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視頻中看到,年過7旬的奶奶一個人旅行,與年輕人拼車拼房,我不禁感嘆:女人的人生第三階段,這樣活才夠味嘛。
除了一頭銀發,再也看不出這個滿面春風,腳步輕盈的女人已經73歲。她是一個退休教師,講起旅行趣事,她興奮的說:“撒狗糧”這些新鮮事,就是接觸這些年輕孩子后才知道的。
不難想象,在路過的地方,老少之間,你給我傳遞我不曾見過的歲月,我為你講述時下的精彩與斑駁。這樣的碰撞,不就是歲月靜好的高配嗎?
2017年1月1日啟用的最新生命表顯示,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9.5歲,而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4.6歲,按照當前的退休機制看,60歲以后,也就是女人的人生第三階段竟然高達25年甚至更久。
想想看,在校學習大約20年,工作35年左右,退休后還有25年甚至更久的自由時間,如此寶貴的時間,哪能輕放過。
壽命延長本是好事,但是很多女性為此焦慮,時常感嘆“哎吆,那會就老了,不行了”、“年紀大了,還折騰啥呀?”。
的確,行與不行,除了你,誰說的也不算,退休也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嶄新的生活就在眼前等你開啟。
01
沒了“應該”,生命才有綻放的力量
電影 |《重返20歲》
我問一位阿姨退休后有什么打算,她說:“還能怎樣呢?看小孫子呀,不都這樣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也挺好”。
是的,這的確是很多人的人生規劃,有點無奈,更多的是理所當然,只是這個階段里,要面臨角色轉換、生活方式調整并夾雜著感知覺及生理的變化等等,真的是你想要的平平淡淡、簡簡單單嗎?
20幾歲,有人會說,你應該結婚了,再過幾年,就是該要孩子了,然后應該有所取舍,以家庭為重,似乎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應該”。
慢慢的這些“應該”內化成一種模式,然后被默認為生活的常態,再去傳遞給那些需要被“應該”的女子,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不合理信念”。
等到年紀越來越大,你也要為了“應該”而活嗎?
之前新聞中,看到過一個阿姨,把老頭留在老家,她跟著孩子們“漂”,看完老大的孩子,給老二看,老二家孩子大了,她以為自己解脫了,開心的余溫尚在,老大又二胎了,女兒那邊也發出了“邀請”,最后的最后,老人從高樓上一躍而下。
“應該”面前,拒絕比生命還重。所以,這個善良的老人,選擇壓抑自己來成全別人,直到生命之火再也撐不起歲月,悄然熄滅。
有時候,“應該”就像無情的殺手,但我們不能成為幫兇。
還好,時代總在慢慢變好,有人開始從生活的“催眠”中蘇醒,像那位奶奶說的那樣,“很多人都跟著孩子生活,幫她們帶孩子,幫她們忙家務,可我還是想過我自己的生活”,所以,她一直出發在路上。
被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攝影師之一的Joyce Tenneson,走訪了近300名60歲到100歲女性,來試圖探索女人在生命的第三階段是什么樣子?
