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團隊利用EGFR-L858R和EGFR-19DEL/T790M突變的轉基因小鼠模型,探索了第一代EGFR-TKI 吉非替尼和第三代EGFR-TKI 奧西替尼對EGFR突變腫瘤微環境的塑型作用。這項研究日前發表在國際抗癌聯盟(UICC)官方期刊《國際癌癥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7年影響因子7.360)上。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
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
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
CSCO 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主委
中國醫促會胸部腫瘤分會主委
上海抗癌協會肺癌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專委會主委
上海市領軍人才、重中之重學科帶頭人
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IASLC)教育委員會委員
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IASLC)控煙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老年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
在成功建立的EGFR突變轉基因小鼠肺癌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盡管在EGFR-TKI治療的早期,腫瘤微環境中出現更多的CD8+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浸潤,并消除調節性T細胞(Treg)和抑制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的M2型極化,但這些變化幾乎是暫時性的,在TKI治療的后期用藥組和對照組之間并沒有明顯差異。
隨后,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腫瘤微環境中另一種極為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細胞,髓系來源抑制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在TKI治療后顯著增多,并且這種變化貫穿整個治療觀察期。考慮到MDSC對抗腫瘤CD8+T細胞的強烈抑制作用,研究人員猜測:MDSC在EGFR-TKI處理后的腫瘤微環境中的持續累積可能是導致PD-1/PD-L1抑制劑療效不佳的“元兇”之一。未來,基于靶向MDSC治療的探索將有望開發出針對EGFR突變NSCLC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或聯合治療策略。
本項研究系統性的分析了EGFR-TKI治療后腫瘤微環境產生的動態變化,這些變化也部分解釋了PD-1/PD-L1抑制劑在經治EGFR突變患者療效不佳的潛在原因。尤為重要的是,本項研究為日后的免疫聯合治療新策略提供了依據。免疫的聯合治療不能盲目進行,更應考慮合理的用藥時間和聯用方案,使腫瘤微環境被馴化成更有利于抗腫瘤的免疫狀態。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周彩存教授為該文章通訊作者,腫瘤科賈怡君博士、蔣濤博士,肺癌免疫實驗室李雪飛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等課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