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情緒我們應要無條件的接納,有條件的對待他們的行為。
作者:胡小喵(爸媽精讀主筆)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富書主播木子朗讀音頻
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媽媽牽著4歲左右的孩子過馬路。孩子手中的玩具掉落在馬路中間,被開過去的汽車軋壞了。
孩子立刻大哭起來,他媽媽卻大聲的說:“趕快走,不要了。”
孩子哭得更兇了,說是他最喜歡的豬豬俠玩具。
媽媽大吼:“哭什么哭,自己不拿好掉了,怪你自己,再說哭就能變回來嗎?你看大街上別人都看著,丟不丟人!”
孩子努力收聲,卻抑制不住地抽泣。一步三回頭地看著破碎的豬豬俠。
媽媽仍然拉著他催促快走:“回頭給你買個新的,一個男孩子別動不動就哭,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看到那個努力抑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哭出聲,還在抽噎的孩子,感覺一陣心疼。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掉了,他感覺很傷心,他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悲傷,唯有哭泣。
可是他媽媽卻并沒有接納他的情緒,認為這這是一種壞情緒,是丟人的。
試想我們丟失了心愛的東西時還會難過傷心,想辦法舒緩自己的情緒,可為什么就不允許孩子表達呢?
否定孩子的情緒,還會給孩子暗示:媽媽不喜歡我傷心哭泣,傷心哭泣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應該傷心,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好友瑜告訴我,有次她小侄女不小心摔了屁股,疼的連坐都不敢坐,可是當她告訴家里人,她感覺很疼時,卻沒有人相信。
所有人都在說:
就摔了一下,不疼的。
就是,你看多大點事,摔一下還能摔多疼。
多吃點飯,很快就沒事了。
她聽著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一個人真正的能體會她小侄女那種無助的情緒。
沒有人去認可她的感受,去接納她的情緒。
她當時很明白那種疼,因為她前幾天也摔了一下,確實很疼。
她說,不被允許表達情緒,不被接納情緒的后果就是:
她小侄女在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再開口去告訴她爸媽,因為即使說了也沒人相信,甚至還會被罵。
臺灣教授洪儷瑜說過:“國人因文化的關系,并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然而當孩子無法順利地將情緒感受表達給父母時,會采取兩種作法:
一是深埋心中,攻擊自己;
二是將情緒“丟”給他人,都是別人不好。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在微博上曾看到過一個關于抑郁癥男孩的故事:
他在學校被大孩子欺負了,回家和父母說,父母卻要他檢討一下自己的性格。
他喜歡涂涂畫畫,想去學繪畫,父母告訴他別想這些有的沒的,不要耽誤學習。
他告訴爸媽自己身體不舒服。
回應他的永遠都是:“誰叫你熬夜,誰叫你玩手機還有玩電腦 ,不舒服活該。”
甚至越說還越生氣,開始數落男孩的其他毛病。
他感覺很難過,感覺沒人理解他,接納他,有一次忍不住向父母傾訴自己的想法。
而父母罵了他一頓,說你衣食無憂哪會有什么煩惱。
最后,當然男孩不再想和他們說話,他的父母罵他不懂事,和家人一點都不親近。
然而每次想說的話都被無情的擋回去,每次的情緒都被冷漠的拒絕,男孩心理壓抑著太多的情緒得不到宣泄,得不到接納。
而不允許宣泄的情緒就一點點積壓在心里,最終變成傷害自己的利器。
孩子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對自己進行推論評價,并以此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價值感。
一個不被允許哭、發脾氣、表達情緒的孩子,會嚴重壓抑自己,并通過一些非正常途徑釋放內心壓力。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曾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在遇到問題,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制止。
而是應該去傾聽,接納他們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知道遇到問題父母仍然愛他們。
在學習科學育兒群里,有個爸爸分享了他兒子的一件事。
有天六歲的兒子在出門的時候,頭碰到了門,疼的大哭起來。
當時的他也是一個勁地說:“不哭,不哭,一點都不疼,不疼哦。”
可兒子還是在那哭泣。
后來他兒子忍不住了,朝他喊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我不疼?明明我就是感覺很疼。”
他當時意識到,原來我沒有接納他的哭泣,不能接納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負面情緒。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指出,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潛意識里因為擔心自己失控,所以我們也不允許孩子發泄。
但是美國化學家Dr.William的研究很有趣,他發現,人因情感與心理因素而流的淚,和因外在物質刺激(如切洋蔥)而流的淚,其成分是不一樣的。
他指出,壓力會使得化學毒素在人的體內累積,而這些毒素經由眼淚可以釋出;哭可以排出身體中的一些廢物。
因此,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之一,它并不全然是負面的;相反,有時它具有正面的功能。
孩子哭過之后,不但會有紓解、暢懷、滿足的感覺,它也具有治療的功效。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過一個案例:
一個女孩子因為家境不好,在學校為了讓大家喜歡自己,常委屈自己迎合他人,可最終還是一直被欺負。
而她將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父母的時候也是會被批評,讓她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還會說:“為什么別人都沒事,就欺負你自己?那一定是你的原因。”
后來即使長大成人,也一直深受過去傷害的影響,一直都在隱藏自己討好他人,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后來她找心理咨詢師,有人傾聽她訴說過去的種種,她說著說著就大哭起來,一直哭了很久很久。
哭完的她重新認識了自己,也接納了自己的過去,然后開始了新的生活。現在的她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感謝你的不完美》中武志紅說:
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并且必須是那種真切而純粹的悲傷,僅僅是直面自己的不幸時產生的自然而然的難過。
所以當你感覺悲傷的時候,不需要拒絕,而是應該去接納。
當孩子因心里難受而哭泣或發脾氣時,往往會遭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堵截”。
比如:
你再哭,我就打你了。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不許哭了,哭什么哭,不嫌丟人呀。
然而成人的這樣強行“堵截”孩子的情緒是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的。
這樣的“堵截”雖使孩子暫時壓抑了內心的緊張情緒,不讓它表現出來,但是長期這樣壓抑下去,會使孩子將不堪重負。
最終導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發展。
越是愛哭的孩子,越說明他心里深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而哭泣本身能夠愈合孩子的創傷。
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大哭,以排解創傷,發泄平日里積攢的缺憾。
精神病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把情緒稱作“心靈的建筑師”。
他的研究表明,情緒對于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至關重要。隨著孩子歷經各種感受,他們也在構建未來學習所需要的神經系統。
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會有某一個情緒作為主導者,每種情緒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緒的共同作用,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它的存在即有它的道理。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會有不同的情緒感受,這些感受向我們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號。
當孩子有情緒需要表達時請允許他們表達,而不是喝止或辱罵。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認為:爸媽不喜歡我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我表現的情緒。
最后孩子就學會偽裝,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不再和父母說心里話,也不敢于去表達自己。
他們的心里藏著很多的痛苦得不到宣泄,最終變成父母心中有問題的孩子。
不被允許表達的情緒,對孩子都將會是潛藏的傷害。
對于孩子的情緒我們應要無條件的接納,有條件的對待他們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小喵,富書簽約作者,心理咨詢師,家有二寶,致力于兒童營養與心理教育,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主筆(ID:bmn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