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構筑的武俠夢里,江湖中人的最高境界,并非武林盟主、天下無敵,而乃“俠之大者”。
何為“俠之大者”,答曰“為國為民”!
《神雕俠侶》中,蒙古鐵騎兵鋒壓境,大宋江山危如累卵。英雄遲暮的郭靖,拼將一死扛起孤守襄陽的重任,他說:
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
郭靖當然知道,以一己之力,難扶大廈之將傾。他早已做好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準備,誓與襄陽共存亡。
他曾教誨楊過:
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
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知其不可必為之,知其必死勇赴之。錚錚俠骨,為國為民,這便是俠之大者!
最后,郭黃夫婦戰死襄陽,既殉城又殉情。這與《射雕英雄傳》結尾兩人對白,遙相呼應:
郭靖正色道:
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盡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御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
黃蓉嘆道:
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真不知,是郭黃夫婦守衛了襄陽,還是襄陽成就了郭黃夫婦!
也難怪,金老爺子仙逝當晚,整個襄陽城都燃起了蠟燭!
而歷數金庸系列的英雄大人物,能與郭靖大俠比肩媲美者,唯《天龍八路》喬(蕭)峰一人而已。
這位頂天立地、智勇雙全、光明磊落、豪氣干云、義薄云天、心懷蒼生的鐵漢子,只因拒任平南大元帥不肯伐宋,最終在雁門關折箭自戕,換來宋遼止戈,邊境安寧數十年。
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在少林寺藏經閣,慕容博妄圖挑起宋遼之戰,從中漁翁得利復仇。喬峰凜然道:
“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
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于非命?”
這已是一位超越了民族局限的俠之大者!
巧合的是,在《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中,郭、喬兩位當之無愧的大俠,武功均已臻入化境,無人能與之匹敵。
而兩人蓋世武功之最者,都是至剛的“降龍十八掌”。而且,喬峰曾統領天下第一大幫丐幫八載,而郭靖與丐幫淵源甚深,妻子黃蓉還是丐幫幫主。兩人還都放棄了高官厚祿,喬峰放棄南院大王,郭靖則背棄了成吉思汗。
有時想,這或許是金老爺子刻意鋪排吧!至剛者至柔,而能抵擋住權力誘惑,遠比痛快決死要考驗人得多。
又或許,丐幫子弟位處社會最底層,才能讓這個群體對家國苦難、戰火涂炭、流離失所有著更痛切的理解和厭惡吧!
真正的俠之大者,武功蓋世并非硬件,悲天憫人、入世做事、舍生取義才是核心要旨。
用金庸的話是“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用六神磊磊的話是“心中一蕩,憐我世人”。
論武功,還有最頂級者,但他們并非俠之大者。
獨孤求敗不是,他創“獨孤九劍”天下無敵,卻一心求個人勝??;風清揚不是,心灰意冷,隱遁于世;掃地僧不是,頂多算個慈悲為懷的武癡;張三豐不是,他安守武當,即便當年他送小無忌下山求醫撞見元兵為非作歹,也只是嚇退敵將。
論入世做事,楊過在小龍女失蹤的16年間行俠仗義,也曾率江湖群雄助守襄陽斬殺元兵,袁承志以武林盟主之位,助闖王攻入北京,張無忌作為明教教主,幫助朱元璋滅元,陳家洛作為天地會總舵主,矢志“反清復明”。
他們,都曾經無限接近,但也不是。最后,他們無不心灰意冷,選擇歸隱世外桃源。
而真正的俠之大者,自帶一種無懼無畏、一往無前、舍我其誰、至死方休的精氣神!
可以說,金庸的俠之大者,已升華為一種精神和信仰,融儒釋道一體,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白了,就是恪守內心,做好人行好事,守心正己,扶危濟困,永遠追求道義、公平、真理,決不放棄!
沒有那股子精氣神,武功再高,也決難成為俠之大者!
真正的俠之大者,并不一定依附于某個組織(幫派),和身份作為也無必然聯系。
他們往往更注重獨立之精神人格,與幫派有天然互斥。你看郭靖、喬峰,本是幫派頭領,最后大抵成了“孤膽英雄”!
居廟堂可為俠,處江湖亦可為俠。軍人征戰沙場報效國家是俠,平民見義勇為救助弱小也是俠,甚至一支禿筆、一句實話是俠(如魯迅、崔永元等人)。
但要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并非簡單的快意恩仇、個人恩情,亦非單純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所以,聶政、荊軻、要離、聶隱娘、紅線女、大刀王五諸多的刺客游俠,也不是俠之大者。
縱覽古今,翻遍史書,文天祥堪稱文人“第一大俠”!
1274年,宋廷危在旦夕,召令天下勤王。時任江南西路提刑(相當于廳級)的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兵萬余,進衛京師。
友人制止他,說元軍三路南下,這萬余烏合之眾,無疑以卵擊石。他回答:
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
不久,戰敗。矢志不渝,輾轉東南,在贛州、在福州、在漳州、在南嶺,千里苦戰,九死一生。
1278年冬12月,文天祥被擒。元軍許以丞相之位招降,憤然作詩堅拒: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剛被抓時,文天祥便要死節,吞食了一把龍腦,但沒死成。又絕食八日,依然未能死去。一介文弱書生,竟硬骨頭至此。
在燕京長達四年的囚徒生涯中,他將勸降者一一罵回,說:
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遇難時,面南三跪,引頸就義,并將遺言藏于衣帶: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當代,亦不乏俠之大者!
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王淦昌、林俊德、黃旭華、南仁東等等,隱姓埋名數十載,以身許國,一生許國,知難不退,為國為民鑄成天下重器,武功舉世無敵,堪稱國士無雙。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喬峰”、“郭靖”!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真正的俠之大者,乃是時代的脊梁!
(圖片源自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及網絡)