服,光著腳丫到處亂跑了,這樣更容易著涼。
二、小兒在兩歲之下,建議不要吃肉,即使要吃也要以碎肉煮粥為主,肉類不易消化,易加重脾胃的負擔,從而引起感冒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