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宜昌發展與長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長江而“生”、因三峽而“興”,借力長江航運、三線建設、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建設,宜昌實現了從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經濟規模連攀3個千億臺階。憑借長江、三峽兩大國際名片,宜昌得到了世界關注,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在生態文明時期,宜昌秉承“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理念,踐行長江大保護要求,開展了一系列的轉型行動,生態保護、三峽旅游、產業提升等取得顯著成效,發展動力更加多元,城市活力不斷增強,幸福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全省排名第一。面向2050,落實十九大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等要求,宜昌依然任重道遠。立足國際視野、履行國家使命、彰顯宜昌韻味,規劃提出了堅持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價值觀,確定宜昌2050愿景為“多元動力、多樣生活的長江名城”。通過更高標準的生態文明建設、更足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更高品質的多樣生活營造,建設成為長江生態大保護的宜昌樣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水電旅游名城、長江經濟帶區域中心城市、具有多樣活力和高品質生活的濱江名城。以目標愿景為引領,發揮宜昌的特色優勢,針對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規劃制定生態再升級戰略、內外再鏈接戰略、特色再濱江戰略、趣味再遇見戰略四大戰略,以期實現2050目標。
戰略1:生態再升級,堅守生態文明綠線
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長江生態大保護的宜昌樣板”為目標,推動生態環境品質再升級,共守宜昌的生態文明綠線。
管控升級,加強底線思維,錨固“兩脈青山、一江五水”自然格局,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功能限制區、發展區,加強生態管控,穩定自然生態格局。
品質升級,識別最具價值的生態資源,參照美國國家公園標準建設神農架、三峽、五峰三大國家公園,對標上海崇明島建設百里洲國家生態島,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標志性生態工程。
修復升級,通過更嚴格管控沿江功能、更大力度整合貨運港口、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打造長江環境治理升級版。
戰略2:內外再鏈接,堅定高質量發展主線
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定位謀劃宜昌更足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推進世界水電名城、長江經濟帶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
鏈接國際,推動更具廣度地對外開放,建設世界水電名城。全面融入國家開放格局,打通水陸開放通道,深度參與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加強宜昌與昆明、南寧的鏈接,積極銜接泛亞陸路通道;借力“三峽”,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工程,推動內陸城市國際化。
鏈接區域,構筑更具深度的區域共同體,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區域中心城市。順應區域發展趨勢,聯動東西促進深度合作。向東唱好雙城記,建設“漢宜”創新共同體;向西打好“三峽牌”,共建國際旅游共同體;加強區域輻射能力,建設宜昌大都市圈,聯動荊州、恩施、張家界等地區,共同推動高質量協同發展。
鏈接樞紐,完善直通直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一高兩港”的樞紐體系。優化直通直聯的高鐵網絡,構建“8向、7通道”的對外走廊,完善都市區城際網和市域快鐵;建設區域性航空樞紐和重要的旅游機場,推進空鐵聯運體系;整合港口、做大白洋港,借力枝江貨運站,建設鐵水聯運的國際貨運平臺,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鏈接未來,培育更具潛力的多元產業,構建“四大”產業體系。堅定“多元驅動”發展思路,聚焦大制造、大旅游、大數據和大物流等四大產業。融合科技+制造,構建以生物健康、新材料、裝備制造為主導的“3T”產業簇群;引爆“戶外”“康養”兩大品牌,升級全域旅游;依托庫區電力優勢,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升級大物流,發布長江航運指數,建設貿易物流港。
戰略3:特色再濱江,建設高品質的長江軸線
回應人們對城市的向往與期待,宜昌需要提供高品質的城市空間。宜昌需要挖潛世界級資源——長江的價值,構建“一軸引領、雙核驅動”的空間格局,強化長江主軸魅力營造,建設活力左岸、風景右岸,營造高品質的長江軸線和城市空間。
空間集聚,一軸引領、雙核驅動。全域構建“一軸雙核、一區三片、多點支撐”的格局。強化長江經濟帶主軸線,打造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典范;建設回歸濱江的精美主城和港產聯動的實力港城,以“雙核”引領宜昌都市區的高品質發展;實施差異化發展,外圍特色化建設三大生態旅游休閑片區;培育猇亭、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等專業功能節點,促進全域協同發展。
特色濱江,活力左岸、風景右岸。挖潛世界級資源的價值,沿江結合既有道路打通斷頭路,在長江兩岸建設最美風景道;沿長江帶植入一系列公共開放的活力節點,左岸引領都市“活力”、右岸展開“風景”畫卷,集聚濱江活力和人氣。實施主城濱江貫通開放工程,打造宜昌名片。
戰略4:趣味再遇見,彰顯魅力人文風景線
讓城市回歸人的生活,繪制市域風景魅力地圖和城區活力地圖,建設彰顯獨特韻味的人文風景線,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遇見風景的魅力圈。挖掘全域的魅力資源,建設美麗美景、戶外運動、健康養生等三大類12個主題鮮明的魅力圈,在最大限度地保護保留原生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培育特色功能,提升風景魅力;建設藍綠紫風景道,連通魅力圈,構建快達慢游的特色交通體系。
遇見人文的文化圈。“留住鄉愁、留住記憶”,打造8個縣市文化圈,一縣市一主題,講述各自的地方文化故事;讓城市文化活起來,培育10個文化區,建設一批高品質的文化設施,提升城區文化品質;建設文化漫城、西壩文創島和平湖文化旅游灣等三大標志性文化工程,作為宜昌文化展示與體驗的重要窗口。
遇見活力的運動圈。迎合宜昌人愛運動的特點,完善體育運動設施,建設15分鐘運動圈和5分鐘健身圈,讓市民出家門就可以參與各類運動健身活動。推進公園綠地提質提量計劃,建設山水融合三類健身跑道,讓運動更加豐富方便。
遇見多彩的生活圈。建設10分鐘生活圈,統籌考慮居住人群需求,分類建設老城更新、品質社區、創新社區和健康主題4類生活圈,差異化服務配置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