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航 陸倫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
編者按:瘦人并不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免疫者,有數據顯示8%~19%的瘦人也會發生NAFLD。在第28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APASL2019)上,菲律賓學者報告了瘦人NAFLD和肥胖型NAFLD患者之間臨床和生化方面的差異[1]。《國際肝病》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陸倫根教授解讀該項研究,分析瘦人NAFLD患者的臨床特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類與代謝相關的肝臟疾病,以脂質在肝細胞內病理性積聚為特征的疾病,疾病譜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疾病進展所導致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NAFLD在成年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30%,并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雖然肥胖伴隨著NAFLD發病率的增加,但是有研究發現[2],在瘦人群中仍有8%~19%的人患有NAFLD。對于瘦人NAFLD和肥胖相關的NAFLD之間的差異目前為止尚不完全明確。
研究內容概述
本屆APASL上,Navarroza AMC等報道了瘦人NAFLD和肥胖型NAFLD患者之間臨床和生化方面的差異。該研究在排除了酒精攝入過量、其他原因繼發脂肪變性和數據不完整的患者后,共納入了經超聲檢查診斷為NAFLD的663例患者(男性占58.1%),并記錄了人口特征、肝酶、白蛋白、國際標準化比率(INR)、肝炎指標和生化代謝特征,其中正常男性和女性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分別以24 IU /mL和19 IU/mL為標準。
結果顯示:在納入的患者中,有74.2%患者超重/肥胖,82.1%患者ALT升高。首次就診時已經伴有肝硬化或肝細胞癌(HCC)患者的比例分別為4.4%和5.9%。乙型肝炎患者比例在伴有和不伴有肝硬化的患者(20.7% vs. 17.5%;P=0.660)或HCC(17.9% vs. 12.8%,P= 0.415)中沒有差異。
與瘦人NAFLD患者相比,肥胖型NAFLD患者發病年齡更小(50.9±14.2 vs. 54.6±14.2; P=0.004),而且具有更高的ALT水平(57±52.8 vs. 43.5±36.4,P<0.0001)和INR水平(1.93±9.3 vs. 0.98±0.12,P= 0.025)。肥胖型患者中有更多患者合并糖尿病(49.8% vs. 33.9%;P<0.0001),高血壓(58.3% vs. 47.1%,P=0.007),血脂異常(73.6% vs. 63.2%;P=0.011)和代謝綜合征(63.6% vs. 36.8%;P<0.0001),但纖維化比例較瘦人NAFLD患者低(3.3% vs. 7.6%; P=0.0265)。
用Logistic回歸分析獨立預測因子,肥胖型NAFLD患者相關的獨立預測因子分別為年齡小(OR=1.02;95%Cl=1.02-1.003;P=0.014),患有代謝綜合征(OR=0.358;95%Cl=0.5232-0.245;P<0.0001),較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OR=1.02;95%Cl=1.029-1.005;P=0.005),并且不伴有肝硬化(OR=2.493;95%Cl=5.586-1.116;P=0.026)。
點評
目前對于瘦人NAFLD和肥胖型NAFLD比較分析已有較多的報道,在疾病發展方面仍有許多爭論。Younossi等[3]研究人員報道,在美國,體質量指數(BMI)<25 kg/m2的人群中有10%的人經過腹部超聲檢查提示有中到重度的脂肪肝。Wei等[4]研究人員報道,在核磁共振檢查的911例社區人群中,BMI<25 kg/m2(701例)的人群中有19%患有脂肪肝;瘦人NAFLD和肥胖型NAFLD相比,發展為NAFLD相關肝纖維的幾率很小,但瞬時彈性成像檢測兩個人群的結果顯示,他們肝硬度增加的比例相似。在一項多種族回顧性隊列研究中,1090例經肝穿證實的NAFLD患者中,12%(125例)的患者BMI<25 kg/m2,這些BMI<25 kg/m2并患有NAFLD患者的肝臟病理表明小葉炎癥更重和更高的死亡率。另一項香港的研究發現,在307例組織學證明NAFLD的患者中,瘦人NAFLD患者并未出現更嚴重的病理情況,反而表現出較輕的脂肪變和纖維化程度。
本研究通過對超聲診斷的NAFLD患者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肥胖型NAFLD患者具有年齡較小、更高的ALT和INR水平和更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代謝綜合征的結論。該研究豐富了瘦人NAFLD和肥胖型NAFLD之間差異的臨床證據,為以后臨床管理兩類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臨床依據。
陸倫根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常委、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中國醫促會消化分會常委、上海市肝病學會副主委和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理事等職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之名醫-優秀風范”、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和上海市領軍人才。獲得發明專利2項。以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獎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項,教育部二等獎2項
《J Clin Translation Hepatol》、《中華肝臟病雜志》、《肝臟》和《實用肝臟病雜志》副主編,《J Dig Dis》、《中華消化雜志》、《Gastroenterology》(中文版)和《胃腸病學》等20余份雜志編委
主編7部專著,參編30多部專著。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0多篇
主持科技部“863”、“973”和“十二五”重大專項子課題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及上海市科委課題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