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大腦中的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纏結是AD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Tanzi博士領導的課題組發現了促進大腦炎癥發生的“基因開關”。經研究發現基因CD33是打開神經炎癥的開關,而基因TREM2是關閉神經炎癥的開關。這一研究可能幫助開發降低大腦炎癥的創新療法。(來源:Neuron)
近日,來自悉尼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調查了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在女性孕期健康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卻發現,富含纖維的飲食能夠促進孕婦和嬰兒的健康;基于植物的纖維在人體腸道中會被腸道菌群分解成為影響機體免疫系統健康的因素。(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在荷蘭舉辦的攝食行為研究學會年會上,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饑餓激素(ghrelin)所扮演的新角色,此前研究人員認為,饑餓激素在從腸道向大腦發送饑餓信號的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饑餓激素或許對于大腦記憶的控制與非常重要。(來源:生物谷)
科學家發現促進卵巢癌轉移的罪魁禍首—“Ran蛋白”
90%的癌癥患者都死于癌細胞的遠端轉移,癌癥的遠端轉移,即癌細胞擁有在機體中移動的能力,并能入侵到患者機體的其它健康組織中,近日,來自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名為Ran的蛋白質在卵巢癌細胞移動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如果沒有Ran蛋白的幫助,癌細胞或許無法從癌變位點進行擴散。(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對基因組進行測序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是對所產生的數據的理解仍然很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已被測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過對細菌對基因組進行測序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是對所產生的數據的理解仍然很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已被測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過對細菌中成對基因之間共享的細微進化特征進行編目,他們夠發現數百種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這種方法當前正應用于人類基因組,并且可能產生關于人類蛋白如何相互作用的新見解。(來源:Scienc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