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本傳奇小說
名叫《鶯鶯傳》
講述了一個
窮小子張生
對沒落貴族家的小姐崔鶯鶯
始亂終棄的故事
這個張生本來就是個
要房沒房要車沒車
除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啥也沒有的窮書生
后來遇到了一個
“前貴族小姐”崔鶯鶯
對人家是一見鐘情
不過張生不直接追求崔鶯鶯
反倒是想要通過
崔鶯鶯身旁的丫鬟紅娘
在中間牽線搭橋
“得手”之后又不想自己去提親
就慫恿崔鶯鶯
去和自己的母親坦白
一個姑娘家
怎么抹得開面子去說這種話
而張生又嫌提親流程太繁瑣
山河君想說
小子,你沒錢沒房沒車
一個“三無”少年
提個親還嫌麻煩
最后這門親事自然是無疾而終
人窮還慫活該你單身
只不過就是
坑慘了我們鶯鶯姑娘
被“始亂之,終棄之”
這本狗血劇的作者
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元稹
他在故事的最后
不僅為張生這種
沒有擔當始亂終棄行為開脫
還把過錯全部歸到鶯鶯頭上
這結尾也是讓人“拍案稱奇”
后來的許多史學家稱
這部《鶯鶯傳》
其實就是元稹的“自傳”
魯迅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
“《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演,述其親歷之境。”
元稹本人就是張生的原型
而故事中被拋棄的鶯鶯
就是元稹的表妹雙文
但后來也有人表示
這種說法是沒有什么依據的
就是一個話折子別太當真
山河君想說
不管《鶯鶯傳》中的故事
是不是元稹故事的翻版
他本人的經歷
也絲毫不比這話折子遜色
元稹八歲的時候
父親去世了
他的母親鄭氏
帶著他回了自己的娘家
元稹從小就聰明
讀書又用功
十五歲時考中明經
明經和科舉一樣
都是選拔人才的考試
不過就是明經
要比科舉簡單上一些
不過元稹深信“活到老學到老”
考中明經以后依舊努力學習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
在吏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被任職為秘書省校書郎
同年娶了京兆尹韋夏卿的小女兒
二十歲的韋叢為妻
這一下元稹也算是揚眉吐氣
然后就有點膨脹
每天都和皇上提意見
“皇上,我覺得這件事這樣做不太好”
“皇上,我覺得那件事他做的不對”
沒多久就得罪了一大批
有權勢的大臣
于是這些人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
“這個元稹,有點礙眼”
就給他下了些絆子
把他從校書郎的位置上拉了下來
轟到洛陽的縣里當差去了
元稹的家庭條件并不好
單親、沒錢、沒背景
即使現在有官職在身
依舊會被人說高攀了韋叢
現在倒好
當上官沒多久就被貶了
槽點又多了一個
結婚后韋叢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原本她是個富二代
衣服、首飾、化妝品想買就買
都不帶看價錢的
現在嫁給元稹之后
卻得精打細算了起來
盡管韋夏卿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
送給了元稹
還總是會給兩個人
發各種名目的紅包接濟他倆
“今天太陽真好,給你們發個紅包吧”
“今天廚房菜有點咸了,給你們發個紅包吧”
“今天有點無聊,給你們發個紅包吧”
韋叢還是得每天
在自己的小賬本上默默記賬
或許還會對著超市海報
算著哪天醋啊鹽啊要打折了
可以囤上一些
不過韋叢倒是從來不會抱怨這些
自己一個人把家里的事情
處理的井井有條
我負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
你負責好好工作
把“賢妻”這兩個字
演繹的“淋漓盡致”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元稹又參加了選拔考試考得了第一名
官拜左拾遺
這就讓山河君這個學渣很是佩服
別的先不說
元稹在考試上是真真正正的
“考試小能手”啊
從小到大的考試
就沒有一個考砸過
元和四年春天(公元809年)
元稹出差來到了四川
這回我們剛滿三十歲的
“耿直大男孩”再次上線
彈劾了很多不法官吏
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
很快就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
在這些百姓之中
有一個人頗為特殊
那就是薛濤
薛濤是唐朝有名的才女
原本出身官宦之家
可后來家道中落
父母雙亡流離失所
容貌上佳又嫻熟音律的薛濤
為了生計被迫成為了一名歌妓
在當時薛濤非常有名
很多官員都是她的樂迷
同時很多有名的才子詩人
像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
也都和她來往密切
沒事經常以詩會友
薛濤一人所作的詩約有五百多首
不過現在保存下來的
卻只有九十多首
薛濤非常欣賞元稹
覺得元稹不僅長得帥
為人正直而且也非常有才華
元稹同樣也很欣賞薛濤
畢竟是“國民女神”啊
于是元稹就在梓州
約了薛濤出來見面
薛濤其實已經并不年輕了
她比元稹大了十一歲
或許和她自身的特殊經歷有關
已經四十歲的薛濤
不僅不顯老
反而渾身上下流露著一種
成熟、知性的魅力
一下子就把元稹給迷住了
兩個人感情日佳
有事沒事就一起出來
喝酒寫詩賞景釣魚
再吃個火鍋打打麻將
你儂我儂好不甜蜜
薛濤還作詩《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而就在元稹全身心陷入
和薛濤的這段姐弟戀中時
韋叢卻已經是到了
病重垂危之際
要說韋叢嫁給元稹之后
對元稹是管吃管喝管住
就沒過上什么好日子
好不容易元稹得到皇上賞識
眼看好日子在向自己招手了
卻忽然病倒了
而且是一病不起
這時候元稹
不能陪在韋叢身邊就算了
還出軌薛濤
良心不會痛的么?
