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某日某地,某某學校的學生因為不堪同學欺辱,跳樓自殺。”這樣的例子不難尋找,但每次一見到卻無比沉痛,每一次都要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怎樣來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那么,校園暴力為何會屢禁不止?
關注微信公眾號:cnwcjc,了解更多的時事資訊及專業評論。
校園暴力指發生在同學間的,通過肢體、語言等手段實施欺辱,造成了一方身體或心理傷害的行為。校園暴力不單單是指校園之內。
一、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1、攻擊性是人類的潛在本能
本能是不可抗的因素,但它可以由理智來抑制,一旦喪失理智或被錯誤引導,本能就會凸顯。
2、家庭,成長環境的耳濡目染
每一個身懷暴力因子的孩子,都有一位身懷暴力因子的長輩,或者成長于那樣的環境之中。孩子學到了暴力,將攻擊本能用在弱小身上。
因為你們做了,孩子才會照做。
3、學校成了課本知識的搬運工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懂得道理。
以讀書為唯一要事,忽略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學校,往往會成為暴力常出現的地方。
二、校園暴力的防治應該怎樣做
學生將本能變成暴力行為應用于弱小同學身上,是教育的缺失。
喊口號制止不了校園暴力,從根源處著手才是最正確的手段。
1、于家庭:
孟母三遷,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孩子挑學校,也算是千千萬萬的“孟母”們的一顆慈心。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如果一個家庭本身就是滋生暴力的環境,不要說三遷,就是千遷百遷,對防止校園暴力起不了多少作用。
孩子父母通常會告訴孩子“遠離暴力”,可是當暴力被施加在孩子身上時,孩子往往身不由己。
家長除了要給孩子一個沒有暴力的成長環境外,更要教會孩子,為什么不可以使用暴力,怎樣遠離暴力。
2、于學校:
“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它是爭議最多的理論之一。
當現代教育在中國得到飛速發展時,我們的學校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唯成績論”、“唯讀書論”的發源地。學生除了讀書,什么都不要做、不能做,這讓相當一部分學生喪失了被認可的渠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是被當成讀書不行時的自我安慰,一種口號,而非真正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
當被認可的渠道被剝奪時,當學生于迷茫中無人引導時,暴力就會成為他們的可選項。
比起成績,學校應當需要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特別是道德品質方面的素質成長。
沒有哪個學生愿意自己天生就是壞學生,他們都需要認可。
3、于學生自己:
“五歲以上,六歲不到”是不是可以入學,近年來這件事被擺在臺上的有許多次。
我們不論早點讀書好還是不好,但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早讀書確有一種隱患,年齡即便只相差半歲的孩子,在身體素質上也會有所差別。
暴力行為有沒有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弱小的一方就是暴力的受者。
學生需要自強,需要提高認知,身體強壯不是為了欺負弱小,身體瘦弱也不是退縮躲避欺凌的理由。
三、防治校園暴力之殤
1、——“他們鬧著玩的。”
這是一位老師在面對家長關于疑似欺凌投訴的應對。
有一句話叫“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往往也被有的老師用在應對學生報告中:“他怎么不去欺負別人?”
作為家長,聽到這種話寒不寒心?作為被欺負的學生呢?寒不寒心?
2、許多家長信奉徹底的棍棒教育,不聽話就打,成績不好就打,接老師說欺負別人也打,打出一個孩子成長的環境。
耳濡目染下,固然學生成績有可能會好,卻會有樣學樣,從此將暴力當成一種可以使用的工具。
3、被暴力施放的一方,在學校和家庭多重壓力之下,便一咬牙選擇走極端。
誰能說這些事情不會發生?
四、結語:
多方一起努力,校園暴力才會得到根本地解決,但當有一方做不到那樣努力的話怎么辦?以現在中國教育的發展情況,校園暴力可能就發生在你身邊,它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我看過一個國外的視頻,講的是學校約談幾個家庭一起說校園欺凌的事情,還沒有等老師講上道理,那位經常欺凌他人孩子的父親是這么說的:“省省吧,我敢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成為工程師,將來坐在寬敞的辦公室里,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辦公。”
說完又指向另外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教授,與老師一樣,在校園里教書育人。”
欺凌他人的孩子問他父親:“那我呢?”
“你應當好好向他們學習,將來不至于當一名掏糞工。”
我很希望最終都能像這樣,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就化去所有的校園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