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因形如雞腿,肉質、肉味似雞絲而得名,是近年來人工開發的珍稀菌品,被譽為“菌中新秀”。雞腿菇適應性很強,生長周期短,生物轉化率較高,易于栽培,我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均可栽培。
相關介紹:
雞腿菇的生物學特性
(1)營養 雞腿菇的菌絲體利用營養的能力特別強。纖維素、葡萄糖、木糖、果糖等碳源均可利用,因此,一般野生草木、作物秸稈等均可作為栽培料。雞腿菇菌絲有較強的固氮能力,所以,即使培養基的碳氮比較高,雞腿菇也能生長、繁殖。但在生產中為使生長正常和加快生長速度、提高產量和商品質量,還是應該適量添加蛋白胨、尿素等材料補充氮源。一般應調碳氮比在(20~40):1之間。
(2)溫度 雞腿菇菌絲體生長溫度在3~35℃之間,以26℃為最佳。需注明的是,雞腿菇菌絲體的抗寒能力特強,當溫度低至-30℃時,其菌絲體可安全無恙;但當超過37℃寸菌絲將會發生自融,導致生產失敗。雞腿菇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為9~30℃,低于9℃很難出菇,即使勉強現蕾,也會很快老化、自融,且產量極低、品質極差。在9~30℃范圍內,子實體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品質下降;最佳出菇和生長溫度為20℃,
(3)水分 雞腿菇培養料含水率以65%為宜,春季拌料時因春風干燥、水分蒸發快,可適當調高一些;秋季栽培時因高溫季節發菌,因此可降至60%以下,以確保發菌成功。發菌期間的相對空氣濕度應控制在70%左右。出菇時的相對空氣濕度以80%~90%為宜,過低易使子實體過早反卷鱗片、老化,過高則易引發某些病害,包括褐色斑點等生理性病害。
(4)空氣 雞腿菇栽培中需要較好的通風條件,尤其在出菇管理階段,更要加強通風,保持棚內空氣新鮮。當菇棚內的“食用菌氣味”很小甚至沒有時,雞腿菇子實體如同處在野生條件下,其生長發育狀況良好。
(5)光線 光照對雞腿菇菌絲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菌絲生長階段應完全閉光;出菇時需500~1000勒,該光照條件下,人們在棚內的一切操作都不嫌光暗。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線的增強,雞腿菇子實體的質量提高。
(6)pH值 調基料pH值為7時,是雞腿菇栽培最佳的酸堿度,過高過低均會發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一般生產中,為防止雜菌往往調pH值超過8,雖然不太適宜,但其菌絲體還是可以忍耐的,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生長之后,培養料pH值會被菌絲自動調至7。
(7)覆土 雞腿菇菌絲體布滿培養料后,即使達到生理成熟,如果不予覆土處理,便永遠不會出菇,這是雞腿菇的重要特性之一。雞腿菇子實體生長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必須要有覆土。覆土的作用主要是刺激和保濕,加上部分土壤微生物代謝產物的作用等,可使雞腿菇能順利出菇、出好菇。
雞腿菇的栽培方法:
①熟料栽培:培養料為棉籽殼90%,麥麩5%,石灰2%,磷肥2%,尿素0.5%,水130%,拌勻后裝人17×33厘米塑料袋內,常規滅菌,待冷卻后接菌種,移入25-30℃室內發菌,30天左右菌絲長透,即可栽培。栽培采用埋包法,即先在菌床上覆一層發酵料,厚10厘米左右,然后將脫袋的菌包橫著排放于發酵料上,菌包橫排之間的距離以15-20厘米為宜,然后再用發酵料填滿菌包之間的空隙,再在菌包之上覆一層5厘米左右的發酵料即可。
②生料栽培:首先要進行堆肥。作物秸桿或殘渣40%,干畜糞58%,石灰1%,普鈣1%(不能用石膏),堆肥時要求室外平均氣溫不低于20℃時節,堆肥建堆時,于建堆前一天將秸桿切成30厘米小段,用水浸泡一天,干畜糞打碎后用清水拌濕,建堆時,先在地面鋪一層寬2米,厚20厘米的秸桿適量澆水,踏實,至有少量水冒出為度。然后在秸桿上鋪5-6厘米畜糞,并適當鋪整平,如此分層加草、鋪糞,每加一層糞草后,都要適當澆一些水,堆高1.5米左右,料堆的四周基本垂直,頂上呈龜背形,然后蓋上草,以便保溫保濕。為使發酵均勻,每隔一段時間要翻堆,改善通氣狀況,并補充輔料,調整水分,從建堆起,第6-6-6-5天,翻堆4次,整個發酵過程28天即可。所加輔料石灰在建堆時加,普鈣在第一、二次翻堆時各加50%,在最后一次翻堆時應結合翻堆噴施1000倍樂果,以殺死堆肥內殘存的螨糞或蟲卵。最后把發酵好的料鋪于事先挖好的畦內,料厚10-15厘米,分三層播種,用種量為15%,栽培完畢,整平料面,并稍加壓實。
稻草栽培雞腿菇技術:
一、生料栽培配方可選用:稻草100千克、畜禽糞35千克、尿素1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也可選用稻草100千克、米糠或麩皮5千克、碳酸鈣2千克。稻草要事先粉碎,畜禽糞要干后過篩。將上述原料用1%-2%的石灰水拌勻,水分掌握在用手捏一把手縫見水滴為準,然后建堆。料堆以1米寬,1.2米高為宜。上面可以蓋上塑料薄膜,待堆內溫度升到60℃后,保持24小時后翻堆,再保持2-3天,即可鋪床播種。床栽事先要做畦,畦底要用石灰消毒。畦與畦之間要做成波浪式,一般料的厚度為10-15厘米,按10-20%的用種量進行分層播種。播種完畢,上面蓋5厘米左右的沙土,最上面也可以蓋薄膜或報紙保濕。
二、熟料袋栽按照配方將原料對石灰水拌勻,標準和方法同生料栽培,不同的是不要堆捂就可以直接裝入20-23厘米 45厘米 0.2毫米厚的乙烯筒料袋中。裝袋時,先扎緊一頭,邊裝邊壓實,然后再扎緊。裝袋完畢即可滅菌。采用常壓滅菌的,要保持10-12小時,最好是早晨燒,燜一夜再出鍋。當料溫降至30℃時,采用無菌操作接種,兩端可以換上塑料套環。接種后菌袋在18-30℃溫度下培養。如料溫過高,要及時通風降溫。一般35-40天,菌絲即可長滿。此時的菌袋即可準備脫袋覆土。
脫袋覆土的場所,以選在交通和管理都方便的地方為宜。利用蔬菜大棚或搭簡易蔭棚都行。脫袋后可以一切兩段,直立排放,袋與袋之間留3厘米以上的空隙。為了便于管理和采收,寬度可掌握在1-1.2米,長度視棚的大小而定。覆土以50%的沙土,加40%腐殖質土、10%的石灰為宜。袋子周圍的土要填滿壓實,填平菌袋后,澆足水,再蓋表層土3-5厘米,最上面也可蓋報紙或塑料薄膜保濕。
三、管理、采收出菇期間的溫度應盡量控制在10-25℃,濕度保持在85-90%,并注意避光培養,散光出菇。如氣溫高、天氣干燥,要每天噴水和定期通風。
雞腿菇成熟速度快,要及時采收,以免自溶變黑失去食用價值。第一潮菇采收后,要及時清除原覆蓋的表土層及菇腳約2厘米厚的土。2-3潮后,不僅要去表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