最終年僅二十七歲的韋叢
黯然離開了人世
而此時的元稹
還在四川陪自己的女神
喝酒寫詩打麻將
不過好景不長
就在元稹和薛濤濃情蜜意時
一道外遣調令
被扔到了他的辦公桌上
原來因為元稹來到四川后
一系列的動作
損害了當地很多官員的利益
早就有人看他不順眼了
于是就尋了個由頭
把他貶到了洛陽御史臺去
這一貶官不要緊啊
可他和薛濤才在一起三個月
這場轟轟烈烈的姐弟戀
正處于熱戀時期
兩個人哪里舍得分離
可是調令已經下來了
元稹是不得不走
走前元稹信誓旦旦對薛濤說
“我一定會回來的。”
元稹離開四川到了洛陽任職
期間一直和薛濤保持著書信往來
還曾寫《寄贈薛濤》
在詩中將自己比作司馬相如
把薛濤喻為卓文君
想借此來表達兩人之間的深厚感情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
可很快元稹就自己啪啪打臉
離開四川沒多久
元稹就和當時的另外一個
有名的才女劉采春在一起了
可憐薛濤是望眼欲穿
每天一封一封
給元稹寫信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
苦苦等著元稹
兌現諾言回來找她
可卻是有去無回
不僅再也沒能等到元稹
連他的回信
也再也沒有見到
最后心灰意冷
看破紅塵的薛濤
脫了樂籍
換上道袍
孤獨終老
不管是和韋叢的婚姻
還是和薛濤的這段
不為世俗所容
卻又纏綿悱惻的姐弟之戀
山河君想覺得
元稹都是非常不負責的
多情卻又濫情
妥妥渣男無疑
而在中國歷史上
還有另外一位多情才子
不過他卻和濫情的元稹完全不同
他對每一段感情都十分投入
是真真正正的癡情之人
那就是被稱為“國初第一詞手”的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屏。”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納蘭性德可以說是
很多文藝青年的心頭之好了
他的詞讀起來
一字一句之間
都有一種說不盡道不清的真情
納蘭性德是滿清正黃旗
父親是權臣納蘭明珠
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
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的貴族
二十二歲就考中進士
被康熙選到身邊
當了三品侍衛
很快就又被升為了一品侍衛
不過這位滿清第一才子的感情之路
卻不是那么的順遂
據說納蘭性德和自己的表妹
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
可后來表妹卻被選入宮中
成為了皇上的妃嬪
就這樣納蘭性德的初戀
還沒來得及開花結果
就蔫掉了
也有人說納蘭的初戀
并不是自己的表妹
而是府中的一名小丫鬟
不過這些都沒有確實的證據
有明確記載的盧氏
是納蘭的第一任妻子
盧氏知書達理、溫婉賢淑
琴棋歌舞也是樣樣精通
婚后兩人的生活
琴瑟和鳴舉案齊眉
你寫詩我作畫
你彈琴我跳舞
山河君已經要詞窮了
反正就是兩人結婚以后
生活很甜蜜很美好
兩個人的感情非常恩愛
兩人婚后第三年
二十歲的盧氏有了身孕
納蘭性德得知后欣喜若狂
可是沒多久
他的這份喜悅之情
就被沖刷的一干二凈
公元1677年5月
盧氏在生產時
難產而死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不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他在《畫堂春》中
對盧氏的悼念之情
每每讀起來
都讓山河君疼到肝顫
很長一段時間納蘭性德
都把自己封閉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之中
屋內的一個擺件一個水杯
一束鮮花一本古書
甚至是朝陽晚霞
都能輕易地勾動
他心中對妻子的那份真摯情感
直到盧氏去世七八年后
三十歲的納蘭陪著康熙
南下江南
在那里他遇到了
他生命中第二天
點燃他愛情之火的女子
那就是沈宛
沈宛是江南有名的才女
會彈琴會唱歌還會寫詩
兩人一見傾心
沈宛愿意跟著納蘭性德回京城
甘愿做一個妾室
這時的納蘭把自己的滿腔深情
都投注到了沈宛身上
兩人一起賞花一起踏青
一起讀詩一起作畫
沈宛就像是專門來拯救納蘭容若的
把他從過去的傷情中拽出
再講他帶到新的生活中去
可在當時
按照清朝的規定
滿蒙可以通婚
而滿人和漢人卻不可以
半年之后沈宛就被
納蘭性德的父親趕出了府
納蘭性德無法沖破清朝的律例
也沒辦法跨過父親給他設置的障礙
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沈宛離開
卻什么都做不了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來斷,梨花落盡日又西。”
再一次受到情傷的納蘭
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
當初的相見就是一個錯誤
這個多情深情的才子
一生為情而生
是最容易動情之人
也是一個最癡情的人
對待生命中出現盧氏、沈宛
他都是全心全意投入
公元1685年5月
剛剛三十一歲的納蘭性德病逝
這或許正應了那一句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吧
元稹和納蘭性德兩個人
都有一個傳說中的神秘愛人
也都曾娶妻又喪妻
也都遇到過自己的紅顏知己
要山河君說啊
他們都是多情的人
不過元稹是濫情
見一個愛一個忘一個
納蘭性德是癡情
見一個愛一個記一個
這對待感情
完全不同的態度
真是讓人一個想嫁一個想罵
各位看官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