最后,她說:“我看到所有女性在歲月洗禮下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與智慧,在與她們的交談中,我不再害怕變老”。
事實證明,美好和智慧人人都有,“應該”的生活也不是常態,有些人就足夠精彩,所以,放開它,才能自然綻放屬于這個階段的美。
02
生命一場,就是“獵奇”的一生
生命的精彩離不開一個又一個“好奇”,就像七旬奶奶說:“和年輕人一起,聽到很多新鮮事”,所以每天很開心。
發展心理學表明:人際交往增多會減輕老年人的不安感。其中“畢生發展觀”認為可以采取某些干預措施來改善老年的心理狀態甚至延緩心理衰退。
而“獵奇”就是一種主動性探索,心理學家佩克認為積極參加新活動、培養新的樂趣及對他人生活貢獻的新鮮感可以提升人生第三階段的幸福感,克服心理社會危機。
有學者就在敬老院做過一次測試,讓一組的老人自主活動,包括梳頭、吃飯,還要負責養幾顆植物,另一組老人全程由工作人員照顧,結果顯示,自主活動多的一組,老人的幸福指數更高,且健康水平更高。
事實證明:保持點“獵奇”心,主動的去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緩心理衰老的。
回頭看,也不難發現,我們就是在探索中一路走來的,因為“獵奇”,去認識不同的人,做很多的事,人生才豐富多彩。
所以,人生一場,很多東西都可以放下,但是“獵奇心”不行。
03
價值感,可以拓寬生命的廣度
價值是每個生命存在的意義,人生的第三階段更是如此,突然停止工作,難免心里空洞,價值感降低。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個階段,更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可能是年少時不得已放下的愛好,可能是多年未見的老友,可能是心里一直向往的某個地方。
珍妮·古道爾就是一個無限拓寬生命廣度的人,她是一個動物學家,年輕時,為了研究黑猩猩,走訪眾多地區,甚至選擇與黑猩猩同住,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工作隨著老年的到來就會停止。
但她80歲還一直在旅行,為公益、為動物保護而奔波,她變換著形式做愛的事,她在《Wise Woman》里說:“盡管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我仍然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抱著強烈的希望”。
生命就是這樣,你越是不屈服,它越是給你錦上添花。
教育家Maya Angelou在被問到“生活帶給你什么感受”時,說:“旅程,如果不在旅程中,你就沒有活著。”
她有著不幸的過去,八歲被媽媽的男朋友強奸,長期飽受種族歧視一度將她帶到失語般的世界,可是2013年,85歲的她出版第七本自傳《Mom & Me & Mom》。
人生的第三階段,比年齡殘酷的是價值感,有人不停講述著過往的“不幸”,可是與無力改變的過去相比,更重要的是眼前這個還有機會創造的世界,積淀是歲月饋贈給每一個人的價值,不偏不倚。
有的老人開始靜下來創作,有人去做公益,有人約上老友或者老伴去體驗年輕人的生活,也有人選擇創業....這個時代就是如此包容,獎賞每一個敢于嘗試的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個體的價值標準有兩個,一個是行為標準,一個是存在標準,可能體力不再如從前,但是存在的價值永遠都在。
其實,你的存在就是很多人的幸事,當然,只要你肯,你也可以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04
老年是不一樣的少年,你想怎么過?
美國芝加哥大學對來自80個國家的200萬人進行為期30年的聯合調研發現,人一生的幸福感呈現“U”型趨勢,年輕人的異想天開和老年人的自由支配使得兩個群體的幸福指數最高。
老年如同少年,越任性越幸福。
有個朋友,家里還有個哥哥,父母退休后,賣掉老家的房子,在云南重新買房,然后老兩口一直在路上,大半個中國已經走完,在喜歡的地方就會住個幾個月甚至半年,每每父親用攝影換來稿酬都會請母親吃一頓并曬給孩子們,那種快樂,就像小孩。
他們并沒有因為父母不幫忙帶孩子而生氣,反而每每收到父母寄來的賀卡和特產,內心就無比驕傲。連她的孩子都說“好想和姥姥姥爺一樣”,看,這就是人生的神奇之處,越是活出自己,越是被敬仰尊重。
曾經刷遍朋友圈的摩西奶奶,70幾歲才拾起畫筆,80歲舉辦個人畫展,像她所說:“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挑戰常規的生命真的很難,但那感覺很好。
那么,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你的人生第三階段要怎么過呢?
愿我們在盡頭回望時可說:歲月不饒人,我又何曾輕饒過歲月。
···
作者:微奢糖
一個愛折騰的85后天蝎女,應用心理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工作8年,辭職讀研,專注于將心理學更好的應用于生活。公眾號:WE社(weshe99)。
主播 | 精靈,電臺主持人,yy情感咨詢師。公眾號:精靈的格格巫。
今日話題
親愛的,你覺得自己的人生第三階段要怎么過,才不會后悔呢?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恐懼有許多種類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失去、遭受背叛……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的存在讓我們本能地對一些可能受到傷害的情況提前進行規避,以保護生命。
而有時候,恐懼會成為我們保護自己的借口。
你的恐懼又是什么?這個測評將揭露你的內心,幫助你意識到自己最深的恐懼,并在報告中給予你建議,緩解由恐懼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